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概念贯穿于其对级差地租的研究和资本主义农业的批判,福斯特主要从自然界内部、人与自然之间、社会内部三个方面对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进行阐释和重构,福斯特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是产生物质变换裂缝的根本原因,提出走向劳动者联合的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来解决社会的物质变换裂缝。福斯特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对我国的生态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2):101-105
资本逻辑的反生态自然本质主要体现在资本效用工具与逐利增殖的反生态性和对自然生产力的摧残。物质变换理论蕴涵丰富的生态思想,而物质变换裂缝理论聚焦马克思所称作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通过生产,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批判。传统生产力论仅仅有征服自然维度,没有保护和建设自然维度,特别是对科技使用不当,极易导致第一破坏力,这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对马克思生产力论的生态意蕴进行富有深度的挖掘和与时俱进的解读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3.
阐释奥康纳"双重危机论"和福斯特"物质变换裂缝论"两大理论的内涵与意义,比较两者生态思想的异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评析两者生态思想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发掘两者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9):115-120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日渐成为影响广泛的"新鲜"理论。然而ANT不过是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初级版,而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却是ANT的完整版。以"完整版ANT"理解马克思"社会理论",可形成马克思"社会理论"的现代科学语境的解说;可以看清楚马克思如何将"人、物、实践"三者嵌入对"社会(行动者网络)"研究中;可以讲清楚马克思在理解"社会"的单元构成、存在属性、结构特征、系统功能、发展动力、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特点",更容易看清楚、说明白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技术资本主义:凯尔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图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岩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8):57-60,73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明显,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已成必然趋势.本文主要论述美国著名批判理论家凯尔纳的"技术资本主义"理论,重点剖析其理论内涵和方法论特征,以期促进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活跃于"前生态学"时期的马克思持有"反目的论"的生态学思想,这与"目的论"的生态学思想相对应,但以往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后者的扬弃不够充分;马克思提出的"代谢断裂"思想具有强大的生态学意蕴,但以往对其的应用具有局限性;马克思高扬技术地位的"普罗米修斯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广泛存在"私有制的自然"的特定语境下具有较充分的合理性和革命性,但以往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则较少从这一视角对此进行探讨。可以说,以往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已经从理论层面上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建构指明并扫除了部分障碍,但建构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体系仍是一个艰巨且意义重大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哈维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经典理论进行反思性继承和创新性突破,试图解释后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中所遇到的新发展以及新问题。这一新理论视角正是催生于世界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等严重不平衡空间发展的社会现实,这正是资本、技术与其他各要素的全球化泛滥直接导致的结果。哈维对物质世界的深刻体验,进一步升华为不平衡空间发展理论以及空间正义理论,最终理论宗旨在于探索如何通过空间解放进一步达到政治解放,从而实现人类全面解放。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哈维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对于未来世界新的探索和更好谋划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基于社会历史性的方法论原则,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机器作为一般劳动资料与固定资本的辩证统一,表征了机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资本对工人的剥削的双重维度。马克思围绕“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展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机器悖论的理解方式,并指明了消除这一悖论的科学道路。20世纪中期以来,从自动化到数字化,西方理论家面对新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都从马克思的机器论中寻找养分,在破除机器神话的同时,一再彰显出这一理论的强大阐释力和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尽管马克思没有一个充分发展的关于空间的哲学理论,但是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在社会理论的研究中显示出"地理理论萌芽"的迹象.马克思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广泛地运用了地理学方法,阐释了社会过程和空间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称之为"空间辩证法".通过空间中的嵌入来把握社会过程,马克思为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及人文科学的空间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以"实践"为中介将主客体统一了起来,但同时却造成了实践概念内部客观制约性和人的主体能动性的逻辑张力.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了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却由于时代的限制片面地强调了主体能动性的作用,形成了所谓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理解,在理论批判的指向、理论预设以及对于主客体关系的理解方面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非常关注自然科学及其技术运用取得的成就,并深刻反思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科学技术的片面理解。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根源于人类实践,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科学技术展现了人类本质力量,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具有双向四重的辩证关系,只有超越资本主义,科学技术才能成为人民的力量,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与创新发展、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和谐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革命的意识形态”。马克思的技术观,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机器的压制、异化和解放等思想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一般的普遍观点认为,马克思注重技术的政治背景分析,把技术和权力的应用严格地区分开来,而没有认识到技术本身及其在社会关系中更复杂的权力关系效应。实际上,对马克思的技术观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解读。其一是作为政治家的马克思,在传统的政治、权力等概念下,探讨由于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带来的压抑、剥削和解放的命题。在这里,技术与政治权力是外在的、相互作用的。其二是作为社会学家的马克思,将技术置于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政治、权力和技术相互内在,在一种更为宽泛的意义上得到理解。而后一种理解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相似文献   

13.
为彻底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以哈维、福斯特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发展生态辩证法做出了极富启发意义的理论探索。本文试图通过厘清哈维与福斯特争论的焦点所在,探讨发展生态辩证法的主要矛盾,从而切实推进生态辩证法的发展,真正构建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论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讲过,他们的唯物辩证法是对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的"颠倒".由于人们根据"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判断唯物和唯心的分界,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被误当作"物质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马克思各阶段文本的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经验层面的生态思想、哲学层面的生态思想以及经济学层面的生态思想。在这一演变历程中,最为关键的是从哲学层面到经济学层面的转换。这是马克思自然观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回归,体现着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转变。发生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进行设想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4):121-126
马克思不仅在多维综合的尺度上提出了三种自然(天然自然、人自身的自然和人化的社会自然)的理论,而且还论述了这三种自然间的全息统一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坚持了天然自然在本体论上的优先地位,而且还从自然主义的态度出发,提出了"以自然的名义"来表述自然的研究方法。在恩格斯的相关学说中还提出了十分丰富的自然生态学的观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学说中,他们的自然主义态度和社会实践观具有不容割裂的辩证统一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物象化论"是日本学者广松涉对中晚期马克思思想理论的一个特定的称谓。所谓"物象化论"简言之,就是把"关系"看成"物",并对这样的物象化批判加以揭露的一连串的逻辑构造。在"物象化"视域下,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特定阶段的特殊产物;人们之所以把消费看成是消费社会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内容,关键在于对消费社会中"人"的规定的物象化谬误。在消费社会中,"人"是一种物象化的存在,因而,在物象化视域下看待消费正义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人"的物象化规定,透过"物象"的樊篱去关注消费背后的意义更深更远的关系意蕴,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和解决消费正义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从霍克海默到凯尔纳的"技术资本主义"再到"技术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研究起点与脉络梳理,认为针对凯尔纳的"技术资本主义"理论,描绘出"技术社会主义"的概念图式和"社会图绘",并构建出"技术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对于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方式架构来解决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至关重要。在解析了"技术资本主义"理论及其理论图绘的基础上与"技术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中的认知-解释、价值-信仰和目标-策略三个层面进行对照,构建出一个超越"技术资本主义"的"技术社会主义"的分析框架,同时,通过在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中的认知-解释、价值-信仰和目标-策略三个层面对"技术资本主义"的价值进行批判和"技术社会主义"价值的回归,寻找价值导向上"技术资本主义"的劣势和"技术社会主义"的优势。进而从主体性、表达性、技术性等要素与"谁在说-说什么-怎么说"体系的角度构建出"技术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物质观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质观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作为一个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也有与其哲学革命变革相适应的新的物质观.本文从物质的先在性、属人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对马克思的物质观进行了新的探讨和梳理,并在与精神发展相比照的基础上对物质的未来趋势作一分析,肯定了精神、文化和思想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20.
面对当前亟待解决的生态难题,乌尔里希·布兰德在吸收马克思自然观、调节学派规制理论和葛兰西霸权理论的基础上,强调自然是以社会的方式生产与占有的,并从社会统治与政治统治的双重维度构建起“社会的自然关系”概念框架。在“社会的自然关系”架构下,布兰德批判性阐释了资本主义的规制危机以及作为危机应对方案的绿色资本主义的霸权逻辑,旨在实现社会生态转型。作为生态危机的一种分析视角,布兰德揭露了根植于北方国家“帝国式生活方式”的危害,虽因淡化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而陷入转型动力不足的困境,但他对和谐公正的“社会的自然关系”的追求,有助于我们增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制度自信,为中国引领全球社会生态转型提供时代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