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查莫斯宣称,他的认知二维语义学承认克里普克的模态与意义理论,并分别从模态论证与认知论证两个方面论述了这一点。但是,认知二维语义学诉诸模态理性主义一元论,而该理论违背了克里普克对认知模态与形而上模态的划分;并且,如果认知内涵框架可以整合指称的因果机制,那么,认知内涵就应当是一种元语义成分。因此,认知二维语义学并未真正地完全接受克里普克的模态与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2.
必然性、先验性、分析性是三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与它们对应的领域分别是模态、理性和意义。这三个概念彼此密切关联,形成了建构性的金三角关系,这个金三角遭到了克里普克的破坏,二维语义理论试图恢复这个金三角,它提出了看待可能性的两种方式,在更大的范围内阐明了意义和模态与理性领域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美国是世界当代语义学发展领域的重镇,美国当代语义学的发展是世界当代语义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期在蒙塔古规范语义学产生之前,结构主义语义学在理性形式构造和语义分析方法地位的凸出方面为后来语义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世纪中期以后规范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研究逐渐成为美国语义学领域的主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欧美语义学传统的相互融合,规范语义学与认知语义学的相互碰撞,语义的语用语境分析以及语义学的多学科扩张和多维度发展共同构成了美国语义学未来发展的可能趋向.  相似文献   

4.
专名的摹状词理论可以用于两种不同的目的:第一,用来说明专名的意义;第二,用来说明专名指称其对象的指称方式。根据这两种用途,关于专名的摹状词理论相应地可以区分成"专名的摹状词意义理论"和"专名的摹状词指称理论"两种形式。克里普克认为专名的"摹状词意义理论"相比其"摹状词指称理论"来说要更为基础,理由是:当摹状词被用来说明专名的指称方式时,这种说明必然预设了"摹状词被首先用来说明专名的意义"。笔者将论证,克里普克在上述两种专名的摹状词理论之间建立的必然关联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独立地使用摹状词理论来说明专名的指称问题而无需以"专名的摹状词意义理论"为基础,也即:"专名的摹状词指称理论"可以独立地被运用。以上述论证为基础,笔者将讨论克里普克对于"独立"使用的"专名的摹状词指称理论"的反驳——"语义学"论证,认为克里普克的"语义学论证"并不成立,因为该论证是建立在对"指称关系"的错误理解之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5.
心身关系问题(The Mind-Body Problem)是当代心灵哲学的最核心论题,它指涉着心灵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本文将以当代认知神经科学为基础,对现今关于这一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若干理论,如查莫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塞尔的"生物学自然主义",丹尼特的"功能主义"等进行重审,并指出这些理论的缺陷主要是由于三个原因所致:第一、对"存在"内涵的混淆;第二、对传统哲学中"实体"与"属性"的盲目沿用;第三、对研究者是人本身的忽视。本文由此提出一种名为"生物学双维主义"的可能立场,以说明从"人"这一生物物理系统出发,对"心身关系"问题所应当采取的合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当代知识论中的"认知分歧"问题源于以证据为核心的知识确证传统以及当前盛行的证据主义。它的核心是:两个或多个不同的认知者面对相同的证据却可能分别持有不同的信念。论文从认知分歧的可能性、认知作用以及如何应对认知分歧三个方面对当代西方认知分歧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考察。这一考察表明,认知分歧问题对传统知识确证观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提供了一个审视伦理、政治以及科学等领域中分歧现象的新视角,对认知分歧的进一步探讨需要澄清其与怀疑主义的关系,区分两种认知分歧模型,同时还有赖于对其要素的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7.
模态理性论是模态认识论领域占主导地位的主流理论。它在哲学各分支领域,如心灵哲学和形而上学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本文有两个目的:(1)通过梳理模态理性论的理论建构,本文将揭示该理论面临双重两难。(2)本文将指出,学者们在应用模态理性论时往往忽视了这两个两难。对两难的忽视导致模态理性论在哲学各分支领域的应用存在走弯路和误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延展心灵假说在过去二十年挑战了认知科学主流的颅内主义认知观,认为心灵/认知并不仅发生在脑内,而是可以延展到环境中与一些物理设备构建起耦合系统。然而,关于延展心灵的见解,却因为我们对于心灵、认知以及脑的概念的内涵和关系理解的含混,导致语词含义摆荡在认知神经科学与哲学两端。本文试图通过概念梳理,反驳颅内主义认知标志观,厘清脑与心灵/认知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并最终认为可以通过区分"作为器官的脑"和"发生功能的脑"消解这种"语词之争",为延展认知研究的概念可能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具身认知观发展出一些新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其中有些补充和修正了传统的认知观念,而另一些则对传统的认知观念及其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具身认知观是否与传统的认知观相容,这取决于新概念和方法与旧概念和方法的区别程度,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具身性能在新方案中获得成功。本文区分了具身认知观的两种不同进路:一种是温和的具身认知观,它与传统的表征计算基本假设相容;另一种是激进的具身认知观,它挑战表征计算的基本假设,认为心智的表征计算观是错误的。本文比较了这两种不同的进路,提出了我们的评价和观点。  相似文献   

10.
论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界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全面总结了语言哲学中形式的、内在论的和哲学的三种语义学和语用学划界理论 ,并揭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本质 ,特别是通过对关联理论模式的深入描述 ,从认知科学哲学的角度将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研究扩展到整个人类的认知交流过程中 ,指出对语义学和语用学划界的研究不仅澄清了语言哲学中的许多相关论题 ,而且为语言哲学向认知科学哲学的转向奠定了基础 ,对于揭示人类的认知实质以及人造智能机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简单性原则,有时候也称为"奥卡姆剃刀",是科学和哲学中均被广泛接受的一个认知规范。然而,传统上针对简单性原则的哲学探究往往集中于美学的、神学的或实用的分析中,而缺乏充足的以认知理性为基础的辩护依据。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辩护是一个较为成功的认知辩护,但只局限于其证伪主义科学观之下作为一种挑选研究假说的方法论规范,且仅适用于可证伪的科学命题。本文给出的潜在检验辩护则试图从理论采信的角度指出,理性的认知主体应当采信简单的理论,因为更简单的理论经受住更多的潜在检验。  相似文献   

12.
随附性是个意蕴丰富的哲学概念,金在权依据不同的模态强度区分了强随附性和弱随附性。但是,金在权对随附性的双条件句描述犯有错误,而且他的必然性没有一致地给出弱随附性和强随附性的跨世界解释。区分强、弱随附性的关键是认识随附性的依赖与决定关系的不对称性,从这一角度可以对强、弱随附性中出现的"必然"给出合理说明,也能够以此修正强、弱随附性的划分。  相似文献   

13.
阿佩尔认为,西方传统哲学中尤其是康德哲学以来的二元论的知识论预设只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它严重地限制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合法地位和其发展与繁荣。他所提出的认知人类学理论即是对二元知识论的一种改造,认知人类学将为人类的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供广泛的合法性基础。认知人类学将为西方哲学走出困境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30到60年代,英美分析传统的科学哲学唱"独角戏",大陆传统的科学哲学鲜有人关注。在近年来科学哲学"转向"的话语中,英美学界开始对大陆传统的科学哲学尤其是德国和法国的传统产生了兴趣,有的学者甚至提出"大陆科学哲学"的概念。这种大陆视角的科学哲学的新意在于,它并非仅仅与分析模式的"主流"对抗,而是具有一种全球视野和明显的包容性。它还被赋予了促进两个哲学阵营走向"融合"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5.
"科学地研究意识"成为当前意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口号.特别是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意识的研究似乎也越来越深入.塞尔把针对意识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区分成如下两条进路:建构块进路和统一场进路.这一区分目前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本文打算分别考察这两条进路的研究状况,比较各自的研究优势与不足,具体展示其在探索意识的神经相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并结合心灵哲学的相关思考,简要论述意识经验在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框架下仍然得不到合理说明.  相似文献   

16.
群体对一个命题可能的知道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n人组成的群体对一个“外部世界”的命题p有2“个可能的“知道”状态,但当我们要分析群体成员之间“相互知道”或“相互不知道”p的关系时,我们发现,该群体有无限多个可能的认知状态。公共知识为群体中对某个真的事实知道及相互知道的关系。公共知识的递归定义为:一个命题是公共知识,当且仅当每个成员知道该命题,并且“每个成员知道该命题”是公共知识。群体对命题p的公共知识存在级剐之分。一旦一个群体有低级的公共知识,那么它必定有高级的公共知识;并且如果一个群体有一个公共知识,它必定有无穷多个公共知识。群体的可能的公共知识状态也是无限多的。“D是公共知识”是第0级的公共知识,它只是无限多的公共知识状态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7.
情境语义学是一种新型语义理论,虽然它在意义和日常推理的哲学解释上获得极大成功,但在形式技术上还不够成熟。模态逻辑的形式技术方面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它的可能世界语义学在哲学解释上却存在诸多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情境语义学来改造模态逻辑,努力构造一种动态敏感且数学上严格的形式系统,就决定了今后逻辑发展的基本走势之一。  相似文献   

18.
范·弗拉森的量子测量的模态解释不仅是他的量子力学哲学理论的核心,也是他的一般科学哲学理论--建构经验论--的主要科学思想基础.本文主要从量子测量的解释问题,测量的模态解释的主要思想内容和模态解释的意义等几个层次较深入浅出地介绍范·弗拉森的量子测量解释理论,并概括地说明它与范·弗拉森的整个量子力学哲学及与他的建构经验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蒯因打破了传统的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克里普克提出了“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的存在,打破了原来以为先验命题一定是必然的,后验命题一定是偶然的这种传统的观点,这个现点是对蒯固观点的发展。我们认为,蒯因的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他忽视了逻辑真理作为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克里普克对先验偶然命题的和后验必然命题的论证与他的理论体系是融贯一致的,但他对严格指示词的证明是不充分的。当然,蒯因和克里普克现点的提出是分析哲学发展中的重要的里程碑,极天地推动了分析哲学在当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提出,认知科学家重新关注被认知主义搁置在一边的文化、历史与情境因素,个体的认知活动正是文化过程的组成部分,文化与认知的融嵌是在认知目标于日常生活中所达成模式的呈现中完成的。认知的本质属性需要进行哲学与人类学的反思,分布式认知这一认知进路优于延伸心灵假说之处在于体现了认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特征,消解了传统认知主义以颅骨为界的观点,因此系统性是解读认知的一种方式,通过对表征状态的耦合,将工具、社会、文化都纳入认知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