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科学技术哲学”是从传统的“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是对整体的科学与技术及其各门分支学科所涉及到的哲学问题进行反思与批判的哲学学科。“科学技术哲学”教材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为非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人士了解与掌握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核心内容与学术要旨,提供浓缩精华的可用读本。  相似文献   

2.
<正>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隶属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是具有硕士和博士授权点的哲学二级学科。教研室现有教授二名,副教授三名,其中2人获得海外博士学位,2人获得国内知名高校博士学位,且1人为博士后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在近现代社会中作用的彰显 ,导致人们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智慧思考 ,这可以说是科学技术哲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这种哲学思考 ,不是对科学家的工作指手划脚 (指导 ) ,也不是对大众的说教 ,而是在人 (性 )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意义上 ,对科学技术自身及其发展作用的分析、透视和理解 ;科学技术哲学也因而在此意义上 ,与科学家和大众有了紧密的联系。科学技术哲学显然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因而它的学科性质是哲学的。哲学作为探求关于世界与人及其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就世界为什么存在、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等问题提出观点…  相似文献   

4.
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用自然辩证法以崭新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以自然观为核心的具有自然哲学性质的自然辩证法,正向以科学技术作为重点的科学技术哲学转向。为此,这门学科的教学体系也应作适当调整。本文构想了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作为中心线索,由科学与科学发现、技术与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科学技术与社会四个部分组成的新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98年获得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设立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国家安全与军队建设"以及教育部  相似文献   

6.
基于1995—2018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B2)的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和信息可视化方法从载体、主体和主题三个角度对该刊转载论文的载文情况、作者群和关键词等内容进行分析,描述该刊转载概况,进而揭示24年间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发展轨迹。为提高学科研究水平,提出了加强年轻学者培养,拓展科学技术哲学合作范围,哲学思辨旨趣与研究方法创新并重,发挥期刊对学科发展的助力作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厦门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历史悠久。1979年招收自然辩证法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得自然辩证法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取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杈点,2007年建立哲学博士后流动站。自2007年起,厦门大学  相似文献   

8.
选取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FD)、全国高校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CALIS)、中国国家图书馆、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等作为来源数据库,检索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运用科学计量学和信息可视化技术对检索的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借助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总结我国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10个前沿主题领域和各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该学科研究的传统知识基础,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生态哲学和科学技术政策与管理等问题是近年来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问题。最后,基于计量分析结果对未来我国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和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如何理解和翻译"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S&TS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范围来看,S&TS是被视为独立研究领域的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和科学技术社会学研究出现交叉汇流的一个会聚点,它以多学科、跨学科和交叉性为显著特征,是与这些传统学科处于同一层次的一种新型的学术研究领域。可以考虑把S&TS意译为“科学与技术的人文社会学研究”。从这个意义上看,企图把S&TS译为“科学技术学”,并将其提升为涵盖其他学科的一级学科来对待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企图以“科学技术学”取代“科学技术哲学”来谈论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观点,则既不符合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研究传统,更是违背了S&TS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未来发展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纵览科学技术哲学的全局,对该学科各个领域的未来发展做了纲领性的展望,特别是针对科学哲学、技术哲学性STS、科学思想史三大领域进行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1.
信息哲学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中期首先由中国学者提出并系统建立,弗洛里迪先生在20世纪末到2002年所作的相关研究并不具有建立新学科的首创性意义和价值,并且尚未达到已有相关研究的层次和高度。弗洛里迪先生提出的信息哲学研究纲领并不严谨,其中充满了种种具有逻辑矛盾的杂乱思绪和内容的随意拼凑和组合,很多内容都不具有作为“元哲学”或“第一哲学”所应有的一般抽象性,有些内容则干脆是从某些实用信息科学技术学科中直接平移过来的。信息具有一般本体存在论意义的普遍性品格,只有建立在对此普遍性品格进行本质规定基础上的信息哲学研究纲领才能成为为相关研究开辟道路的“一面旗帜”,而弗洛里迪先生的纲领并不具有这一性质。创立信息哲学的关键并不在于玩弄一些概念拼凑或领域罗列的游戏,而在于具体建构出信息哲学与其他哲学、与已有的种种实用信息科学技术相区别的自身独具的观点、理论、体系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发展史的研究已有四种不同的研究路径:从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史角度的研究,以西方科学哲学为参照的回顾研究,西方学者对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当前在展望21世纪前景时对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发展的历史回顾。这些不同路径存在的共同缺陷,是不能产生出公认的分析框架和描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结构,无法完整刻划出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特征,难以从历史中为中国科学技术哲学今后的发展道路找出其内在根据。这些缺陷的克服要以探讨不同话语体系的共同根基为前提,以与其他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科学技术哲学的对比分析为基础并接受后现代思潮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正>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历史悠久,1979年获批国内第一批自然辩证法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批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oog年建立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9年获批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系统科学  相似文献   

14.
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出版、传播和研究,到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把自然辩证法定位为"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科学,便成为一门学科在建设和发展中。今天,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内容比之科学、技术和哲学之总合还要多得多,它是一个新系统,所以正如我们常说的系统的非加和性使其组元间产生了新系统的多层面联系,因而导致其系统增值。事实上;近些年来科技哲学的蓬勃发展就是证明,它在改变人们认识方面不仅远远地超过了其它哲学,而且深刻地改变着哲学自身的观念。例如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可持续发展、系统论、泛系、人工自然、人工论;还有关于人的知识结构关系的研究,如人才知识结构→德&学&才&识,伟大科学家→伟大哲学家;等等。众  相似文献   

16.
对新世纪科学技术哲学创新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伊始仍是浮华盛世 ,经济利益日益成为人们的直接目标和出发点 ,应用学科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是过份的偏爱。但是 ,历史的智慧启迪我们 ,科学技术哲学 (亦称自然辩证法 )等纯学术性的基础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不仅不能削弱 ,相反 ,基于提高全民科技竞争力、国家和民间组织创造能力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等不同的目标和需要 ,我们不但要发挥这门学科的传统的思想优势、哲理方法优势和综合优势 ,而且还要适应当代科技和哲学方法论发展的现实 ,对科学技术哲学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深化 ,以期在更高的水平和更…  相似文献   

17.
东华大学科技与哲学研究中心于 2 0 0 4年 12月 2 9日正式揭牌。来自中科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山西大学等十数名哲学界知名学者到会祝贺。东华大学科技与哲学研究中心是该校哲学学科的研究平台。它以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大背景 ,综合东华大学有关学科的优势 ,调动该校人文学院的科研力量 ,广泛联系国内各兄弟高校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单位 ,对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伦理学、中国传统哲学等开展多方面研究。重点研究方向为 :虚拟哲学与科学认识论、科学思想史与科学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近年来 ,华东大学…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9月20-21日,首届认知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议由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办,来自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香港和台湾的10名海外学者以及来自国内各高校和科研院所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代表围绕认知哲学相关的诸多议题展开卓有成效的交流和讨论。此次会议的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具身性与延展认知。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哲学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科学技术哲学既需要“与时俱进”,还需要保持自己优良的传统。为了有助于实现新世纪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大调整”的历史使命,本文提出21世纪的科学技术哲学发展必须解决所面临的三个问题,即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性哲学反思,对于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深入思考,为知识创新奠定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划2002年招收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和科学技术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共12名,研究方向有:科学技术哲学、科学与文化、科技政策、科技发展战略、科学与社会、科研管理、科学思想史、生物学史等。指导教师:李醒民研究员、刘二中教授、郭传杰研究员、邓勇教授、赵震声研究员、胡志强副教授、曹忠胜副教授、田 副教授、王大明副研究员等。考试科目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1.外语;2.政治(理);3.高等数学(丙)、西方哲学史、经济学原理、法学概论(四门任选一);4.科学技术史;5.写作。科学技术史专业: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