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学实践哲学认为科学知识本性是地方性的,根本就不存在普遍性的科学知识.所谓普遍性知识是知识标准化的结果.那么科学知识是如何被标准化成今天大众所理解的科学知识呢?美籍科学哲学家琼·藤村通过深入癌症科学研究实验室的实证研究工作,描述了科学地方性知识的标准化过程,有力地支持了科学实践哲学关于科学知识从始至终就是地方性知识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7月24日至26日,由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和国家社科"科学实践哲学与地方性知识研究"重大课题组主办的全国首届地方性知识研究学术会议在内蒙古锡林浩特(锡林郭勒盟职业学院)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吉首大学等12所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围绕本土知识在哲学、人类  相似文献   

3.
两种"地方性知识"——兼评吉尔兹和劳斯的观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比较了以人类学和阐释学为主的地方性知识概念与科学实践哲学中的地方性知识概念的不同与联系,指出两者的关系和各自负载的深度,论证了地方性知识概念对于科学实践哲学的作用和意义,指出了科学实践哲学中的“地方性”知识是包括西方知识在内的所有知识的基本特性。研究了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的关系,指出普遍性知识的理想特性。  相似文献   

4.
地方性知识是科学实践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原生于阐释人类学,但又表达出与之不同的内涵。本文从科学实践哲学家劳斯与阐释人类学家格尔茨讨论地方性知识的具体语境出发,展现出地方性知识的两套不同逻辑。然后,结合劳斯本人给本文作者的回应,深入挖掘了这两套逻辑背后隐藏的元逻辑。本文认为,科学实践哲学与阐释人类学使用地方性知识的不同方式描画了人与世界之间不同的沟通模式,表征了一元论与二元论两个不同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科学发展有着与西方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语境,文章基于对上海市某物理实验室的人类学考察,围绕科学仪器的选择与使用,展示科学实践特别是实验室实践的地方性特征。对科学仪器与科学实践地方性的考察表明,科学研究起源于机会而非问题,而"机会"是由不同的因素构成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实践哲学逐渐成为人们理解科学的重要参照。本文以科学实践哲学为背景,尝试对知识观念的转换及其意义展开讨论。第一节粗略概述科学实践哲学的缘起及基本特征,第二节对科学实践概念进行辨析并指出科学实践哲学之为哲学的独特性,第三节批判性地反思"地方性知识"并指出其不足,第四节以詹姆斯与拉图尔为背景分别探讨知识的"跳跃模型"与"漫步模型",最后简要说明重构知识观念的可能后果及其存在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结合生态学尺度、空间异质性概念,选取生态学实验室实验和野外实验为分析对象,分别以高斯的人工微宇宙实验、生物圈2号实验,以及草原围栏封育实验为例,对生态学实验室实验和野外实验的地方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生态学实验是局部性的和情境化的,并且在实验操作上具有物质、成分或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方式上的差别,测量或取样所用剂量和实验工序的差别,以及对实验控制方面的差别,从而也具有地方性特征。充分认识并正视生态学实验的地方性特征,有助于打破传统科学哲学和自然科学追求普遍性知识的迷思,并有利于生态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海曼关于知识本性的理论认为,知识——包括个体事实性知识——是被事实引导的能力。这一主张与传统的、符合常识的认识论观念相冲突。在主流认识论理论中,命题知识会被看作某种信念或心智状态;而这两者似乎都不是能力。为解决该问题,海曼希望通过论证说明:1)知识不是信念,且2)知识可以既是能力又是心智状态。然而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海曼实际上并没有为上述两个论点提供完备的论证。因此,他关于知识本性的看法,即"知识是一种能力"的结论是不正当的。  相似文献   

9.
可信性循环是巴黎学派的核心人物布鲁诺·拉图尔在实地考察实验室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动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关于现代科学动力机制说明的理论。拉图尔的可信性循环理论解释了默顿的奖励系统所不能解释的问题,对大科学时代背景下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因进行了合理性说明。他指出促使现代科学得到发展的真正原因在于科研人员为保证其科研活动的持续性,而不断地生产可靠数据,无止境地追求可信性资本进而扩大其可信性循环,正是这种无止境循环的形成过程,导致取得不同寻常的科学成就。  相似文献   

10.
一、知识的本性1.两种传统:人与实在的分离自从盘古开天地,人类就在探索着无穷无尽的自然之谜,进而探索对自然的探索。于是,一个寻常而离奇的问题产生了:知识是什么?这就是知识的本性问题。它同哲学的历史一样古老,又同崭露头角的思潮一样新颖,它构成了认识论研究的核心,从古代希腊直至当今表面上形态各异的认识论学说。灿烂的希腊古代文化,以她的哲学明灯光照历史长河。在众说纷纭的知识学说中,逐渐形成了一条堪称为古典传统的脉络,西欧哲学在很大程度上经受这种古典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3月4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铜仁学院联合举办的全国"地方性知识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在铜仁学院图书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交流了学术问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吴彤教授、刘孝廷教授、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尚智丛教授,副秘书长董春雨教授、崔伟奇教授,  相似文献   

12.
海南渔民在帆船时代使用航海罗盘与《更路簿》在南海航行。航海罗盘及针路体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中国古代特有的方位指示方法。在长期的航海实践中,海南渔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精细地测定并记载了南海各岛礁之间的针路和更数:"更"表示距离,也大致表示时间;"路"是针路,指航行的方向,针路多为对针记法,具体航行时有单针、缝针、线针、三向并用针路等4类操作,为中华民族的海洋文化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性、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13.
地方性知识可以理解为与作为普遍性知识的科学相对应的概念。地方性一词预设了其空间的地域特征,但普遍性一词还含有时间的维度。从时间维度考察,地方性知识常常是稳定的,历史越久,越具稳定性。科学知识则内在地具有不稳定的特征,因为科学被要求创新,更新,并且以新为好,为善。地方性知识是根植于历史、传统和本地生态环境的,而科学知识是指向未来的,脱域的。科学知识在当下并不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的普遍性,而是被认为在未来可能会达到的一种状态。因而,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并非实然,而是应然;是一种信念,或者一种幻觉。  相似文献   

14.
技术转移中的知识流和知识产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首先从知识载体之间和知识载体内部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技术转移中的复杂知识流,指出了技术转移过程中知识流的两种形态嬗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技术转移中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即由知识流的组织专属性的嬗变所带来的技术转移中权力的部分让渡,和由知识流从公共知识向私人知识的转化所带来的技术转移中利益的重新分配。论文最后从知识产权的规制和管理方面给出了促进技术转移、加速知识流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贝纳塞拉夫指出我们在说明数学真理上会面临一个两难困境:我们无法在认为数学真是关于独立于我们的抽象的数学事实的前提下,同时拥有一个关于如何认识到这些事实的合理说明。贝纳塞拉夫向传统的数学知识观点提出了挑战。通过采纳一种数学的结构主义,本文给出了一种认识论说明,表明我们可以拥有算术知识。该说明包含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模式识别表明我们持有的结构概念和物理世界的因果联系,第二部分则试图表明我们如何可以先验地获得关于数的结构的知识。最后,本文论证这一说明至少是一个合理的说明我们能够拥有有限算术知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在科学发展进程中,科学是怎样成功地取得对事件的技术控制的呢?很显然关注理论再现的正统解释已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劳斯(Joseph Rouse)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它专注于科学的技巧、实践和技术,认为后者是现代权力关系展开和起作用的场所。这种权力关系,不仅发生在实验室对微型世界的构造过程中,也常常表现为科学对实验室之外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政治影响。权力/知识形式贯穿自然科学之中。  相似文献   

17.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0):95-100
"明"是印度知识传统中的核心象征,它往往被研究者理解为"科学";通过这种欠缺检讨性做法,现代自然、社会、人文科学言说中的印度知识传统获得了各种与现代科学类似的范畴。但是,将西方知识传统的范畴应用到印度知识传统,无益于人们了解印度本己的知识经验。通过对古典哲学中"科学"与印度语境中"明"的回溯,可以看到:"明"不是科学,而是纯粹的技艺,印度知识传统中并没有古典哲学意义上的理性科学。  相似文献   

18.
自从本土知识这一概念引入学界以来,不少学人都致力于本土知识的研究。尽管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社会各界对本土知识价值的评估却总不免失实,造成偏颇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总不会超出社会与文化两大范畴。探明其原因所在,不仅有助于本土知识和技术的发掘利用,还可望成为发现生态问题频繁发生的原因所在,只需换一个思路,价值评估的失实反而可以成为发现生态问题的标识和指南。  相似文献   

19.
实用入侵论者主张知识概念在本质上包含实用因数,因而跟传统纯净主义的知识概念正相对立。支持实用入侵的证据主要有三个:一是由思想实验逼出的认知直觉;二是援引知识对行为进行批判或捍卫的语言习惯;三是将知识当作可靠理由的事实。由此而发展出支持实用入侵的逻辑论证,该论证的核心是"知识-辩护"联系论题。对此论证有三个著名反驳,即高风险反驳、大弃赌反驳和本末倒置反驳。虽然支持者和反驳者的讨论还在继续,但笔者认为实用入侵论者误解了证据的范围,因而从正确的直觉得出了错误的推理,纯净主义者的看法可能更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20.
卡尔·雅斯贝尔斯从对"科学的哲学"和"全体知识"的批判入手,揭示了现代科学和哲学相混淆的现状。他在理清科学的划界标准和科学的界限的基础上,指出了科学和哲学各自的独立性。科学与哲学既不能相互混淆,彼此又相互依赖,明确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将有助于达到二者的真正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