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外在主义者认为心理内容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它依赖于意向心理状态持有者所处的环境。在当代,普特南以孪生地球思想试验表达了意义不在头脑之中的外在主义理念,而柏奇的社会外在主义则更加深入地分析了心理内容或意义中所渗透的社会因素。然而,面对因果相关性、自知以及空概念的难题,外在主义者却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回应。  相似文献   

2.
希拉里.普特南为阐明其外在主义立场而设计的孪生地球思想实验,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内在主义者和外在主义者争论的焦点。作为外在主义的辩护者,美国哲学家弗雷德.德雷斯基通过信息语义学对孪生地球思想实验进行重构和解读,引发了他和内在主义代表人物福多之间的论战。在这场争论中,双方围绕孪生地球思想实验,不断引入新的材料和理论,就心理内容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以及心理内容对行为是否产生因果作用等一些传统问题展开辩论,从而将这些问题的探讨拓展到更深、更广的层面。  相似文献   

3.
自然主义或广义的物理主义是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潮。它能较令人满意地将大多数心理现象自然化,但意向性却负隅抵制,被公认为自然化的一大难题。哲学是解难题的活动,因此意向性自然成了当今心灵哲学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德雷斯基的信息语义学不仅根据自己所倡导的自然主义方案对意向性作了独到的阐发,而且对信息和因果性等问题发表了发人深省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干预主义者所持有的因果关系理论是单一标准的,他们认为因果关系的操控理论优于因果多元主义。但是,通过对因果多元主义的分类表明,伍德沃德通过批判形而上学的因果多元主义进而驳斥因果多元主义是有失偏颇的,因果关系的操控理论不仅和概念的因果多元主义和认识论-方法论的因果多元主义相互融合,而且支持概念的因果多元主义和认识论-方法论的因果多元主义。  相似文献   

5.
当代知识论中,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一直被视为对立的两个范畴,事实上,它们确定两种认识上的不同进路和视角.一味强调它们的对立性,似乎无形中失去了实现两者后出现新趋势的可能.论文通过概念的扩展、可靠主义解释,以及认识实践进路的消解尝试,认为两者的表面对立中并非只有困境,更有融合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心智因果与随附因果的讨论成为因果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借助机制的概念,本文分离并说明这些讨论中所关注的是实际的性质因果,进而分析了这一讨论中两位主要学者伍德瓦德与钟磊的干预主义因果理论,指出其优劣;最后在他们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更为简洁的干预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可能更适于分析实际的性质因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应对非因果解释的三条路径,即因果还原主义、一元主义和多元主义,在反驳还原主义和一元主义基础上,本文支持科学解释的多元主义。本文支持解释的多元主义有如下三点理由:第一,因果还原主义和一元主义的观点都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第二,无法对“斑杂的世界”中的现象进行统一的解释。第三,坚持解释的多元主义可以使科学解释变得更自然、更合理。根据本文的解释的多元主义:1.科学解释可以被分成因果解释与非因果解释。因果意识起源于高层次生命体的演化,先于任何科学以及理论知识产生,但非因果意识则在科学以及理论知识之后诞生。2.需用语用学的视角看待究竟选取哪种解释理论更合理的问题。究竟选取哪种解释,除了语境之外,也依赖于解释者的旨趣、观点和态度等因素。3.针对某一现象,当因果解释与非因果解释产生冲突时,非因果解释具有优先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外在主义和第一人称权威的冲突,戴维森提出一种历史外在主义,强调个体历史对心灵内容的重要性。它的强解读把个体历史当成会被个体自身忽视的外在对象,依旧贬损第一人称权威。弱解读则主张个体历史是彻底解释的参照而非某种对象,没有上述问题,但是面临以下困境:首先,在割裂行为与历史的沼泽人思想实验中,历史外在主义和彻底解释理论变得不可调和;其次,人格同一性作为历史外在主义的重要前提,往往存在争议。出路在于:摆脱二元对立的对象思维,回归彻底解释理论,采取历史外在主义的弱解读,并且舍弃割裂行为与历史或者存在人格同一性争议的思想实验,将适用范围局限于日常生活案例。  相似文献   

9.
中层性质,例如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等特殊科学关涉的物的性质,是否具有因果力,向来是科学哲学中还原主义与反还原主义争论的焦点问题。在为中层性质拥有自发的、不可还原的因果力辩护的论证当中,基于干预主义因果理论的稳健性论证,相较于传统论证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层性质的因果力来自于中层的因果共变的稳健性,因而独立于底层,进而能够回应因果排他问题。但进一步分析稳健性论证所提供的案例表明,事实上,稳健性所依赖的中层性质对底层性质的反馈性约束作用才是中层性质具有因果力的关键理由,然而该反馈性约束作用不普遍适用于所有的中层性质;换言之,并非所有中层性质都具有独特的因果力。  相似文献   

10.
指称的因果理论及其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理论和因果理论是关于单称词项指称机制的两种竞争理论,本文通过考察对克里普克式因果指称理论的批评,讨论了对指称的因果理论进行修正的戴维特策略和埃文斯策略.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基于名称的使用实践给出了确定名称指称的基础语义学论题,认为遵守规则是该论题中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语义外在论观点的提出,引发了关于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相容性问题的广泛讨论。柏高先针对柏芝的相容论论证提出的记忆论证是非相容论的重要论证之一。然而,柏高先的论证由于对记忆持有内在论的看法受到相客论者的批评。拉德娄等人提出外在论的记忆观,进一步辩护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的相容性。值得注意的是,外在论的记忆观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却是动摇记忆的认知地位。本文提出,只有一方面将记忆内容看做是窄内容,即看做是从被记忆的原初信念内容中抽离出来的那部分得到明晰表征的、不受语境约束的、跨语境的内容;另一方面将自我知识看做是宽知识,用具有语境约束性质的自我知识取代笛卡尔的单纯“我思”式的自我知识,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的相容性才能得到有效的辩护。  相似文献   

12.
绿蓝问题与简单性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蓝问题是假说选择问题的一种范型.科学假说精确的逻辑结构应该包含假说适用的情景和敏感因子.简单性标准是广为接受的一种假说选择标准,在运用到解决绿蓝问题时,提出了简单性的句法理论和语义理论.但这两种理论分别遭遇了对表达系统和概念框架的相对性,不能处理某些绿蓝型问题,甚至会陷入反直观境地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论知识定义的困境与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知识定义的传统分析自从葛梯尔问题出现之后就陷入了困境.反思"知道"与"知识"的区别,指出传统分析所体现的"主体-客体"二元认识模式的缺陷,从"知识的功能"角度反思"知识的条件是什么",从讨论和解决"知识是否具有客观有效性"、"客观有效性是否就是公共性"、"公共性是否是确证知识的合理条件"等问题,可为知识的准确定义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社会工程学及其哲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工程学是以社会政策、法规、计划等的设计概念为核心的,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进行重构与整合,并具有自己特殊内容的新兴学科。社会工程具有交叉科学的特点,它要求体现理论研究与方法论研究相结合、归纳分析与演绎推理相结合、逻辑模型分析与数理模型分析相结合、矛盾思维与系统思维方法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建构社会工程研究的方法论。社会工程思维的特征是模式化思维和决策性思维。在这种思维的过程中始终要处理好两个基本范畴的关系,这就是规律和对策的矛盾统一关系。社会工程研究中的模式和对策都体现了规律与价值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15.
超弦/M理论真空及其哲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超弦/M理论真空研究所取得的重大物理成就,进而对其进行哲学本体性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论心智逻辑理论与心智模型理论融合的可能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献表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全面的、精确的和统一的研究人类推理心理学理论,而心智逻辑理论和心智模型理论是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两个主流理论。心智逻辑理论认为人类运用推理图式进行推理;心智模型理论则认为人类通过构造心智模型实现推理。本文讨论了两个理论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并提出未来两理论融合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7.
归纳问题:一个实用的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虽经200多年的辛劳,哲学家们寻求辩护归纳合理性的努力,比起休谟最初的论证来说,实质上并没有前进哪怕一步;因此有“归纳是科学的光荣,哲学的耻辱”之感叹。这并不奇怪,因为休谟实际上已提出了关于在人的认识领域中不可能得到辩护归纳合理性之根据的决定性论证,而这一点一再被人们所忽略。本跨过单纯的认识领域,沿着,赖欣巴哈等人开辟的实用主义方向,独立提出并系统地论证了一个归纳合理性的辩护框架。  相似文献   

18.
思想语言不仅是心理表征的载体,而且还是语义加载与心的计算理论的载体。在模块内部由于领域特殊性,语义加载和心的计算过程与思想语言的句法结构高度敏感,而在中枢系统,被假定是领域一般性的,语义加载与心里计算模式与语境高度敏感,基于这种理解,完整的心理表征的语义内容的获得是通过分段累积加载模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量子测量问题悬而未决已近一个世纪,而目前学界日益倾向于将之归结为两个必须由量子理论回答的问题,即"明确结果问题"和"优先基矢问题"。21世纪初,John H.Conway、Simon Kochen等人提出了"自由意志定理",主张粒子具有自由意志。这意味着粒子具有自主选择与知觉的能力。粒子的知觉能力与自由意志均进一步地与能量这一基本物理量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两条基本原理:"知觉-能量原理"和"意志-能量原理"。凭借这两条基本原理,"明确结果问题"和"优先基矢问题"便可得以解决,一条新颖的量子力学诠释进路也因此而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