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关于科学建模有两种典型的观点,一是"系统派生观",二是"零碎借贷观"。前者认为,科学表征模型可以在原理模型(即科学原理)的基础上系统派生出来;后者强调科学家的科学建模活动实际上是从各种理论中选取所需要的部分进行创造性构造的过程。从以往的争论来看,这两种观点似乎各有侧重,不分胜负。但本文试图结合科学建模的案例论证,后者完全可以替代前者,不仅因为它比前者更符合科学家实际的建模活动,解释前者无法解释的现象,而且可以容纳理论派生模型的案例。  相似文献   

2.
对科学课堂中学生的解释表现和教师的解释行为的研究表明,传统教学对科学解释能力的系统培养存在缺失。美国学者提出的"论断-证据-推理"框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益尝试。然而在取得阶段成果的同时,此框架的哲学基础使其后续研究遇到了瓶颈。故我们引介了科学哲学领域对科学解释的思辨,在此基础上结合哲学理论和教育理论重新审视"论断-证据-推理"框架及基于此框架的科学解释培养模式。在借鉴其培养策略和测评方法的同时,本文限定了科学解释的概念范畴,建议以解释模型发展史为线索,在实证研究基础上重构科学解释能力的学习进阶。  相似文献   

3.
科学说明是一个范围很大的研究领域,其中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问题,如演绎推理,归纳支持,概率的解释,类比,自然律,反事实条件句,理论结构及相互间关系,事物的本质,世界的因果结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自的特点,语言的用法、语境,有机体的功能,行动者的动机、目的、背景知识乃至他的倾向性等等。不难理解,在这个领域内必然会有形形色  相似文献   

4.
知识归赋的语境敏感性:三种主要的解释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归赋的语境敏感性是指,对于同一个认知主体S和同一个命题p,在不同的语境中,我们会做出不同的知识归赋:在"低"语境中.我们认为"S知道p";而在"高"语境中,我们认为"S不知道p".语境主义认为,知识归赋的语境敏感性反映了知识归赋的成真条件对归赋语境的敏感性;SSI则认为它反映了知识归赋的成真条件对主体语境的敏感性;与语境主义与SSI的语义解释相反,语用论温和不变主义提出了一种语用解释,它主张用会话适当性条件的语境敏感性来解释知识归赋的语境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将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推广到分子进化和科学理论发展等领域,形成了可称之为广义进化论的研究。在美国心理学家和进化认识论创始人唐纳德.坎贝尔(Donald T.Campbell)提出的广义进化论原理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认为广义进化论的原理主要是:系统的盲目多样性与变异原理和系统的自组织与选择保存原理。广义进化论为物质系统、生命系统以及知识与社会系统的进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整体论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6.
理论能够被检验是科学理论的必要条件,以往关于理论确证的讨论主要以物理学等实验性科学作为范例来展开,这使得一些学者将理论确证等同于实验检验。由此导致像古生物学这样的以研究历史事件为主的历史性科学,因为其理论假说无法用实验检验而被视为是“二等科学”。历史性科学以历史事件和长期机制来解释事物的发展,由于历史事件和长期机制在本体论性质上不同于物理学研究对象,历史事件假说无法用实验检验,但这不等于说历史事件假说就是无法检验的。科学家在实践中发展出了一套与历史事件、长期机制的性质相适应的理论检验方法,虽不同于实验检验,但是一样可以达到理论确证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科学革命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革.历史上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其中科学史学家科恩提出的科学革命发生的四个判据很有代表性,对判断科学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这些判据不能解释曾发生的理论革命或较小的科学革命,使人们对是否发生过科学革命产生怀疑.文章通过对历史上关于科学革命研究的梳理与分析,重新界定了科学革命概念的内涵,审视了内外史解释的不足,分析了"科恩解释"的局限性,提出了科学革命发生的"语境解释"及语境转化模型,说明了此模型对于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创建自主创新型国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并分析了托马斯·基恩的科学边界设置理论,并进一步综述了这一理论与科学权威获取以及科学传播之间的关系。托马斯·基恩的边界设置理论从建构主义的角度解释了科学的话语权威来自于科学自我进行的与其他知识类型与社会群体之间的边界设置行为,且这一行为集中体现在科学传播过程中。基恩的这一理论或为我们思考科学传播以及科学话语权威的形成提供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科学样例和模型都是科学家们在表征外部世界过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然而,在追求正确刻画科学实践真实面貌的科学哲学事业中,样例很少被纳入哲学思考的视野。基于古德曼关于艺术表征的符号理论,埃尔金完善了例证学说并将其运用于科学领域。她对科学样例的符号分析,丰富了科学实践哲学。由于表征的语言学范式不能很好地处理虚构建模问题,埃尔金试图借助于"贴切的非真"概念来加以解决。然而,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她的论证策略存在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难。在如何理解虚构与表征问题上,假装理论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概念框架,可以用于对模型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科学发展进程中,科学是怎样成功地取得对事件的技术控制的呢?很显然关注理论再现的正统解释已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劳斯(Joseph Rouse)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它专注于科学的技巧、实践和技术,认为后者是现代权力关系展开和起作用的场所。这种权力关系,不仅发生在实验室对微型世界的构造过程中,也常常表现为科学对实验室之外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政治影响。权力/知识形式贯穿自然科学之中。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现的社会基础——评布兰尼根科学发现的赋值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现研究是科学技术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传统观点认为科学发现是自然发生的客观事件,发现的地位获得仅决定于发现的原始文本。布兰尼根通过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等案例的详细考察提出科学发现的赋值解释模型,主张科学发现是特定历史语境中社会建构的结果,科学家和科学解释者根据可理解性标准从备选的研究成果中选择并赋予其发现的地位,同时,赋值模型对于多重发现和科学发现优先权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解释从亨佩尔"演绎—规律"模型到范·弗拉森语用学解释模型的发展,显示出的是一种范式的转变,即从以语形和语义分析为基础的静态逻辑向以语用分析为基础的动态语境的变化,它深刻地反映了科学哲学的发展和演变路径,标明了语用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手段已全面地渗透于科学哲学理论的建构和发展中。  相似文献   

13.
玻恩的科学方法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玻恩(M.Born)是本世纪在物理学领域中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他由于提出量子力学波函数的统计解释而与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家一起,成为改变人类自然图景和思维方式的伟人。他十分重视科学材料的哲学概括,注意从科学实践中总结出方法论原理,写下了大量的论文与著作,从而为我们研究现代科学思想的起源、演变及其哲学影响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本文试图对玻恩的科学方法论思想进行一些分析。玻恩关于科学方法论方面的论述很多,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三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客观化、可决定性和限制性。它们构成了玻恩科学方法论思想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相似文献   

14.
真——戴维森彻底解释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彻底的解释理论中,戴维森以真代替翻译,为彻底的解释提供了一个恰当的形式理论框架;戴维森以真为核心的解释三元组,为彻底的解释提供了一个恰当的经验理论框架;戴维森关于拥有客观性的真之概念是我们理解和解释语言的先决条件的观点,为其采用以真为核心的解释理论提供了根本的理论论证。由此可见,真是戴维森解释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5.
科学真理     
一方面科学理论被普遍地认为是真理的典范;另一方面科学史告诉我们,无论多么成功的理论都逃脱不了最终被推翻的命运。这种"悲观的元归纳"表明,就其本性而论科学理论并非为一般人们所认为的那种符合论真理。关于科学理论本性的争论一直在进行中。本文在深入分析、谨慎运用相关专业资料的基础上,对"科学理论是否为真理",以及"如果是真理,它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真理"等问题进行了尽可能系统而清晰细致的讨论和论证。  相似文献   

1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6):107-112
真理至上的科学价值观,被真理所规训,构成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的现实语境,折射出科学教育对人之生命价值的漠视,造成人之文化本质悬置、人之全面发展难为的现实困境。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实现科学的价值依附,将科学对"物"的无限敬仰转化为对"人"的现实关怀,映射于科学教育场域,内化为科学与生命相互交织的科学教育的"生命"本质内涵,昭示科学价值规律与"生命"发展逻辑的必然联系,还原科学教育回归"生命"本质的内在价值,为实现科学价值和生命价值的共契提供了良好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17.
几个论题的陈列以下是一些广为人所接受的看法,虽然我们未必都能留意到它们之间的理论关系。它们包括——(P_1)科学解释是一项科学工作; (P_2)科学理论以能被广泛地印证者为较优秀;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自然律,它是实在本身还是由科学定律所限定的某种描述与解释?什么是必然性,科学中的规律必然性内涵究竟是什么?本文在对"规律"与"必然性"多种内涵揭示的基础上,把规律必然性作为理解科学的核心.规律必然性呈现为一个由不同层次必然性构成的层级,包括逻辑必然性、理论必然性与实践必然性.结论处指出,理论具有面向未来的实践预言力是科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如果你戴上我称为"欧陆式眼镜"的东西,运用欧陆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诸如探究、发现、实验、理论和确证等传统的科学哲学问题,某些事物就会以颇为不同的方式呈现,你就会看到新的事物,一切事物会彼此相关并以不同的方式与背景相关。透过欧陆式眼镜的凝视,让你倾向于关注两种事物:第一,那些妨碍你看得更清晰的事物;第二,事物"如何"显现,而非事物是"什么"。该隐喻有某种严重的缺陷,但仍是有用的,因为它提示了审视科学的传统视角与欧陆视角之间的巨大差异。它也能被用于发展"科研平台"这个观念,即科学不仅仅是一组活动,不仅仅是在某种程度上允许我们将之封闭的一组工具、实践和借此形成的知识,而是由诸线条的流动之网构成的,这些线条顺利地与紧密地整合入我们的世界并且塑造了世界的轮廓。我在本文中讨论了欧陆科学哲学的两条可能路径。一条涉及的是"解构性的重演",即对我们继承下来的科学概念(包括传统的分析性概念与海德格尔的"科学不思"的概念)的探究;另一条涉及的是可被称为"回归田野研究"的东西,即仔细地审视科学实践。接受这两条路径,将让欧陆科学哲学唤醒一大片重要的探究领域。忽略这些探究的领域,科学哲学将自食其果。  相似文献   

20.
作为宗教科学解释的典型代表,宗教认知科学将宗教起源与传播的原因归结为人类复杂的认知机制,在保持客观性与实证性的同时,构筑了一种超越历史与文化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宗教认知理论。笔者以为,作为一门以"解释宗教"为学术旨趣的学科,宗教认知科学应更广泛吸纳文化等因素以确保其解释的科学性。尽管宗教所寻求的合理性不会因宗教的科学解释而消解,但在科学的语境下,宗教转换存在方式并寻求与科学兼容是一种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