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科学社1915年创办的《科学》是中国近代传播科学技术的重要阵地。《科学》尤为关注科学家,通过传记、轶闻、评论等形式对科学家进行介绍,构建了聪明、勤奋刻苦、热爱科学和科学真理的科学家形象。《科学》中科学家的描述力求客观、准确,并通过生活逸闻趣事对科学家形象进行补充,介绍的科学家以国外为主,但是对中国科学家也有所关注。《科学》对科学家形象的构建,有利于传播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提高民众科学素养,同时对于提升中国近代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科学家形象的概念及操作化、研究问题以及对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人民日报》报道文章的特点,确定了科学家形象四个方面的测量体系:科学家人性特征、科学家的外在特征、科学家的职业特征和科学家的背景特征。运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人民日报》中科学家形象特点、并且对《人民日报》中的科学家形象构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介绍了作者在浙江大学求学时,老师中的许多留美科学家和后来成为留美科学家的一些同学;也介绍了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时期所接触过的大量留美科学家;还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建交后接触过的许多美籍华裔科学家。最后,本文简要叙述了留美华裔科学家对中国的科学技术、教育、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和国防现代化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区分,科学家群体认为公众不信任科学是由于缺乏相关科学知识而产生的感性的、情绪性的、缺乏理智的反应。这种科学专家与一般公众的范畴区分是对十七世纪以来精英与大众的社会范畴的延续。事实上,公众与科学家所表征的单向度形象并不符合,公众对科学以及科学风险的理解是具有理智实质性的。科学家对公众的还原实际上反映了其自身自我反思性的缺乏。在协商民主的目的 -工具知识的劳动分工的理念中重新理解科学家与公众的关系,为有效的公众参与科学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英国政府以及有关学术团体发表的关于“公众理解科学”的三个报告,探求Pus这一概念在英国的发展,说明了今天的“公众理解科学”已经不同于最初传统意义上的“公众理解科学”,即已经由科学家到公众的单向流动过程,转变成为由科学家到公众、公众到科学家的双向互动过程了。  相似文献   

6.
科学家在生产知识的同时,其科学成果也应得到社会客观、公正的评价。科学成果的评价不仅关系到科学家本人,还影响到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整体水平的发展。近几年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逐年加大,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数量和资助强度也不断增加。但是我国还缺少一个公认的、系统的评价机制,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科学评价的不端行为,学术腐败愈演愈烈,使科学这一圣洁的领域罩上了一层阴影。这几年我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参与政府决策已经成为现代政府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科学家在政府决策中的参与度逐步提高,在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参与政府决策过程中,科学家的学术不端行为频繁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决策的科学性。应通过健全科研诚信机制、完善科学咨询制度、引入公众参与、重构以责任为核心的科学"理想主义"等措施,提高科学家参与政府决策的有序性和规范性,才能真正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相似文献   

8.
对科学家整个群体和其中的精英群体,以及按学科、国度、学派、团队和学会展开的研究,其成果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家群体本身。此外,已经或者还有可能开展对女性科学家以及殖民地科学机构、政府和立法机构、国际事务中的科学家群体4个层面的研究。科学家群体研究所采纳的进路来自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使用了集体传记、群体分析、格/群分析、科学计量学等方法,但依靠的理论均来自其他领域。这个领域的研究较为分散,其进一步发展有待理论和方法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大科学时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大科学时代,科学与社会复杂的互作,使价值中立的纯科学理想的基础已不复存在。这就要求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活动时,应自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把握研究方向。使科学造福人类;参与科学决策,影响政府行为;普及科学知识,唤醒民众参与科学;加强与新闻界合作.引导社会舆论;弘扬科学精神,反对伪科学;重视科学教育,确保科学可持续发展等。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和社会化媒介的发展,对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产生巨大影响,国外的学者在公众理解科学和参与科学传播领域做了大量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从科学家新媒介素养、公众社会特质和个体特质以及科学信息的媒介框架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影响公众参与和理解科学的影响因素,这些探讨和研究成果可以清晰地建构出科学主体、媒介主体和公众主体三位一体的科学传播理论研究框架和范式,该框架范式和现有研究的不足也为未来的研究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