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组织培养基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培养基中的小牛血清、贝血清、水解乳蛋白等几种天然成分和合成培养基TC199对中国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组织细胞在体外的生长情况和珍珠质分泌功能的影响,并确定了它们在组成培养基时的适宜含量,其中,贝组织提取物,鸡胚汁对细胞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的小牛血清和10%的贝血清共同使用对维持细胞形促进细胞生长有很好的作用,但单独使用则有一定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2.
马氏珠母贝与解氏珠母贝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OPM组20种碱基随机引物对采自海南洋浦的马氏珠母贝(Pincada martensii)和解氏珠母贝(P.chemmitri)天然群体进行RAPD分析,其中6种引物扩增有效,这6种引物对马氏珠母贝和解氏珠母贝的总扩增带数分别为52条和58条。每一引物的扩增带数为3~16条,同一引物对两种贝类的扩增带数不同(OPM19B除外),对两贝类的扩增带型也有较大差异。群体内的各个个体(实验个体为10个)RAPD扩增带谱全部呈多态,表明在同一群体中,各个体存在着明显的个体特征带,由于样品数量及引物数均少,2种贝类各自种群的共同特征尚未能确定。  相似文献   

3.
二倍体及三倍体马氏珠母贝核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阎冰  王爱民  叶力  苏琼 《广西科学》1999,6(3):219-221
二倍体马氏珠母贝为广西北海野生贝,2龄-3龄。三倍体马氏珠母贝用6-DMAP诱导获得,1.5龄。核型分析结果,二倍体2N=28,核型公式为7M+3SM+3ST+1T,NF=48,三倍体3N=42,核型公式为7M+3SM+3ST+1T,NF=72。染色体按Levan等人的标准分类。  相似文献   

4.
马氏珠母贝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OPM组20个碱基随机引物对海南三亚(SY),海南洋浦港(YP),广西涠洲岛(WZ)的3个天然群体和广东雷州人工养殖群体(LZ)的马氏珠母贝进行了RAPD分析。其群体内的平均遗传相似度(similarity,S)分别是0.5866,0.6514,0.6666,0.7158,由低到高依次为SY〈YP〈WZ〈LZ;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度(variability,V)分别是0.4134,).3486,0  相似文献   

5.
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组织培养的条件和方法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过反复试验,筛选出适宜于马氏珠母贝外套组织培养的平衡盐溶液(改进的MMBSS)、基本培养基;确立了防止污染的组织净化方法,并筛选出一种能促进细胞生长的贴壁物质(SM)。其主要培养方法为:用合抗生素的改进MMBSS(青霉素2000U/ml,链霉素2500U/ml)洗涤10次,再用不含抗生素的改进MMBSS清洗5次,将组织切成3mm×3mm的小块,贴于含0.5%SM的培养瓶底,加入改进的贝培养基,在20℃,pH6.8条件下培养。经这种条件和方法培养的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组织,4小时细胞开始游离,3天游离出来的细胞铺满瓶底,4天细胞分泌珍珠质.培养7天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出现,细胞培养能持续数十天。  相似文献   

6.
6-DMAP诱导马氏珠母贝三倍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爱民  阎冰  叶力  苏琼 《广西科学》1999,6(2):148-151
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抑制马氏球母贝(PincatadamartensiiDunker)受精卵的极体释放获得三倍体,在26℃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浓度梯度的6-DMAP(40mg/L,60mg/L,80mg/L,100mg/L,120mg/L)和不同的处理持续时间(5min,10min,15min,20min,25min)的诱导实验,抑制第一和第二极体的三倍体诱导率最高分别为达32.4%  相似文献   

7.
郭健  覃亮  宋文东 《科技资讯》2010,(22):10-10
本文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不同剖面层次的马氏珠母贝贝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氏珠母贝贝壳的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并含有少量有机质。  相似文献   

8.
北海营盘近海区马氏珠母贝自然资源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12月6日至27日对北海营盘近海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 Dunker)自然资源进行调查。调查分为群访调查和海上调查,群访调查是到主要珍珠养殖自然村及北海、营盘渔港码头收集人工捕捞或养殖的马氏珠母贝,海上调查是对北海营盘近海区的9450hm2水域设29个站位捕捞马氏珠母贝。结果群访调查收集到185个天然马氏珠母贝,海上调查仅有5个站出现马氏珠母贝,共获珠贝12个。个体最大的是自然海区生长的马氏珠母贝,壳长最大者达100.4mm,平均76.1mm;壳高最高为114mm,平均70.9mm。海上调查捕获的马氏珠母贝体重18.4~182.5g,平均值为85.6g;年龄2.5~6龄,平均5龄,占大型底栖贝类数量的0.34%。马氏珠母贝的数量已是少之又少,保护马氏珠母贝资源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于2008年9月21日和2009年4月12日对北海营盘青山头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 Dunker)养殖区进行春、秋两季水化学要素调查与测定。结果显示,营盘青山头南珠养殖区水质良好,各水化学要素符合海水水质二类标准;秋季活性硅酸盐与盐度成显著正相关(r=0.828),无机磷与pH值、活性硅酸盐与溶解氧、无机磷与叶绿素a都有较高的正相关趋势,春季营养盐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不显著;春季N、P和秋季N、P、Si含量持平或高于浮游植物摄食的最低阈值,其中秋季Si含量丰富;春、秋两季氮磷比平均值分别为7.0和5.5,均以氮为浮游植物摄食的限制因子;营盘马氏珠母贝养殖区的无机氮以氨氮的存在为主要形式,春、秋两季氨氮所占无机氮含量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6.6%和74.4%。  相似文献   

10.
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组织培养的条件和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过反复试验,筛选出适宜于马氏珠母外套组织培养的平衡盐溶液(改进的MMBSS)、基本培养基;确立了防止污染的组织净化方法,并筛选出一种能促进细胞生长的贴壁物质(SM)。  相似文献   

11.
细胞松弛素B诱导马氏珠母贝四倍体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在珍珠贝多倍体诱导中四倍体形成的机制 ,用醋酸地衣红染色技术研究抑制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受精卵第一极体排放后的染色体行为。试验用贝为人工养殖贝 ,贝龄为 2~ 3龄。试验用水为沙滤海水 ,海水比重 1.0 18~ 1.0 2 0 ,p H值 8.10~ 8.30。2 6℃~ 2 8℃下人工授精 ,授精前用 6× 10 - 6氨水处理卵子10 m in~ 15 min。处理组用 0 .5 mg/ L 细胞松弛素 B(CB)处理受精卵 15 min;对照组为不做任何处理的受精卵。受精后每隔 3m in取样观察 ,直至受精后 6 0 min。观察结果表明 ,在第 2次减数分裂期间 ,染色体分离有 4种主要类型 ,即“随机三极分离” (2 8.1% )、“不混合三极分离” (7.6 % )、“联合双极分离” (19.3% )和“离散双极分离” (13.6 % ) ,余下的 31.5 %因染色体混乱或难以确定而无法分类 ,但似乎是以上 4种分离的变体。在受精后33m in~ 42 min,在联合双极、三极和离散双极分离的细胞中分别形成 2 ,3和 4个原核。将各种分离类型所出现的频率与产生的三倍体 (33% )和四倍体 (2 2 % )比较 ,表明导致四倍体形成的是“离散双极分离”;“不混合三极分离”也可能导致四倍体的形成 ;导致三倍体形成的是“联合双极分离”;导致非整倍体形成的是“随机三极分离”和其他不规则的分离  相似文献   

12.
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组织培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爱民  苏琼  阎冰  叶力 《广西科学》2000,7(2):135-139
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贝类组织培养技术对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组织成功地进行了体外培养,在外套膜组织中最先迁出的是颗粒细胞,紧随其后为透明细胞,在培养到20h时,圆形的上皮细胞开始迁出,上皮细胞很快在组织块圆形形成生长晕,继而铺满整个培养瓶底面,培养4d以后,上皮细胞开始分泌颗粒状的物质,这时的上皮细胞从形态上发为A型和B型两类,B型上皮细胞含有许多颗粒物质,而A型上皮细胞不含或含少量颗粒物质,反映了其合成  相似文献   

13.
马氏珠母贝珍珠囊体外培养及插囊育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爱民  阎冰  苏琼  叶力 《广西科学》2000,7(1):70-74
为建立马氏珠母贝珍珠囊体外培养的插囊育珠技术,一用0.3%胰蛋白酶消化液在pH值7.2 ̄7.4和温度25℃条件下对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组织进行解离,收集消化15min的细胞悬液于珠核上培养珍珠囊;二直接用外套膜组织块在珠核上形成珍珠囊。方法一所产生的珍珠囊未培育出珍珠;方法二所产生的珍珠囊培育出少量的珍珠。为促进细胞在珠核上的粘附和珍珠囊的形成,研究了各种贴壁因子的作用,其中多聚赖氨酸和SM物质能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大规模贝类养殖活动对养殖水体中不同密度和种类浮游植物的摄食差异和影响因素,为香港巨牡蛎滤食能力、控藻水平以及科学评估其养殖容量、生态影响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条件下研究大、中、小3种不同规格的香港巨牡蛎对不同密度的牟氏角毛藻、球等鞭金藻的清滤率和摄食率。【结果】在28℃水温和24‰盐度的实验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对牟氏角毛藻的单位个体清滤率和单位体重清滤率分别为1.29~5.49L·ind~(-1)·h~(-1)和0.62~1.84L·g~(-1)·h~(-1),对球等鞭金藻的单位个体清滤率和单位体重清滤率分别为2.58~8.40L·ind~(-1)·h~(-1)和1.18~3.17L·g~(-1)·h~(-1),香港巨牡蛎对牟氏角毛藻的清滤率及摄食率均低于球等鞭金藻。香港巨牡蛎单位个体清滤率和摄食率均表现出大规格中规格小规格的趋势,即单位个体的清滤率和摄食率随着贝类个体增大而增加。香港巨牡蛎对不同密度球等鞭金藻的单位体重清滤率和摄食率都随着个体增大而降低,但其对不同密度牟氏角毛藻的单位体重清滤率和摄食率随着个体大小的变化规律不一致。随着浮游植物密度的增加,香港巨牡蛎单位体重清滤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中等密度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具有较高的单位体重清滤率。【结论】香港巨牡蛎的清滤率和摄食率除受牡蛎个体大小和浮游植物密度影响之外,还与浮游植物的种类、大小、营养质量等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