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将王朔的小说创作置于转型时期中国都市文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从人生困境与生命意识两方面分析顽主们的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提示王朔小说在文学反映生活、探索生命本质两个层面上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奇幻文学遭遇发展停滞的瓶颈时期,奇幻文学的转型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丽端作为当前大陆地区奇幻小说写作者的中坚力量,在提升奇幻小说自身的文化内涵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尤其是她在小说中体现出的一种趋向于严肃文学的人文精神追求,为奇幻文学冲破现有局限、寻求自身发展做出了范式性的探寻尝试.  相似文献   

3.
郭祯 《科技资讯》2015,13(1):255-256
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段,它对于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在中国近代,大量外来翻译小说的涌入,大大的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为其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论文在分析翻译小说对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贡献时,主要从思想转变、小说体裁地位的提升以及与世界文学的联系上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解到翻译小说对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时间与空间在我们的感知中具有相对分离的特点,这形成了各有侧重的时间思维与空间思维。鲁迅的小说创作主要对准中国人精神世界深处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国民劣根性,这决定了鲁迅的思维方式是空间性的。在鲁迅小说中,这种空间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对时间、发展的漠视,二是对空间物象的偏爱,三是小说叙事单位之间多是并置(对比或并列)的空间关系,呈现出鲜明的空间性特征。因此,鲁迅小说是一种与传统的时间性小说完全不同的空间性小说,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伟大的转型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朔小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放在社会关系变革、新阶层涌现以及思想文化变迁的“转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才能清晰地展示作品的时代风貌和特殊意义。意识形态的松动、文化选择的多样为另类的王朔小说打造了生存的空间;而世俗力量的显现和膨胀则使迎合大众的王朔小说声名大震。  相似文献   

6.
现当代文学中对死亡意识的描绘经历了由传统认知论向现代性书写的转型。通过对小说《清水里的刀子》的死亡意识进行解读,可以清晰地感知到这种转型的存在及其对文学发展所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末南方白话报刊小说,大体以开民智、振民气为旨归.,带有鲜明的政治启蒙色彩,与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形成了呼应之势.以白话道人、胡适、黑心等为代表的白话报刊小说作家的积极探索精神,使得此期的部分短篇小说体现出某种先锋意味,在小说创作观念、小说体式乃至主题模式等方面,对五四之后的现代短篇小说创作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建构的历史基点是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和中外文学的碰撞、交汇。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直接影响了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发生、发展,而中外文学的碰撞、交汇则影响了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艺术范型及文化意蕴建构的现代化追求。  相似文献   

9.
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风貌活跃在新文学初期的文坛上,逐渐形成了一个小说流派,显示出较为相同的群体风格,表现出共同的审美风范.本文从表现内容、悲剧风貌、地方色彩等方面论述了“乡土小说”的群体风格.同时探讨它在中国小说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末,现代传播媒介的发达,为中国小说观念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最佳载体。1902年,梁启超创办了《新小说》杂志,并通过《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把小说视为"文学之最上乘"。《新小说》颠覆了历史上鄙视小说的陈腐观念,由它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很快在文坛上发生影响,并迅速生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小说革新运动。  相似文献   

11.
《少年梦》,是一部对青少年成长具有多方面教育意义的小说.作者高扬理想主义的旗帜,热忱歌颂了主人公爱国爱乡情怀、拼搏进取精神和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操,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一部生动的教材.小说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同时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使小说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大众化及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调整的背景下,如何引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发展,对地方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应用型本科教育实现方式的基础上,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转型必要性、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以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与措施入手,对地方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以期为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与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肯定新时期小说创作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前提下,直指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创作源泉的迷离、创作理念的迷乱、小说功能的迷蒙、作家人格定位的迷糊四个方面,阐述了转型时期出现的小说创作“综合症”。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探讨奥斯丁未完成的小说<桑迪顿>在其文学创作生涯中的重要意义.奥斯丁在小说中描述了对当时新兴的商业资本主义并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抨击.这样题材的选择体现了与其原本创作题材的背离,为我们重新审视奥斯丁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废名向来以作品晦涩难懂而著称。其晦涩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简练含蓄和主题的含混模糊,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互文与反讽混合的修辞手法,二是文本的复调意味,三是作品中的禅道意蕴。晦涩作为废名小说的标志性特征,不仅仅是一个文本现象,而是上升到了诗学和美学的高度,体现了废名对小说美学的独特追求。废名在中国小说现代转型进程中的选择和努力,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典范之作.卡尔维诺在这部小说中熟练地运用各种小说技巧,使得这部小说被称为“小说中的小说”.小说中十部残本小说和十二个章节构成了叙事的两大层次.这十个看似残缺的故事却在整个文本的运作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形式上的残缺并不代表意义上的残缺,尤其是对于体现卡尔维诺的艺术个性和创作用心至关重要.本文主要论述这十部残篇在整部小说的构造和成形过程中的轴心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余华在八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具有明显的形式探索意味 ,形式的显张又为内容的表达提供了保证 ,但形式不可能无限膨胀 ,形式只能在表现内容这一框架内跳舞。余华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形式装饰意味减弱 ,内容却凸现出来。本文旨在指出余华创作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8.
田耳的小说通过书写现代工业文明对乡土的碾压、乡土失序状态和荒诞的生存境遇,展现了一个诗意溃散的当代乡土世界,深入解剖了转型时期边地社会的内在肌理,刷新了我们对边地乡土的文学想象。在此意义上,田耳丰富了乡土写作的当代经验。  相似文献   

19.
李师江是"70后"作家中对小说创作具有清醒意识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从身体写作的无耻叙事,到都市小说的狂欢化叙事,再到古典白话世情小说的老实叙事,变化很大。无论哪种风格,诚实化叙事都是他小说创作的生命,也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不断的文学转型中,李师江的小说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的小说真实地展现了"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特殊的心理状态.在他的小说中,新与旧的碰撞、中与西的冲突难以调和且贯穿了他创作的始终.只有从那个特殊的时代和他自身的思想轨迹入手,才能真正地理解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