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在鸟类的进化过程中,形态的变异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选择的影响。而鸟类染色体核型的研究,对于了解物种的特性,探索物种的遗传、进化、系统发育及分类地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鸟类核型的研究现状在脊椎动物方面,鸟类染色体的研究最为缓慢,这是由于鸟类染色体数目较多,其中小染色体又难于计数,制作上又比较困难,研究鸟类染色体的作者较少,截至1990年底,在鸟类已知的27个目、155个科、8436种中,却仅有671种进行了核型研究,仅占鸟类的7.95%左右。下面是27个目、155个科中鸟类核型的研  相似文献   

2.
鸟类染色体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最近几年大约有六百多种鸟类的核型被报道,但是同科鸟之间核型的比较分析所见报道较少。本实验以雀形目中的四种鸟为实验材料,通过核型之间的比较和分析,探讨了鸟类染色体的多态性和四种鸟的亲缘关系及进化趋势。同时还探讨了PHA对鸟类核型影响。  相似文献   

3.
建昌鸭的核型及染色体分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鸟类核型具有染色体数目多,微小染色体多的特点,这给制备和分析鸟类核型带来了困难。迄今,全世界8700种鸟中,记载过核型的不到500种,尚不及世界鸟类总数的5%。鸟类染色体分带研究进行得更少。在我国,只报导过家鸡,家鸭和雀形目7种鸟的核型。 在家禽方面,国外对家鸡的核型和染色体分带进行过较深入的研究,但对鸭类只见有少数野鸭的C-带报导。对家鸭的G-带,C-带和Ag—NORs国内外尚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4.
两种野生鸟类染色体组型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骨髓或羽髓细胞为材料,分析了两种鸟的染色体组型,其结果锡嘴雀2n=78±,AN=88±;白头鹎2n=80±,AN=88±。两个种均具有典型的鸟类两型性核型,即核型中有7对大型染色体和32—33对微小染色体。白头鹎的核型尚属首次报道。与已经报道的本属另一物种——黑喉红臀鹎的核型相比较,讨论了它们的演化关系。白头鹎可能属较原始的物种。  相似文献   

5.
雀形目鸟类核型种系发生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雀形目42科315种鸟类核型比较,确立了雀形目鸟类原始核型,与Takagi(1974)提出的鸟类原始核型相比较在它们之间不具统一性,通过二者的比较发现:雀形目鸟类原始核型中第1对染色体与非雀形目鸟类原始核型中第2对染色体相对应:雀形目的第2对染色体与非雀形目的第3对染色体相对应.从系统关系上讲,雀形目鸟类原始核型来源于非雀形目鸟类原始核型中第1对大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形成,再经过各种重排机制形成现代雀形目各科鸟类核型. 染色体研究表明:雀形目鸟类不为单系起源类群.其特点可以从以下两点证明:一是鸣禽类和亚鸣禽类A组染色体有着明显的不同,二是二者的核型进化趋势也是不同的.依据核型、化石资料以及古地理、古气候的资料,笔者提出亚鸣禽类起源于南美大陆,在上新世或早更新世中美陆桥变得明显时才可能进入北美以及伸入欧亚大陆;鸣禽类是起源于旧大陆的类群,在气候和地理条件适宜的前提下进入新大陆,从而进一步适应辐射。  相似文献   

6.
植物染色体C─带技术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近十多年来植物染色体C-带技术在核型分析、物种亲缘关系鉴定、染色体组进化研究、染色体畸变鉴别、远缘杂种细胞学鉴定、染色体行为研究、基因定位等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7.
攀禽类五种鸟的核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髓细胞染色体标本,分析了攀禽类褐翅鸦鹃、大杜鹃、白胸翡翠、夜鹰、领角鸮五种鸟类的核型。其中褐翅鸦鹃、白胸翡翠属首次报道,其余三种鸟类的核型在国内已有报道,我们分析的结果与文献报道有一定的差别。特别是领角鸮和夜鹰属留鸟类,各地区有不同的分布类群,核型上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近十多年来植物染色体C-带技术在核型分析、物种亲缘关系鉴定、染色体组进化研究、染色体畸变鉴别、远缘杂种细胞学鉴定、染色体行为研究、基因定位等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9.
鸢尾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细胞分类学也逐渐发展起来,这门学科对传统分类学的影响很大,染色体的数目及其核型结构,在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个物种或属,科之间其染色体数目,核型是不同的,通过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的分析,就可以从微观方面对物种加以鉴别,并为了解种间亲缘关系和进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取常规根尖压片法对2种植物进行了染色体数目统计,并对其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2种植物染色体倍数均为2n=20,薏苡的核型公式为2n=16m+4sm(2SAT)=20,染色体核型对称性为1A型。本次实验皆在研究物种多样性,为建立植物基因库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数量分类学技术对我国Wu属9种鸟类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所研究的种类包括Emberiza cioides,E.spodocephala,E.chrysophrys,E.rutila,E.elegans,E.aureola,E.pusill,E.rustica,E.schoeniclus.在聚类分析中,该类群明显地分成了2组,第1组包括E.rustica和E.schoeniclus,其余7种构成第2组。分析结果表明,物种形成已在染色体水平上发生,染色体变异与地理变异基本一致。在数量细胞分类数据的基础上,尝试重建了Wu属鸟类的系统发育树,探讨了该属鸟类的核型进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红芪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芪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以道地红芪为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制片,结合显微摄影技术,研究了红芪染色体数及其核型,旨在为红芪种质鉴定、起源分析、物种演替、良种培育提供必要的细胞学依据。结果表明,红芪的染色体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14,染色体核型公式是2n=14=10m+4sm;其中第4号和第7号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其余染色体均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0.45%,属于"2A"型,是一种原始类型。  相似文献   

13.
核型代表物种的一个特性,染色体组的结构既是稳定的。又是可变的,其变化以其结构特点为基础并以一定方式有规律地进行。因此,物种的染色体组型分析和比较常常可以推论群体的进化过程。而每一物种单倍体的DNA含量(C值)是恒定不变的,在无脊稚动物中,C值随进化地位的上升而递增。盾盘吸虫是吸虫纲系统发生中一个独特的类群,对它们的细胞学研究又很少。本文首次对东方簇盾吸虫(Lophotapis orientalis)核型和C值进行了测定分析,用以估量它的进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安徽四种野生鸟类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分析了白腹蓝姬鹟,画眉,红胁蓝尾鸲和蓝翡翠四种鸟类的核型。其中白腹蓝姬鹟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报道,结果为2n=80±,AN=90±。其余三种在国内已有报道,但我们分析的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存有一定的差别。特别是画眉和蓝翡翠属留鸟类,各地区有不同的分布类群,核型上有所差别是否反映不同地理分布类群的分化情况,是值得继续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
孙玉刚 《佳木斯大学学报》2007,25(3):427-429,432
蛇目菊是重要的城市观赏花卉和珍贵的药用植物.本文采用常规的植物染色体制片技术对蛇目菊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进行统计,并对其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蛇目菊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核型公式为2n=2x=24=20m 4sm,属于1B型.蛇目菊的染色体组总长度为14.60μm.因此希望通过本研究为探讨引进物种蛇目菊的生物多样性及其近缘的种间鉴定提供重要的细胞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酶解去壁低渗法首次对芝麻栽培种(Sesamum indicum)国内外34份种质资源及野生种(Sesamum alatum)进行了体细胞染色体特征观察以及核型分析与比较.染色体形态观察研究证实S. indicum(2n=26)染色体组中含有3对随体染色体,野生种S. alatum(2n=26)染色体组中含有1对随体染色体.在S. indicum34份种质中,核型公式多为2n=2x=26=10m+14sm+2st(例如var.豫芝11号),其中22份种质的染色体组为2A类核型,12份为3A类核型.野生种S. alatum(var.3651)核型公式为2n=2x=26=10m+12sm+4st,染色体组属于3A类核型.染色体相对长度分析结果表明,芝麻栽培种与野生种S. alatum的染色体多为中等染色体(M1和M2类型),相对长度组成公式分别为12M2+12M1+2S(var.豫芝11号)和2L+10M2+12M1+2S(var. 3651).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野生种S. alatum染色体组不对称性高于多数芝麻栽培种种质,该研究为进一步探明芝麻物种进化提供了细胞遗传学证据.  相似文献   

17.
玉斑锦蛇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玉斑锦蛇Elaphe mandarina的染色体核型和带型,为探讨锦蛇属的分类和亲缘关系提供重要的证据。方法以产于贵州的玉斑锦蛇Elaphe mandarina为研究材料,应用染色体的核型、C带、银带分析技术。结果玉斑锦蛇的核型为2n=38,含有20个大型染色体和18个小型染色体;每条大型染色体两端均具端粒区C带;第1,2,5,7号染色体具着丝粒区C带;第4号和第5号染色体中的一条同源染色体C带浓染,几乎占据整条染色体;标准NORs位于第11号染色体。结论玉斑锦蛇是迄今已报道的锦蛇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端粒区C带最多的物种;锦蛇属的标准NORs具有属的银染特征。  相似文献   

18.
九龙棘蛙和棘胸蛙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福建蛙类新纪录——九龙棘蛙相似文献   

19.
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F_1及其双亲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大黄鱼与黄姑鱼正反交F1原肠早期胚胎细胞及其亲本头肾细胞的染色体核型,为深入剖析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后代的基因组构成提供了细胞遗传学证据.大黄鱼与黄姑鱼染色体组均含有48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组型公式均为2n=48 t,染色体臂数均为NF=48,组内染色体长度分布连续.两亲本物种间核型很相似,未找到鉴别两物种的细胞遗传标志.正反交F1原肠期胚胎细胞的染色体众数也均为48,均可较好地配为24对.结合前期AFLP分析结果可以推断,正反交胚胎细胞均同时含有一个大黄鱼染色体组和一个黄姑鱼染色体组.此外,杂交F1中的非整倍体比例与两亲本没有明显区别,初步表明杂交胚胎细胞未发生明显的染色体丢失.在黄姑鱼♀与大黄鱼♂杂交F1中出现4对非t-染色体,原因尚待查明.  相似文献   

20.
鹌鹑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备及核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鹌鹑的核型研究,1938年已有报道。之后,从事此研究者仍不乏其人。但关于鹌鹑染色体数目、特征、微小染色体的结构、性质等问题,一直是有争议的的。近年来,鹌鹑已由野生变成人工驯养。在日本,朝鲜等国已逐渐普及,并成为一种重要的肉蛋兼用的经济鸟类。在日本鹌鹑已作为实验动物使用。探索性地进行鸡——鹌鹑杂交的试验,亦有报道。鹌鹑的染色体研究,国内迄今未见报道。随着我国养鹑业的日益发展,我们认为开展一些细胞学领域的工作对于杂交育种是有用的。本文对鹌鹑核型制备及观察进行介绍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