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庄子与萨特以艺术欣赏与创作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安顿与独立自存,这就把美从艺术的领域延伸至现实世界。在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冲撞的背景下比较二者思想,可以发现他们在自由的概念、追求自由的方式以及对现实的态度三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也存在很大不同。庄子的逍遥游与萨特的自由同具有反异化、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特征;也都希望通过想象、体道等主观方式去达到自由之境界;而他们对束缚自由的现实所采取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前者主张迴避,后者勇于反抗。这些异同为艺术化人生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语境。  相似文献   

2.
《小城畸人》是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俄亥俄州温士堡镇上各色畸人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描写,刻画出人们不满现实,追求个人自由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活与精神状态能从萨特关于"世界是荒诞的"、"人是自由的"、"人要行动"等存在主义观点中得到解释。运用萨特的这三个命题对作品内涵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3.
庄子和济慈都反对人的异化,呼唤自然人性的复归,认为这样才能达到真美的统一.庄子主张"法天贵真",以真为美;济慈肯定艺术的美,以美为真.庄子主张"坐忘"、"心斋",济慈提倡"消极的能力",他们都强调"忘我",要创造一个超脱世俗利害观念的空明心境,开拓审美心胸.庄子主张"心游",济慈肯定想象,都是为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这正是一种高度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4.
鲍晓东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5):87-88,94
面对一个“无道”的世界,庄子感到现实和精神的极度不自由,但是人存在而且必须存在,存在就要“去累”;“去累”以求解脱现实的束缚,“虚静”则从人的心灵层面来实现这样一种人生在世的追求,“虚静”是悟道的一种心理状态,体现为:“坐忘”、“心斋”、“见独”等;只有这样,人才可以逍遥,才能进入理想的精神境界,让精神游于“无何有之乡”;“游”是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庄子生活于战国时代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之中,生存环境的艰难加剧了人们精神的痛苦,同时也引发了庄子对生命的思考,他的"自由"之道,即是对生命所在的积极探寻,要摒弃外物的羁绊,安时顺命,弃功名,保生命以至到真正的逍遥游,从而使个体生命达到无限的自由和快乐。  相似文献   

6.
庄子是我国最早关注个体生命的思想家,提出了全身保命、精神自由等养生问题。梳理庄子生活的时代及其人生经历,发现其养生哲学的核心是保全生命和获取心灵自由,"无用"、"无为"、"无欲"﹑"心斋"、"顺物自然"等心态和生活方式是个人实现生命存活和精神逍遥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庄子 与屈原都是追求人格尊严与独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但他们的人格精神 却有着不同的内涵。两人都有超凡脱俗之志,庄子的超脱是勘破世情之后的自保与自适,而 屈原则是遭受打击之后以我主沉浮的自信去超越现实、开辟光明之路的不屈与抗争;两人都 在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完善,庄子是以残损肉体为代价换取健全的“道德”,而屈原则是以内 美带外美,以外美增内美,内外兼修。庄子与屈原的追求,为后世文人开辟了两条不同的道 路。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审美观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他们都否定现实美,追求一种超越时空的绝对美、永恒美.但是,由于他们对当时现实态度的不同,以及本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形成了在达到这种永恒美的途径和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异.充分显示了东西方哲学内涵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庄子与屈原都是追求人格尊严与独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但他们的人格精神却有着不同的内涵。两人都有超凡脱俗之志,庄子的超脱是勘破世情之后的自保与自适,而屈原则是遭受打击之后以我主沉浮的自信去超越现实、开辟光明之路的不屈与抗争;两人都在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完善,庄子是以残损肉体为代价换取健全的“道路”,而屈原则是以内美带外美,以外美增内美,内外兼修。庄子与屈原的追求,为后世文人开辟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主要研究了“无待逍遥游”的三方面问题:(1)《逍遥游》所写的追求自由的故事的寓意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有待逍遥游的自由有很大的局限,算不上是真正的自由。这是庄子之所以提出无待逍遥游的原因之一。(2)无待逍遥游的含义和性质分析。认为无待逍遥游的自由在现实世界里是根本不存在的,只存在于虚构的精神世界里。(3)逍遥游个体形象的意蕴分析。希望对庄子逍遥游思想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游世是庄子在现实世界寻找生命尊严的努力彻底失败后,所采取的一种愤激的生存方式,它超乎实用的企图,通过对现实的表面投入来达到对现实的反向超越,并以此消解身与心、角色与人格、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对立,其最终的目的是希求在无患、无累的精神世界重建生命的完美情态,达成生命的绝对自由。  相似文献   

12.
庄子所谓的自由是哲学意义层面上的,这种自由已经突破了现实的樊笼,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庄子在《庄子》一书中主要通过与自然融合、遵循天道等途径呈现自由的状态,而杜甫在草堂诗中所描绘的自由状态仍然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他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无奈之举。但无论怎样,庄子与杜甫在表达对自由强烈渴望这一特定的情绪体验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与马斯洛是生活在不同时空中的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不一而同地表现出了对人本身和人的存在的关怀,理想人格是他们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理想人格是一种人生哲学中完成人生目标、体现人的价值的人物形象.庄子理想人格是以真人、神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形象,马斯洛理想人格是自我实现的人.庄子与马斯洛都关注人的生存需求与生命的意义,在他们看来,自由地活着才是人的真实本质.庄子和马斯洛对生存自由的追求,使其理想人格具有审美化的特征,集中体现为自然之美与无用之美.  相似文献   

14.
庄子和济慈都反对人的异化,呼唤自然人性的复归,认为这样才能达到真美的统一、庄子主张“法天贵真”,以真为美;济慈肯定艺术的美,以美为真。庄子主张“坐忘”、“心斋”,济慈提倡“消极的能力”,他们都强调“忘我”,要创造一个超脱世俗利害观念的空明心境,开拓审美心胸。庄子主张“心游”,济慈肯定想象,都是为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这正是一种高度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庄子》和《列子》的梦觉观是否相同?抑或他们各自对梦与觉有一套理论?通过对《庄子》和今本《列子》的材料进行比较,试图加深对梦与觉的理解。《列子》中的梦能够帮助人认识自身与外界的交流机制,这是经验科学,经验科学高于不理性的神秘解释,但仍然不是哲学,它只能帮助我们解释梦,却不能教导我们如何在"天下尽迷"的境遇中去解救自己的精神。庄周梦蝶则提供了一种方式来解救人自身,但其方式不是要超脱现实的生活,而是要以自身精神为出发点,在现实生活中打开进入极高精神境界的窗口。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人生哲学以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为其根本宗旨,通过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思索和对儒家仁义礼法的批判,庄子从外在的处世之道(委蛇其形)和内在的精神超越(逍遥其心)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深刻回答。委蛇其形为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逍遥其心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对当代人来说,这种处世智慧和精神追求仍有着许多积极启示和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达"道"者形象的美学象喻.这些形象群诠释着庄子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蕴涵着庄子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形象体"道"的心灵状态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18.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庄子》一书中,他以寓言故事的言说方式,表达了对生死问题的基本观点。以马丁等人提出的评价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庄子》寓言为文本语料,观照庄子有关"生死"主题的探讨,可以窥见庄子对生与死问题的个性化的言说方式和评价态度,领悟庄子的生死观和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9.
自由是萨特最为关注的哲学问题。萨特认为人的自由之根源在于人的意识的虚无性和否定性。认为人作为自为的存在与物作为自在的存在之差别在于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这正是人的自由的根本所在。人的自由在于选择的自由,并认为这种自由是绝对的。萨特的自由哲学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最终不过是抽象的个体自由与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殷周政治变革入手,探讨庄子处世之道的历史根源。这里的"处世之道"不仅包括庄子对个体"处世"的思考,还包括庄子对人君"处世"的思考。这一重大变革的影响就是春秋时期治世理论对"德"的进一步强调,以至于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治世理论。庄子人君的处世之道,或者说治世之道,是对这些方面的继承和再阐释。但庄子对德政中"有为"的方面,即后来孔子所谓"仁"的方面多有批判孔子在构建其政治哲学之余,也有关于个体精神自足、自由、自乐的论述。庄子一方面继承老子之道,发展了这种独立人格精神,另一方面在对意识形态之"仁"的批判中真正回到孔子"仁"的原初意义"仁者爱人"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