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疆三塘湖盆地烃源岩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三塘湖盆地主要有三套烃源岩:中生界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古生界上二叠统湖相低熟烃源岩和古生界下二叠统和石炭系湖相成熟烃源岩.烃源岩在马朗凹陷、条湖凹陷和汉水泉凹陷均有分布,岩性主要为暗色泥岩、煤和碳质泥岩.最有利的烃源岩为马朗凹陷中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油气生成量大且碳酸盐岩含量高的上二叠统芦草沟组烃源岩.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三塘湖盆地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群在盆地内部各凹陷的分布及地层划分和时代归属等问题。方法依据新获得的较为丰富的动、植物及孢粉化石资料,综合归纳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充分讨论及对比。结果中、晚三叠世,马朗—方方梁—苇北地区呈隆起状态,遭受风化剥蚀,故马朗凹陷缺失中、上三叠统,盆地西北部的汉水泉凹陷、条湖凹陷和东南部的淖毛湖凹陷为湖泊,接受了中、上三叠统沉积。结论三塘湖盆地由于受晚海西构造运动的影响,致使盆地整体抬升并褶皱,未接受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沉积。  相似文献   

3.
新疆北山晚古生代克拉通裂谷火山作用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疆北山构造带克拉通裂谷活动期火山活动频繁,火山作用较强烈.区内晚古生代火山岩分布广泛,集中发育于下石炭统上部、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与正常沉积岩呈断续间互层状产出.据岩石地层研究、火山岩产状及接触关系,划分为4个火山旋回,共9个火山喷溢韵律.在对区内火山岩地质特征、岩石类型、岩石化学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基础上,探讨了火山岩的演化特点和形成环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西藏申扎地区晚古生代地层载磁矿物特征,为构造磁学等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饱和等温剩磁(SIRM),三轴等温剩磁(SIRM)热退磁,磁化率-温度(χ-T)曲线和NRM热退磁实验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中—上二叠统样品中含较多针铁矿、赤铁矿;下二叠统和石炭系样品中以磁铁矿为主;泥盆系样品中富集铁硫化物。结论该套沉积地层中具有不同磁学特征的磁性矿物共生组合,可能导致岩石剩磁获得过程相对复杂;剖面上磁性矿物组合的变化,蕴含着沉积环境演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聚类分析在油源对比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烃源岩、原油(包括油砂)的生物标记化合物的聚类分析研究原油(包括油砂)碳同位素,结果表明,三塘湖盆地的原油可以分成3类,第一类原油包括马朗凹陷的绝大部分和侏罗系的一部分,与中二叠统烃源岩有关;第二类原油主要分布于条湖凹陷,部分位于马朗凹陷,与下二叠统和石炭系烃源岩有关;第三类原油主要为油砂,相关性较差,可能受到了较强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塘参1井侏罗系原油可能来源于下二叠统或石炭系.  相似文献   

6.
新疆南天山库车河地区山着二叠-三叠系的连续剖面,剖面中地层界线清楚,化石较为丰富。在上二叠统比尤勒包谷孜群中发现了安加拉大陆晚二叠世植物群的典型代表“Callipteris”zeilleri和俄罗斯库滋涅茨克煤田上二叠统顶部的特有种Yavoskya mungatica。而下三叠统俄霍布拉克群的植物化石具明显的中生代面貌。因此,库车河地区海西期花岗岩之上覆盖着晚二叠世晚期地层,它与下三叠统俄霍布拉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吐哈盆地和三塘湖盆地的二叠系及其与三叠系界线的划分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在该区长期工作的基础上,参考前人地层划分成果及当地使用习惯,利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火山岩同位素年龄、古地磁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对三地区的二叠系进行了综合划分与对比。结果将新疆北部二叠系分别称下、中、上统,与中国南方及国际标准的3个统对应;中二叠统对应于瓜德鲁普统,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290~265 Ma),中、上二叠统界线在中二叠统塔尔郎组上部,上二叠统与三叠系界线在上二叠统锅底坑组内;中二叠统分布于准噶尔盆地中南部、吐哈盆地北部和三塘湖盆地南部。结论建议将大龙口、锅底坑、塔尔郎沟、照壁山剖面和跃进沟剖面分别作为北疆地区二叠系—三叠系标准剖面。  相似文献   

8.
为了厘清制约川西南部地区下二叠统的油气来源问题,基于该地区下二叠统储层沥青、天然气成因鉴定和沥青、天然气与相关源岩三者对比,结合地质条件分析,研究其油气主要来源。沥青、天然气成因鉴定表明,川西南部地区储层沥青为原油裂解后的残渣,下二叠统天然气属于原油裂解气,储层沥青、天然气成因的相关性说明其可以共同指示川西南部地区下二叠统油气的来源。通过大深1井下二叠统储层沥青生标特征与相关源岩对比、不同地区层位之间天然气特征对比、天然气与源岩碳同位素对比,得出储层沥青、天然气来源具有一致性,"筇竹寺组泥岩来源为主,下二叠统泥灰岩来源为辅"是川西南部地区下二叠统天然气来源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9.
湘中拗陷海相页岩层系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中拗陷是一个以下古生界浅变质岩系为基底发展起来的晚古生代沉积拗陷区,发育有机质丰度高的海相页岩层系,具有形成页岩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以现代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湘中拗陷区域构造背景,分析页岩层系沉积环境,恢复页岩层系的岩相古地理,确定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发育层段。湘中拗陷的泥页岩主要发育于下石炭统及中上泥盆统和上二叠统,分布在海侵体系域上部和高水位体系域下部,平面上多与凹槽台地相的发育和分布有关。最有利于泥页岩发育的主要沉积相带是台地海盆相和滨海(海湾)沼泽相。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兴山大峡口地区,中-上二叠统出露良好,特征明显,详细的野外剖面测量和室内微相分析表明,此剖面岩相主要由生物碎屑颗粒灰岩、泥晶灰岩、砂屑灰岩、砾屑灰岩、硅质岩等组成,文章就岩相与沉积相的关系做了详细论述.沉积相分析表明,中二叠统主要为碳酸盐斜坡沉积,上二叠统主要为台地沉积,其次为滨岸和盆地沉积,中二叠世和晚二叠世分...  相似文献   

11.
湘黔地区内生金矿的形成和时空分布,受中晚元古代以来发育于川中古陆东南活动边缘古板块俯冲带制约。这种制约表现为俯冲、碰撞,并多次向洋迁移和与之伴随的构造—岩浆活动。从而在容矿地层层位、成矿时间跨度、矿床类型、矿物组合、元素组合、金的赋存形式、金的成色以及与岩浆岩的关系等方面,从西北向东南呈现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北山地区位于新疆东部塔里木地块东北缘,东西长约300km,南北宽约100km,近来发现了一系列金矿点。该区主要由古生界的沉积-火山岩系组成,局部含太古界至下元古界的结晶基底,覆中新生界盖层。两期重要的玄武质岩浆活动与金矿化有关。金矿点产于前寒武纪的准绿片岩中,但主要产于石炭纪的硅化和黄铁矿化岩石中,由走向NEE-SWW向的大型逆断层控制。金矿源来自上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玄武岩,后期经活化富集于北山地区南部推覆前缘叠瓦断层带中。矿物的晶形、成分、物性可作为良好的找矿标志。研究表明,北山地区有可能找到大型或超大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3.
江南元古界层控金矿的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相似文献   

14.
西秦岭李坝式金矿床成矿要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西秦岭李坝式金矿床斌矿空间为中川央体热晕范围内的多级构造体系,成矿时代与燕山期花岗岩侵入时代相近,稀土元素及流体包体特征显示其成矿物源与沉积建造具有更大的亲缘性,同时也体现了岩浆活动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火山岩、花岗闪长岩及金矿石的稀土元素组成的研究,探讨了稀土元素作为一种示踪剂在分析成矿物质来源中的应用.矿石的稀土元素组成与火山岩一致,与花岗闪长岩有明显的区别,表明二道沟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火山岩系.  相似文献   

16.
光石沟铀矿床是我国花岗伟晶岩型铀矿的代表性矿床,矿体产于花岗岩体外接触带中的伟晶岩密集带内。在矿床外围扩大找矿中,常遇到含矿与非含矿伟晶岩难以区分的实际问题,直接影响找矿效果。在野外观察和综合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手段,对光石沟铀矿床含矿与非含矿伟晶岩的岩石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稳定同位素特征等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了二者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总结了含矿伟晶岩的主要特征,初步建立了光石沟铀矿床含矿伟晶岩的宏观和微观标志;同时还初步探讨了二者的成因差异,该成果对我国该类型矿床的外围扩大找矿和科研工作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超大型矿床是当前地球研究的前沿课题,但目前对超大型矿床的概念及划分仍无统一的认识。超大型金矿床在国外分布广泛,类型众多,成矿时代广,矿床规模大,控矿构造特殊。对超大型金矿床的找矿重点是研究全球成矿背景及成矿理论,对现有大型矿床进行进一步评价以及采用先进手段进行新区预测。目前中国虽肯定的超大型金矿床不多,但从中国所处的特殊地质条件以及现有矿床勘探程度较低等情况来看,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8.
金盆沟地区位于石泉-旬阳金成矿带,志留系下统梅子垭组广泛分布,以富含炭硅质为特征,素有"黑色岩系"之称,为区内主要含金岩系和赋矿层位。从地层条件、热源条件、构造条件、围岩蚀变等方面简述金盆沟地区金成矿地质背景,对金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分析,并与黄龙金矿床成矿特征类比,认为二者在成矿地质环境、含矿层位、矿体特征、围岩蚀变、矿床成因等方面基本相同,同属热液改造型金矿床,且具有有利的金成矿地质条件和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9.
Organic component, organic carbon and gold content analyse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ld mineralization and organic matter in major host rocks of three different chronological gold-bearing formations of South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ganic matter of host rocks in various chronological major gold-bearing formations of South China has associated with gold mineralization in genesis.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gold and organic carbon in the host rocks of gold-bearing formations. Gold element was mainly enriched in insoluble organic matter—kerogen. Gold content of the kerogen is commonly higher from a few tens to several hundred times than that of the whole rocks, up to 5%–40% gold of the whole rocks. Gold remaining in the kerogen was considered an organic group of the kerogen to combine with ionic gold in solution through surface absorption, ion exchange complex reaction and chelation so that the kerogen could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sort of organic bearer of gold in gold-bearing formations.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对康定─攀枝花地区金矿床(点)研究的基础上,以赋矿围岩类型作为分类的主要标志,同时结合矿床中的特征元素和矿物组合,将全区金矿床(点)划分为7大类16亚类。在对各类矿床主要特征论述的同时,阐明了金矿化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为找矿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