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确定氧化石墨烯对葡萄灰霉病和炭疽病的离体抑菌活性,将氧化石墨烯配制成50,100,250,500 mg/L的溶液,进行了氧化石墨烯对菌丝生长、病菌分生孢子产量及萌发、病菌菌丝生物产量等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对葡萄灰霉病和炭疽病的菌丝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产孢量及生物产量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处理7 d后,各质量浓度的氧化石墨烯处理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氧化石墨烯对葡萄炭疽病菌丝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对葡萄灰霉病菌丝的抑制作用;对葡萄炭疽病孢子萌发率与产孢量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对葡萄灰霉病孢子萌发率与产孢量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旱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病菌种类及其菌株培养性状多样性,采用ITS序列测定病原菌种类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冀东地区旱黄瓜多主棒孢菌的生长速度、培养性状、显微特征、致病力及其营养需求的差异性。根据生长速度将28株旱黄瓜多主棒孢菌分为快、中、慢等3种类型,分离频率分别占25.00%,67.86%和7.14%。菌落颜色分别为墨绿色、灰绿色、灰褐色和灰白色。BB19112508致病力最强,在中农6,新津春4号和娇子8号上黄瓜棒孢叶斑病病情指数分别为57.78,54.07,53.70。BBCL19122506的假隔膜数量变化最大,1~14个;分生孢子的长度和基脐宽度最大,分别为139.17,4.24μm。BB19112508菌丝和分生孢子生长最适营养分别为:PDA,乳糖;硝酸钠。BBCL19122506菌丝和分生孢子生长最适营养分别为:PDA,可溶性淀粉;硝酸钠,硝酸钾。BBCL20052502产孢最适培养基为察氏培养基。旱黄瓜多主棒孢菌培养性状间存在着丰富的多样性,防治时应考虑优势菌株的比例。  相似文献   

3.
杨生褐盘二孢菌两个专化型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收集杨生褐二孢菌两个专化型菌株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专化型分生孢子形态和大小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培养性状和致病性等方面存在有明显不同。单芽管专化型菌落生长速度较快,在PDA培养基上产生酱红色孢子堆,人工拉种对毛白杨致病性强,对I-45杨、加杨、青杨和小叶杨偶有致病。多芽管专化型菌落生长速度较前者慢,在PDA培养基上产生黄绿色孢子堆,人工接种对-45和加杨致病性强,对毛白杨、青杨和小叶杨致病性较弱。  相似文献   

4.
不同胶孢炭疽菌菌株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6个省的38种植物上收集并鉴定43个胶孢炭疽菌(Colletorichum gloeosporiaides)菌株,比较和分析了它们的培养特征和生长适应性等性状。43个菌株的培养性状和不同培养条件(温度和pH)的生长适应性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43个菌株的分生孢子的长宽及43个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生长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菌株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水平。聚类分析把43个菌株分为距离相差不大的多个类群;各菌株的分.化与菌株的寄主种类和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菌昧的形态学特征不适合对林木胶孢炭疽菌进行种以下的类群划分。  相似文献   

5.
PS0312是一从土样分离获得产色素菌株,菌株代谢产生的色素物质在pH=1—3的溶液中呈黄色、4~6为橘红色、7—9显红褐色,〉10为紫红色。菌株的气生菌丝形成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上部多分1次,少不分技,罕分枝2次,顶端产生小梗,帚状枝单束顶端急剧变细;分生孢子梨形,梗上分生3—6个产孢细胞,顶端着分生孢子,PS0312为一青霉菌株(Penicilliumsp.)。PS0312菌株的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320C;生长pH=1—10,适宜生长的pH=2—10,最适pH=3;葡萄糖为菌株利用的最佳碳源;无机氮源中以(NH4)2SO4对菌株的生长最为有利,牛肉膏、蛋白胨及酵母膏对菌株生长速率有影响,但尿素有机氮对菌株的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南北各地松枯梢病菌(Sphaeropsis sapinea)55个菌株的研究表明,该病菌在自然情况下易产孢,人工培养需在荧光或黑光照射下产孢,在黑暗下不产孢,不同菌株对不同的光质处理其产孢反应存在差异,某些菌株在两种光质下产孢能力均强于其他菌株,某些菌株在一种光质下产孢能力强,而在另一种光质下产孢能力弱,而有的菌株在两种光质下产孢能力均很强,供试菌株在PDA,Czapek,松针煎汁(红松,马尾松,湿地松)和玉米粉培养基上的生长,产孢能力以及在灭菌松针上的产孢量亦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S.sapinea群体在生殖生长适应性及其产孢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分化。  相似文献   

7.
三株桃小食心虫病原真菌的分离及形态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西襄汾苹果园越冬的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mura)采集获得自然染病的虫体,经分离纯化得到三株病原真菌,编号分别为TSL01、TSL02、TSL03,通过回接试验证明这3株菌株为桃小食心虫的病原菌.根据培养性状和显微形态观察发现:3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均为白色,菌株TSL01和TSL03菌落大,可产生黄褐色或淡紫色色素.它们都产生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月牙形或镰刀形,有隔;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肾形或卵圆形,假头状着生,菌丝透明有隔,轮状生长;菌株TSL02菌落较小,后期产生黄色色素,分生孢子圆柱形至梭形,串生,分生孢子梗呈"Y"形.初步鉴定菌株TSL01与菌株TSL03为镰孢菌属(Fusarium)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菌株TSL02为拟青霉属(Paecilomyces)粉质拟青霉(P.farinosus).这是在桃小食心虫上首次记录该两类病原菌.  相似文献   

8.
在丝状真菌中,几丁质是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对维持细胞形态和结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几丁质是由几丁质合酶(chitin synthase,CHS)催化合成的,几丁质合酶参与生物钟调节的生理活动.本文以丝状真菌粗糙脉孢菌几丁质合酶1(CHS-1)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重组基因敲除技术、电转化、分生孢子过膜以及PCR鉴定的方法,获得了chs-1缺失突变菌株CHS-1KO.通过竞争性生长管(racetube)培养分析发现:对照Ku70RIP和突变菌株CHS-1KO(Ku70RIP背景)均具有明显的分生孢子带,但分生孢子带昼夜节律周期缩短,直线生长速率显著减慢,ku70RIP菌丝生长长度是3.4±0.31 cm/24 h,而突变菌株CHS-1KO(Ku70RIP背景)菌丝生长长度是2.07±0.19 cm/24 h.并进一步结合细胞壁染色对细胞形态分析发现:变菌株CHS-1KO菌丝沿生长方向膨胀、分支变短.这些结果表明:几丁质合酶1在粗糙脉孢菌分生孢子带昼夜节律形成和菌丝生长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四川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Maize Curvularia leaf spot)病原菌的致病性分化情况,在四川省玉米弯孢菌种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选用不同种类或不同来源的27个弯孢菌菌株,在感病品种川单13和抗病品种Mo17进行致病性测定.把病斑大小和产孢量作为弯孢菌致病性鉴定与评价的标准,结果发现不同种类的弯孢菌或同一种类不同来源的菌株对玉米均有致病性,而且各菌株之间存在致病性的分化,可初步划分为强、中等和弱致病力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野生双孢蘑菇菌株 96 .4(Agaricusbisporus)和它的 2 0个单孢菌株的形态特征 ,生长发育 ,结实能力和杂交表现等方面 .研究表明 ,在菌株 96 .4和它的单孢菌株之间以及在 2 0个单孢菌株之间在子实体的形态和菌丝、孢子显微形态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 .但是在菌丝生长速度和子实体产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变异 .研究还表明在不同基因型的异核体菌株之间可能出现体细胞杂交 ,也许正是这种体细胞杂交的基因重组使得自然居群的遗传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 ,并保证了这一特殊物种的自然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 .  相似文献   

11.
松枯梢病菌的培养性状和致病力变异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从我国13个省(市)16种松树和其它2种针叶树上收集的松枯梢病菌55个菌株在6种基质上进行性状培养的研究表明,我国松枯梢病菌在培养性状上存在明显的类群分化,模糊聚类分析将55个菌株2分为三个类群。采用人工接种方法测定供试菌株对5种实生苗的致病力。结果显示,该病菌的致病力在各菌株、不同松种或不同接种方法间均差异显。供试菌株的致病力分化状况与其在培养性状上所表现出的差异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13.
蓼属蔓蓼组花粉外壁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粉壁的构造提供了若干在系统发育上有用的特征 ,其中外壁的层次、结构以及纹饰是基本的。为此 ,本文以花粉壁的内部结构为重点 ,用透射电镜的薄切片技术 ,对广义蓼属蔓蓼组的 4种植物花粉外壁构造的特点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 :外壁结构分化成两个明显的层次 ,即外面的外壁外层以及内面的外壁内层 ,其外壁外层由覆盖层、柱状层和底层组成的。然而由于每一部分发育状况的不同 ,而导致每一种植物花粉的外壁结构具有各自的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松针褐斑病种子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对进口湿地松、火炬松种子抽样检验没有发现种子带菌,也未发现其中夹杂有针叶碎片。松针褐斑  相似文献   

15.
湿地松、火炬松种源抗褐斑病试验和抗病优树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用人工接种的方法比较国内的八个湿地松种源对松针褐斑病的感病性的结果表明,不同湿地松种源间感病性有差别,但没有达到可以利用它们进行病害防治的程度。自然感染的美国七个湿地松种源和十个火炬松种源也都表现高度感病。湿地松,黑松和火炬松是高度感病的树种,短叶松、长叶松和沙松感病中等,马尾松是高度抗病的。在松针褐斑病流行的湿地松幼林中选择了47株抗病优树,用自然感染法对各优树无性系的感病性测定表明,约有1/2的优树无性系是高度抗病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黄山松松针挥发性成分,并与马尾松松针对比,以期为黄山松松针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黄山松、马尾松松针的挥发性成分,并对两者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从黄山松和马尾松松针挥发性成分中分别鉴定出59种和42种化合物。两种松针中含有共有成分36种,占各自总峰面积的90.26%(黄山松)和96.09%(马尾松)。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均为α-蒎烯,黄山松松针中α-蒎烯含量(质量分数)为24.08%,马尾松松针中α-蒎烯含量(质量分数)为36.25%。黄山松松针中鉴定出23种独有成分,其中含量最高的为伞花烃(5.67%)。【结论】两种松针主要挥发性成分种类相似但含量差异明显; 黄山松松针含有更多种类的挥发性成分及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7.
以金钗石斛和蜂腰石斛为试验材料,采用菌渣、松树皮、草炭、木屑、椰糠和水苔为栽培基质,研究不同配比的栽培基质对两种石斛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筛选出更适宜两种石斛幼苗生长的最佳基质配方,为两种石斛的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添加有菌渣、水苔、草炭和椰糠等材料的基质都较常规栽培基质(松树皮+水苔)能不同程度地增加两种石斛的成活率,有效提高生物量,促进植株生长.通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可知,m(菌渣)∶m(松树皮)∶m(水苔)=1∶2∶1的基质配方最有利于金钗石斛幼苗的生长,而m(草炭)∶m(松树皮)∶m(椰糠)=1∶2∶1的基质最有利于蜂腰石斛幼苗的生长.且这两种混合栽培基质能有效增加金钗石斛和蜂腰石斛幼苗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POD和SOD活性,提高植株抗逆性.  相似文献   

18.
从病死猪体内分离到3株链球菌,并进行了病原学鉴定。细菌在形态上呈链球菌的特征,β或α溶血,分离株的生化试验结果相似,且都不与A~G链球菌群特异性血清发生凝集。经PCR鉴定,结果表明,3株均为猪链球菌2型。动物试验结果表明,3分离株对小鼠的毒力较低,但能在接种细菌12~15 d后使小鼠发病致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进一步揭示不同种源樟子松在帽儿山地区的生长差异性,选择出优良种源。【方法】以1981年采种、1982年育苗、1984年春造林到帽儿山地区的高峰、图强、卡伦山、红花尔基、罕达盖、金山、阿尔山等7个种源31年生樟子松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樟子松胸径、树高、材积、冠幅、年轮宽度及保存率等6个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选择优良种源。【结果】种源间胸径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材积和冠幅达到显著差异(P<0.05),树高没有显著差异(P>0.05); 区组间各性状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图强种源的年轮宽度最大(3.69 mm),保存率则最小(56.67%); 不同种源胸径、树高、材积、冠幅及年轮宽度与原产地地理气候因子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樟子松种源各性状地理变异模式不明显,而保存率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P<0.05); 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图强种源综合指数得分最高(2.972)。【结论】31年生樟子松人工林生长性状不同种源之间存在差异,红花尔基、高峰种源生长较好; 图强种源表现最好,应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