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厘清了科技发展战略的概念内涵,从重大科技任务目标生成和实现的角度,阐述战略科学家的任务和使命,由此分析了战略科学家必须具备的科学属性、战略属性以及人格特质。强调在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科技举国体制是战略科学家用武之地,且战略科学家是国家科技及其人才安全网链的关键少数。分析了战略科学家与科技领导者、专业领军人才的差别,指出培育战略科学家不同于培养科技领导者:“育”“养”之别在于国家要提供一个传统科学家向战略科学家转变的好环境。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工程应用领域不同,在纯基础研究领域有重大科学贡献的大科学家就是真正的战略科学家。基于上述内涵的理解和观念升华,界定细分了战略科学家的类型,相应提出了在中国现阶段如何培育战略科学家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高瞻远瞩     
正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我相信,我国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历史上,16世纪之前,宗教和迷信占据人们思想的主导地位。17世纪,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直到19世纪,一些科学家才开始对宗教表现敌意。面对科学与宗教并存的现实,人类该何去何从?伊安.巴伯的著作《当科学遇到宗教》一书对此文化现象作了细分。  相似文献   

4.
2月23日,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举办的“学习十七大精神加强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在会上强调,科技工作者和大众传媒应共同承担起做好科学技术传播工作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她表示.大幅度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一项非常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认真解决科学技术传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她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是做好科技传播工作的主力军,要改变科学家“不愿讲”、“不敢讲”和科技新闻“难以吸引眼球”、个别记者对科技报道存在畏难心理的状况.就要从根本上解决科技界和新闻界的互动与合作问题。  相似文献   

5.
[按]老科学家是共和国科技发展历史的活档案,他们的学术成长历史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遗憾的是,尽管目前相当一部分老科学家已经步入高龄化阶段,身体状况较差,全面系统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史资料抢救整理工作迄今仍未开始.针对这种情况,中国科协科技与人文专门委员会主任张开逊研究员、委员王春法研究员建议通过口述方式,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史资料进行抢救性发掘整理,并通过多种方式加以应用.科技工作者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历史更是不可复制和再生的宝贵资源.随着时间流逝,相当一部分老科学家已进入暮年,而记录其学术成长历史的书籍、影像资料却寥寥无几.每一位老科学家的去世,不仅仅是相关科研领域的重大损失,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科技发展中珍贵历史档案资料的缺失,供后继者学习借鉴的学术思想线索的中断,以及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培养科学兴趣机会的减少.从这个意义来说,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史资料抢救工程,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系统抢救整理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资料,确实是一件十分紧迫且功德无量的重要事业.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女性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投入到科技领域,以突出的科学贡献赢得了关注和尊重。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和主客观因素影响,女性科技人员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扰依然存在。2009年9月9日.在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女科学家高层论坛”上,30余位女科技工作者聚会山城重庆,以“女科技工作者的创新与发展”为主题。通过切实交流女性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的真正支撑和心得体会.研究讨论如何从制度、政策、资源及社会舆论等方面进一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刻苦攻关的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后人树立了优秀的榜样。为展现我国科学家与党同心、锐意创新的爱国情怀,《科技导报》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阳元,请王院士讲述研制“中国芯”的科研经历。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为加强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史研究,中国科协经过认真研究,提出“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老科学家是共和国科技发展历史的活档案,他们的学术成长历史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要求,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采集整理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资料,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推动形成新中国的学术传统,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9.
《科学世界》2008,(6):86-89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宗教,什么是迷信?科学因何有别于宗教、迷信,宗教与迷信又是如何区别?人类是否离不开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心理需求吗?为什么学科学的人居然会追随邪教?所有这些问题,令我们困惑不已。本刊对中国反邪教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从事了大半辈子科学史研究的王渝生先生进行了采访,请他从科学文化的角度解答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书新碟     
《科技潮》2007,(3)
新书上架《倒计时:航天器的历史》出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推荐:本书详细地记录和解读了人类征服太空及航天器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鲜为人知的历史秘密,为人们再现了美国和前苏联在发展航天科技过程中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以及科学家、宇航员们为之不懈奋斗的悲壮史实。在中国载人飞船事业蓬勃发展之际,要想了解人类征服太空和世界航天器的发展史,本书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1.
以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为研究背景,在充分采集行业主管部门公开数据基础上,运用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方法,测算出截至2020年底中国科技工作者总量为5835.78万人,人才规模庞大,但人才强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结果发现:青年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主体,但其创新创造活力正面临诸多制约;本科以上学历者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工作者主体,但战略科学家与一流创新人才依然匮乏;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适配度有待提高,保持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理结构是紧迫任务;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身份认同感和职业辨识度还不高,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职业荣誉感使命感还需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12.
关于科学人文主义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是人类进步的双翼,二者的不平衡将使社会无法平稳行进。科学工作者应警惕对人文文化的霸权主义,宽容地理解科学文人对科学负面影响的批评。人文工作者则要警惕对科学文化愚昧无知的妄自尊大,去除狭隘的偏执态度。使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和谐发展,走向汇流与整合。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弘扬科学家精神,铸就新的创新丰碑和新的精神特质。在梳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意义。针对多部门推进、科学家精神传播体系、作风学风建设、科学共同体微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讨了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基本路径:健全部门机构协同推进机制;完善科学家精神传播体系;筑牢作风学风建设底线要求;加强科学共同体微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4.
第四纪地质学隶属地质学下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距今300万年前人类诞生以来地球环境变化规律、地球外部圈层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和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正负反馈机制等科学问题。当今人类生存环境和未来命运受到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强烈关注,全球变化问题成为国际前沿性研究热点,第四纪地质科学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支柱学科之一,其任务是诊断和分析自然环境恶化趋势(全球气温和海平面上升、十地沙漠化和旱涝灾)的背景、原因和未来走向。科学问题的严峻挑战和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促使南京师范  相似文献   

15.
杨科 《科技潮》2000,(3):8-10
历史要有距离才看得清……历史的事件常有似曾相识的重复,但细品味,不知是浪推潮进还是浪推潮退世纪初与世纪末本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界发生过一场科学与灵学、迷信的较量。那是一个动荡的、变革的时代。辛亥革命爆发、失败,袁世凯称帝,各种迷信组织和报刊相继出笼,设坛扶乩迷信活动十分活跃。对此,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说:“现在有一班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叫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  相似文献   

16.
 《科技导报》:科学家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创新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请您谈一谈,进入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以及怎样凝练中国科学家精神,激发创新动力。  相似文献   

17.
迅猛发展的高科技,正在日益深刻地改变我们这个星球上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21世纪,人类生活注定要发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最近,半月谈杂志与中国科学院新闻办公室联合举办了题为《21世纪改变人类生活的科学预言》座谈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的部分科学家就21世纪(重点是头一二十年间)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将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显著变化进行了预测。科学预言一:“生命科学世纪”造福人类,5000多种遗传病以及相关的疑难重症可望在分子水平上得到早期诊断和根本治疗中国科学家的六大预言21世纪被众多科学家公认为“生命科学世纪…  相似文献   

18.
 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家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公众对科学家这个群体却没有正确的认识,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现在,这个群体开始更多地出现在聚光灯下,让公众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也使科技变得更加流行。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科学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地发明、发现 ,不断地创新。从结绳记事到当代电脑 ,从钻木取火到核电站 ,从训化动物到克隆技术 ,从对宏观低速物质运动的直观认识到量子力学对微观客体的波函数统计描述 ,科学一如既往地在不断创新中前进。一部科学史 ,就是一部永无止境地不断发现新现象、揭示新规律、确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的历史。人类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 ,当今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已成为现代文明的基石 ,成为对人类历史发展前途和现代国家兴亡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力量。一、科学创新在认识上的根源1.科学无终极真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科技珍闻     
《科技潮》2007,(1):6-7
风向标“十一五”期间,中国科技力争增强国际话语权2006年12月3日,科技部公布的《“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把增强我国在国际科技组织中的“话语权”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扩大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国际影响力。《纲要》提出,今后几年,我国要在国际合作中发现并积极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培育一支在国际科技组织中能够发挥骨干作用的国际型人才队伍,为我国科学家在世界科学技术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创造条件。《纲要》表示,要有计划地支持我国科学家参加重要的国际和区域科技计划和活动,鼓励我国科学家和科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