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网捕法并结合历史资料确定新疆石河子地区蝗虫种类,以调查和分布资料确定各种类的区系成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有蝗虫5科20属32种和亚种。区系组成含中亚细亚、中央亚细亚、欧洲—西伯利亚、地中海、特有种、泛古北种和广布种等多种成分,其中以中亚细亚种类最多,达10种,约占总种数的31.25%;以古北种占绝对多数,占93.75%;只分布在蒙新区的有22种,占68.75%,区系特征以荒漠种类居多。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贵州 90种蝗虫的分类地位与地理分布。其中,令箭负蝗 (Atractomorphasagittaris),云南负蝗 (A.yunnanensis),黑条小车蝗 (Oedaleusdecorusdecorus),四点大头蝗 (Oxyrrkepesquadripunctata),长角直斑腿蝗(Stenocatantopssplenaens),大斑外斑腿蝗 (Xenocatantopshunilis),线斑腿蝗 (Catantopssplindens)等 7种为贵州新记录。  相似文献   

3.
河北蝗虫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河北省蝗虫2总科9科44属81种及亚种,其中包括河北省1新记录属,1新记录种;据此对河北省蝗虫区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古北种为58种,占71.6%;东洋种为15种,占18.5%;广布种为8种,占9.9%.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凉山地区的生态环境、气候类型、海拔高度,论述了野生牛肝菌的生物学特性、生态特性、分布和种类,以及海拔高度与牛肝菌生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贵阳地区蝗虫的种类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贵阳地区(5区1镇)7科26属37种蝗虫的分类地位,区系组成和分布概况  相似文献   

6.
湖北大别山蝗虫区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湖北大别山的蝗虫有3总科,8科,43种,分布于4个垂直带,以海拔400-850m的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最多,达37种,占总数的88.4%,850-1500m的落叶阔林带次之,共35种,占总数的81.4%;400m以下的农耕带20种,占总数的46.5%,1500m以上的山顶矮林带最少,只有12种,仅占总数的27.9%,该区的区系成分以东洋界为主,个别古北界种类可扩散到该区,在43种蝗虫中,有13种为湖北省新记录种,其中球背微翅蚱,天堂台蚱,短翅直斑腿蝗,天堂雏蝗为新种。  相似文献   

7.
霍科科 《青海大学学报》1999,17(5):23-25,28
对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进行昆虫资料调查结果,采集标本2万侏,经整理鉴定有直翅目蝗虫2总科,6个科,18个属,20种,文中对该地区蝗虫区系分布特征与危害状况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沈阳市南运河水质分析及微生物区系分布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南运河水质和微生物分布进行了分析和测定。结果表明南运河水质已受到严重的污染、细菌数量达到1.7×10 ̄6~8.0×10 ̄8个/ml,COD_(cr)、BOD_5、挥发酚、NH_3-N、氰化物的浓度均超出地面水质标准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尤其是挥发酚和氰化物的污染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蜻蜓区系及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1-2003年对北京地区蜻蜓资源进行了调查.统计表明,北京地区分布的蜻蜓目昆虫共计2亚目9科35属50种.其区系组成的特点是:古北成分占优势,有29种,占总数的58%;东洋区的种类相对贫乏,有10种,仅占总数的20%;广布种有11种,占总数的22%.依据蜻蜓栖息地在水文条件、水质及水生植被类型上的地域性差异,可将北京地区蜻蜓的生态分布划分为平原水域、山区水域和广泛分布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广西罗城县越冬蝗虫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城境内越冬蝗虫有3总科9科21属34种,其中东洋种28种,占本区已知种类的82.4%;广布种5种,占15.3%;特有种1种,占2.3%。从区系的组成,以东洋种为主体,该区属于东洋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八九级918名学生的血清中HBV标志HBsAg、HBeAg及肝功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HBsAg,HBeAg阳性率男生明显高于女生;但城镇学生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农村学生;HBeAg阳性率在城、乡学生间无显著性差异,并探讨了HBV在高校的流行规律,为作好高校乙型肝炎的监测及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12(3):I0001-I0001
中国科技史学会的领导和同仁建议本刊对我国著名的数学史家和科学史家杜石然先生访谈.我们拜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吏研究所所长助理王扬宗研究员对杜先生进行了访问。王扬宗是杜先生的学生,访谈相当深入。杜先生回顾了他半个多世纪以来从事中国数学电和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历程.总结了编撰《中国数学简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重要学术著作的经验并展望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和中卷首语国数学史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2):I0001-I0001
2008年10月30至31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和东华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科技史教学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科技史学科点的建设经验、科技史教育功能、科技通史的教学经验、专业研究生培养以及科技史学科发展等广泛的主题进行热烈的讨论.本刊特别关注此次大会的成果,在东华大学杨小明教授的鼎力支持下,开辟了主打栏目“科技史教学”专栏,发表大会的部分会议论文.其中,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5,11(4):I0001-I0001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1):I0001-I0001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5,11(3):I0001-I0001
2005年3月,由台湾中国科学史委员会主办,台湾师范大学数学史研究中心和台湾清华大学科学史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七届科学史研讨会在台湾师范大学召开。海峡两岸的科学史专家学者会聚一堂,相互交流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本刊主编万辅彬教授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中,万辅彬教授很高兴看到了台湾学者的许多学术新成果,高兴之余萌生了要在本刊开设专栏专门刊发本次会议的台湾学者论文的念头。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12(2):I0001-I0001
今年4月4日,是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何丙郁先生80寿辰。我们请汪前进先生主持了一个特别栏目《庆贺何丙郁80华诞》。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梅建军教授以自己赴剑桥学习的亲身经历介绍了《我所认识的何丙郁先生》.他真切地感到何先生帮助人的特点是“不张扬,不许空诺。事情作成了也下邀功、不沾沾自喜……为人谦逊和善大方,行事周到公正低调,是位善于也乐干助人的君子.也因此赢得了很多铁杆朋友”。中国大陆中青年学者中受惠干李氏基金资助的人不少,希望大家能记住何先生对开拓中国年青一代科技史学者的学术视野的基础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12(4):I0001-I0001
5月18日,春风轻拂,艳阳高照,美丽的相思湖畔红灯高挂,彩旗飘扬,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这一天我们迎来了广西民族学院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暨建校54周年庆典大会。广西民族大学54年来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理念,坚持“特色-优势-品牌”的发展之路,按照“精心规划,动态调整,突出优势,适度超前,分层建设”的原则,强化办学特色,提升办学优势,抓住每一个发展机遇,逐步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学科体系较完整的民族高等院校,逐步成为广西乃至国家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广西民族学院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是新的发展起点,也是新的发展机遇,本刊将以学校更名为契机,创新机制,丰富内涵,在保持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本期继续推出的人类学主打栏目是由复旦大学教授郑元者先生主持的“艺术人类学·爱美之心”。郑先生在文艺学、当代美学人类学、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等学科领域成绩卓著,影响颇深。该栏目特刊出郑元者的《艺术人类学的生成及其基本含义》、荷兰学者托马斯·克伦普的《诗歌、歌曲和舞蹈的数字人类学根据及其美学意义》、黄泽的《人类学艺术研究的历程与特质》、陈元贵的《从仪式的惯例到审美的惯例——审美尺度的客观性》和徐迎新的《心灵的亲征:中国艺术人类学探寻历程》,以飨读者。 作为教育部名栏的“人类学研究”栏目,在关注学术前沿、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上我们竭尽全力.努力组织好稿优稿奉献给广大读者,如本期特推出:黄向春的《地方史、地方文人与地方性知识的互动:以(闽都别记)为例》、刘华芹的《农民工的网络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刘志扬的《从洁净到卫生:藏族农民洁净观念的嬗变》、李列的《现代学术视野下的彝族研究》等,这些文章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关心此类问题的读者各取所需吧。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将在北京召开.从申奥开始我们都在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2008年8月8日是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日子.全中国都为百年不遇的奥运紧罗密鼓的准备着,我们祝愿2008年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15(4):I0001-I0001
2009年10月31日-11月2日,以"技术-历史与遗产"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技术史论坛在南京农业大学隆重召开.本次技术史论坛由中国科技史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等三个国家一级学会下属的中国科技史学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金属史专业委员会、传统工艺研究分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综合史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等八个与技术史相关的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可谓史无前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