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表明,产学研合作能有效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学要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关键是把高校的科学知识、科研设备和人力资源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从高校的视角审视和探讨产学研合作模式问题,探讨其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合作模式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社会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共识.“四驱互动式”产学研合作模式不但对人才培养质量及科技成果转化有促进作用,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有利于实现高校—基地—行业协会—企业等产学研合作各方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3.
加强产学研合作,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是地方高校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地方高校要注重处理好教育功能和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与行业发展、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关系。通过强化社会服务,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深化科研资源整合,突出特色;加强制度创新,重点发展;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等策略,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也为高校产学研合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当前我国一些地方高校办学实力相对落后,高校间存在地区差异,一些地方高校的管理体制存在照搬照抄现象,为此应在国家协同创新战略引领下,广泛开展校校合作、校所合作、校企合作等,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将社会资源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动力,以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不断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合作形成的网络具有社会网络特性,在这个网络之中社会资本起着主导作用。构成地方高校产学研网络的要素主要包括高校、中小企业等参与主体,应用性研究合作和地方政府。社会资本的形成、地方高校的桥梁作用、强弱联系的互补关系等对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形成和运行机制起着重要作用。对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探讨,有助于深入透彻地理解参与者在合作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发挥的作用,并从相互关系和驱动因素方面挖掘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内在机理,从而促进地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  相似文献   

6.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其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想目标不仅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加强技术创新,而且有利于高校自身发展以及更好地服务社会,更有利于根据国内及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改进合作教育,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和经济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高校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联合政府、企业及科研院所在内的众多主体和力量.校友作为高校所独有且珍贵的资源,除了其本身可以直接提供的各类资源外,还是高校拓展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本连接的重要节点.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在以往校企合作、产学研研究的局限性上,强调校友群体在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的资源导入作用和连接作用,最后提出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校友资源的开发策略,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中高校加强校友资源开发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依靠人才投入,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单位,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产学研合作成为了一种新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方式,因此,确定绩效评价原则、明确绩效评价目标及选择绩效评价方法是衡量产学研合作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来研究其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   

9.
基于公开发表的论文研究了安徽产学研合作的学科分布模式,包括安徽产学研合作的文章数量按年份分析、安徽产学研合作文章数量大于10的学科分析、安徽产学研合作的学科分布模式、安徽产学研合作的学科集中度模式。以期发挥区域各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学科优势,促进区域产学研合作中各主体要素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王燕 《科技资讯》2011,(7):254-255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教育的改革探索和科技体制的创新等迫切需要,地方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强化高校社会服务职能,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服务于社会,并在这一过程中求得高校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壮大,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本文强调了当今社会高校三大职能中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性,说明了区域产学研合作是地方经济和地方高校发展的迫切需要,并以作者所在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实践,说明了高校区域产学研合作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同时也促进了高校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1.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明确要求。产学研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合作各方作为价值主体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需求,但高校在实行这一政策时需要以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价值取向,找到利益的平衡点,从而实现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目前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特点及几种创新模式,旨在推动建立健全相关产学研合作机制,使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立足地区,依托学科优势,更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产学研合作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所谓产学研合作就是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以"高校为依托、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原则,通过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切实提高企业发展的科技内动力为最终目标的合作模式。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是将科技成果有效转换的主体,并且也需要承担转换成果过程中可能会遇见的风险。而高校是为教师科研、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不但对社会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还能有效推动科技水平的提升。因此,为了促进企业、高校、社会  相似文献   

14.
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途径。产学研合作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节约研发成本,也为高校的发展提供科研、教学实践的基地。产学研合作政策为促进产学研合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是学研创新能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的有力保证。为了给产学研合作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世界主要国家均在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制订和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  相似文献   

15.
科技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导趋势,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高校产学研合作不仅实现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给企业带来了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给经济、科技、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分析产学研合作呈现的新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同时,高校产学研合作成果应以市场为导向,由管理型向管理兼服务型职能转换,健全联动机制以及营造良好氛围,使高校的教育、科研和服务社会三个学术使命能够保持一种创造性的张力。  相似文献   

16.
2003年10月15日,西南大学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签署协议,合作建设“石柱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经过10年的努力,校地双方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石柱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也促进了西南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明显提升。县校双方不断总结合作经验,凝练出的“石柱模式”是我国高校在长期开展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案例之一。为系统总结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与模式,供高校与地方、企业开展合作时参考。从本期开始,本刊特设“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栏目,选登一批有代表性的合作模式,欢迎踊跃投稿或提供线索,Emil:zggxkj@126.com.  相似文献   

17.
《华东科技》2006,(11):50-51
自1998年科技“十八条”政策颁布实施以来,上海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4000余项,转化项目企业3000余家。为深入调查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产学研”合作情况,前不久,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在上海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市有关部门和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开展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产学研合作调研,其结果表明,上海产学研合作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产学研合作大大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催生出了一批有活力、成长快、竞争力强的科技型企业。现将此次调研活动报告——《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的有关内容登载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在产学研创新合作的大背景下,对现有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优劣势分析。基于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对高校、企业及科技中介平台三类参与成员进行利益分配的博弈分析,构建基于授权博弈的产学研合作模型,以项目产出决策和外部科研投资决策为例,分析授权的发生条件及其在产学研合作中产生的价值和作用,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实质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产学研合作是指以提高科技生产力为目的,由合作各方进行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产品生产的一项活动。对产学研合作机制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已经成为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力量,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国家在“十二五”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产学研合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从安徽省高校产学研利益诉求现状入手,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安徽省高校产学研利益诉求的满足现状及高校利益诉求的差异。一、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产学研合作是行业特色大学创新办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对行业、地方社会经济及行业高校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当前行业特色大学在产学研合作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找准产学研合作的目标定位、加大政府与行业的共建、加快平台载体建设、加强产学研制度建设,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