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狂人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奇特而复杂的艺术形象,其精神品格具有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勇猛的反封建战士的特征,同时还具有反叛意识和自审精神。作者在塑造狂人这个艺术形象时,运用了象征主义等手法,采用日记体裁,构思独特,新颖别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发现两个或更多的文艺现象之间的共同性或差异性。正如黑格尔所说,“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范进和孔乙己两个艺术典型,一个诞生于十八世纪中叶,一个诞生于十九世纪初期,相距五十年左右,而两个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美学性格以及塑造艺术有许多相似之处,显示了鲁迅小说创作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性;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不同,作者的思想艺术修养有别,两个艺术形象及其塑造艺术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反映了鲁迅小说的独创精神。本文试将范进和孔乙己艺术典型及其创作思想、艺术风格等相同或相似点进行比析,从而阐明孔乙己是范进形象的类似再现。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女特务"形象群中,赵惠明是很独特的一位。赵惠明形象的独特,首先取决于作品的主题。作者的人性观和人道主义立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赵惠明形象的塑造。作者的悲剧艺术使赵惠明这一艺术形象具有较大的感染力。但由于作者没有赋予赵惠明强大的精神内核,在作品中人性就难以呈现高层次的纠葛和对抗。与类似题材的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个》等作品相比,《腐蚀》不仅失之平淡和单薄,同时也失却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托尔斯泰秉承俄国文学人道主义传统,创造安娜这个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有艺术魅力的艺术形象。安娜感人的爱情悲剧寄寓着她自身的精神困惑和意愿;也蕴涵着作者对社会、人性及二者关系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如何塑造歌曲的艺术形象进行了探讨,成功塑造艺术形象既要尊重原作的客观真实性,又要通过艺术体验、想象,创造性地为声乐作品注入独特的魅力,然后结合自己的声音特点赋予艺术形象无限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启跸回銮图》和《伊苏斯之战》作为两幅反映中外重大历史题材的经典杰作,具有鲜明的艺术主体性。在艺术语言上,前者采用了散点透视和粉本模具法,构图布局严谨、疏密相间,色彩艳丽醇厚、对比鲜明;后者采用了焦点透视和石片镶嵌工艺,构图上轻下重、对比强烈,色彩中性暖色、温文尔雅。两幅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特定时代精神的主体性折光和作者个人精神情感的物态化表现。两幅作品隐藏着丰富的艺术意蕴,它们都是为统治政权服务,并蕴涵着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观念。  相似文献   

7.
运用语境.斯佳丽的成长经历分为五个阶段,通过分析这五个阶段所运用的语境,深入探究斯佳丽的内心世界.并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境来塑造斯佳丽的艺术形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托尔斯泰秉承俄国文学人道主义传统,创造安娜这个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有艺术魅力的艺术形象.安娜感人的爱情悲剧寄寓着她自身的精神困惑和意愿;也蕴涵着作者对社会、人性及二者关系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以"梦"为重要手段塑造的杜丽娘艺术形象,是作者对于"情"的具有哲学意味的理解的具体表现,也是作者伟大和渺小相结合的思想特质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树立歌唱艺术的审美意识对展示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美好感受,体现歌唱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需求,塑造感人的歌唱艺术形象,构筑理想的艺术境界,实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把这种审美意识与平时的歌唱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狂人日记》运用"独白体"(日记)特殊格式,塑造了主人公"狂人"真、善、美的典型形象,将封建家族的"叛逆者"和"迫害狂"中的"这一个"刻画得既生动又真切,充满了鲜活的血肉和强烈的时代气息,让千千万万读者都受到极大的震撼。这是"狂人"形象和《狂人日记》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审美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鲁迅和村上春树都擅长刻画人物。《狂人日记》和《挪威的森林》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代,但鲁迅笔下的“狂人”和村上春树笔下的“病人”却有着某些天然的相似和相同之处:同样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转型期的精神疾病患者,同样茫然孤独无助的年轻主人公,同样残酷的青春和病态人生,同样孤独无奈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里程碑意义,通常对于《狂人日记》的解读都是侧重它的思想内涵及白话文文体。本文试图从叙述视角与叙事的时空结构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以求在已有解读上加深对小说《狂人日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狂人形象诞生、狂人特点和狂人形象意义三方面来比较研究,具体分析两篇《狂人日记》,虽然鲁迅在体裁、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都借鉴了果戈理的同名小说,但是,由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只是简单地通过"狂人"的遭遇表现当时沙俄社会的腐朽和丑恶,因此没有鲁迅运用象征的手法在其作品中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仁义道德"概括为"吃人"以及对"吃人者"遍布在社会各处的认识等内容"忧愤深广",更兼之鲁迅是站在启蒙人的角度对封建宗法制度进行彻底否定并表现出复杂的内涵,这更使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与之相比而显得缺乏那种磅礴大气和厚重感。我们在相通之中寻不同之处,进一步探求鲁迅和果戈理《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狂人日记》、《七巧板》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关于文学作品“狂人”形象的新见解:金乃文的荒唐表明用心理动力定型形成的下意识的表现,而“狂人”之“狂”则体现了他早先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但在长期的与封建势力的对垒中精神崩溃了,他对封建礼教及其复杂的封建利害关系的类似自动化的反射系统,同样是心理动力定型学说的反映。本文试图通过心理动力定型学说,在心理学与文学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解读小说及其他艺术形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文艺创作中艺术思维的民俗心理机制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常常被忽略的问题。艺术思维离不开形成人类民俗心理结构的民俗思考原型;它的三个层次(类化思维、自觉思维、艺术思维)都与民俗心理积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俗心理中的野性思维对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发艺术思维的民俗心理结构的思考原型在创作中体现为两重作用:一是制导作者构思的整个过程;二是定位作者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之艺术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塞尔·杜桑是西方现代派美术达达派的代表人物,反传统精神和创造精神使他能够不断地开创艺术活动中的新领域,对于现代艺术设计具有先进意义和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对艺术魁力的复杂现象作出新的探讨,认为艺术魁力是一个发生学的概念,它不是文艺作品的纯粹客体属性,而是审美系统运动的产物,它的实现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因此,认识艺术魁力的复杂现象就必须深入揭示审美系统运动的内在机制。文章首先对艺术魁力进行内涵结构描述,进而对审美主客体的对应原理进行静态分析,对艺术魁力的个体生成进行动态考察,最后进一步分析艺术魁力的普遍性、永恒性的秘密,揭示艺术魁力群体发生的内在机制。在这种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艺术魁力的结构模式以及它的个体发生和群体发生模式。作者企图突破对艺术魁力现象的经验性描述,而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以建立新的关于艺术魁力的系统观念。  相似文献   

19.
从几个方面对景观艺术设计进行探讨,以时空的概念看待景观,把景观视为视觉所触及的一切实体与空间的总和,它有自然景观及人为景观之分,人在时间的流动与空间的转换中实现对景观的审美体验,景观是存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艺术,客体(景物)只有被主体(人)赋予了审美情感,它才能称其为景观艺术,人既存在于景观之中,同时又是景观的设计和监护,因此,笔认为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仍可视为现代景观艺术设计的最优观念。  相似文献   

20.
从民族文化、视觉传达的角度归纳出国画艺术经验主要体现为形式经验、审美经验和思维经验,并尝试寻求国画和平面设计的相同或相似处作为切入点,对其进行传承和化用,为创建别开生面的民族平面设计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