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曾有“隐居”苏北兴化“施彦端”的说法。从《大宋宣和遗事》中的“素材”而在《水浒传》中被大量充实扩展的几个例子看来,《水浒传》的作者并非是那位被认为“隐居”于苏北兴化故居的施彦端,而更可能是久居于钱塘的施耐庵。  相似文献   

2.
以风行于明清的小说选本《今古奇观》为例,从故事内容之奇、艺术结构之奇、哲学观点之奇几方面探究了在古人眼中,何人何事何文谓之"奇"。  相似文献   

3.
在对“神话”与“历史”的双重反思与参照下,华夏文明的历史叙事有其独特的发生形式,它们不仅受神话思维的支配,而且呈现出与所谓神话“历史化”不同的“神话历史”特征。文章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理解《春秋》的性质与特征,论证有关神话与历史对立与分道扬镳的观点,不但有助于解释中国文化基因,而且会造成新的遮蔽;重新理解神话概念的穿透性和生成性,是重新进入中国式神话历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江凤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1):108-109
早在1964年,奈达就提出了他的"动态对等"翻译观。"对等"是所有对翻译有严肃态度的译者们一贯坚持的目标。"对等"可以是功能对等、语义对等、结构对等。可结合培根的原作Of Studies与王佐良的《论读书》译文做文本解读,并主要从句法结构、修辞风格、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节奏韵律四个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5.
爱德华·赛义德被认为是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的开创者,他的理论思想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色彩。赛义德的东方学研究带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西方对东方错误再现塑造出的东方学只是西方的东方学,并不代表东方。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应该尊重彼此的差异,消除界线划分,共同参与多元文化的共建。  相似文献   

6.
“异僧”类小说是《太平广记》佛教类目统属下的一类小说,主要表现异僧奇异的神通和操守。以巫咒术为主的神通和犯戒行为的操守都与佛教精神相悖逆,异僧小说却大肆渲染。这是因为前者在信仰层面上张扬了佛教,有助干佛教影响的扩展;后者则在义学层面上以文学形式宣讲了佛教哲学本质,特别是大乘佛教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认为,人们的意识随着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任何价值都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不存在超越时空、永恒不变的价值关系和价值观念;在阶级社会中,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并且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只有当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完全消失,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才会随之消失,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将发展成为全民全人类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施耐庵、罗贯中在《水浒传》中广泛地运用了“三” ,但“三”的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 :有的“三”是确定的“三” ,如宋江率部三打祝家庄、鲁提辖三拳痛打镇关西、三山聚义打青州 ;有的“三”是确定的 ,不过指的“三”的倍数 ,如九纹龙史进、八十一盏花灯、三千连环马军 ;有的“三”是不确的 ,而是代表多数 ,如凡事要三思、再三叮咛、三四五次。所有这些 ,在文学上、哲学上都将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9.
王邦直《律吕正声》卷三十五至卷四十八,从古代八音分类法的角度详细地阐述了每类乐器的制度、尺寸、用途等信息,反映出王邦直对"八音"内涵的梳理与理解。本文从两个方面来阐释王邦直《律吕正声》中八音的意涵,以对王邦直所阐述的"八音"作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狂人日记》的“序”在小说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但构成了小说的“反讽”结构,而且,以“余、大哥”的形象特征、文言文话语的使用和“狂人”病愈候补等内容形象,深刻地展示了鲁迅内心的孤独、寂寞、悲哀、绝望的情感,使《狂人日记》的创作带有鲜明的“以悲观作不悲观,以不可为为可为”、“硬唱凯歌”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潍坊学院学报》2017,(1):18-22
《天堂蒜薹之歌》作为莫言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凭借葛浩文的翻译,走向世界,深受读者好评。小说的语言除了延续莫言作品中独有的高密东北乡地方特色外,还出现了点睛之笔的歌谣片段。小说每章开始及部分章节内部均有歌谣唱段,时而低沉,时而激越,拉动着观众的心理感官,也奠定了全书的悲情基调。葛浩文先生以其对原小说的深入理解,对源语言和目的语的准确把握,在译本中再现了作品中的歌谣片段。本文拟用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论分析葛浩文对《天堂蒜薹之歌》中歌谣的英译。经分析发现,葛浩文先生的唱词译本语言简洁却不乏生动,同时采用等化、深化、浅化的手法再现了原唱段的意境之美;采用尾韵、头韵、元音韵等手法还原了原唱段的音韵之美;唱词译本与原文行数相等,对仗基本工整,体现了原唱词的形式之美,葛浩文先生是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家。  相似文献   

12.
主客二分是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而天人合一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思想。《浮士德》和《西游记》,一西一中,有着各自文化土壤的痕迹。浮士德作为完整的人是主客二分的人物形象,而孙悟空作为半人半妖是天人合一的形象;《浮士德》中体现个体本位观念的故事情节有着主客二分的影子,而彰显集体本位观念的《西游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观念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13.
《李尔王》以父母子女之间的伦常关系为普遍性和永久性的题材而伟大,通过子女的忠孝与忤逆反映了一段最基本的人性而流传古今。从和谐的视角,在社会、家庭和人的内心等层面剖析了《李尔王》悲剧的成因,不仅具有特定时期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社会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运用"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思想和理念,对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景记》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认为赵译《阿丽思漫游奇景记》在适应与选择两个方面都很出色,既对外部需求作出了适应与选择,也对自身内部需求作出了适应与选择,因而译本受到经久不衰的欢迎与好评。  相似文献   

15.
《六一诗话》成因比较复杂,从《六一诗话》之小序"以资闲谈"作为契入点进行研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六一诗话》的成因与欧阳修致仕后充裕的经济条件、颍州的地理及人文环境息息相关,同时又与当时社会需求相关。  相似文献   

16.
《城市画报》以“新生活的引领者”自居,其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它对“新生活”这一概念的把握与理解,并使之建构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成为城市人生活的引导。文章从最能反映杂志核心意义的专题报道入手,分析《城市画报》对作为“新生活”的都市生活文化的建构,并由此探讨“新生活”理念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2006年文坛有两部"文革"作品面世,那就是莫言的《生死疲劳》和余华的《兄弟》。两部作品在创作上也有某种共性,两位作者皆有先锋创作的历史,由此,笔者认为莫言和余华对待"文革"的态度是由颠覆开始转向了一种大历史的包容。  相似文献   

18.
何伟 《科技信息》2010,(26):174-175
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充分体现了东方美,无论从表现手法还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堪称川端文学的颠峰之作。本文详尽地分析了《雪国》的虚实结合、意识流、镜像视觉、悲美结合、借景抒情和象征手法等典型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9.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主人公盖茨比对初恋情人戴茜的狂热追求以及后来的惨局,深刻地揭示了20世纪20年代期间美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以及主人公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分析了盖茨比的悲剧发生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0.
龚瑶 《科技信息》2007,(11):126-126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中国佬》中穿插的十二个短小章节有着深刻的象征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小说中对华人移居美国的叙述有着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对“鬼伴”这一短小章节的分析探讨,揭示了作者在这一章节中使用了隐喻的创作手法,以预示小说人物命运的发展。“鬼伴”象征着华裔男性在美国一心追求的美国梦的破灭。小说通过这个象征性的隐喻揭示华裔男性在美国的梦想破灭和身份迷失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