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莫言在创作中非常重视对"身体"的描述,本文以其代表作《蛙》为例,探讨莫言创作中的身体美学。在《蛙》中,有关于"身体"的信号、权力对身体的"规训"以及权力对"身体"的异化,使莫言的作品更加深刻,触动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莫言在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后,其文学作品在国外的关注度倍增,获奖作品《蛙》的日译本《蛙鳴》在日本一度脱销。好的外文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译者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日本佛教大学教授吉田富夫翻译的《蛙》为例,从人名、地名、成语、人称代词、拟声拟态词的翻译角度出发,深入讨论莫言作品日译的翻译方法,为文学研究和翻译方法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莫言的《红高粱》《蛙》和《透明的红萝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字频统计软件和汉语词频统计软件,统计莫言作品中字频、词频,发现都满足Zipf分布规律。所得结果与包括英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在内的多种语言研究结果一致,与其他学者已得出的关于汉语作品字频分布不满足Zipf分布规律的结论相异。结果表明莫言作品确实与众不同,为研究莫言作品特点提供了统计学角度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近来,随着学界对身体研究的关注,有关女性身体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在一个男性“话语霸权”的社会里,女性的身体是如何被规训和塑造的?文章先从中西方哲学、文学、神话等文化观念基本来源的角度分析了在男权社会文化中建构起的女性身体,继而分析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疾病的话语建构和男权“凝视”下女性眼中的自我与女性当代文化适应中的焦虑与风险,得出了男权社会的“话语霸权”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场域中对女性身体的深刻规训和塑造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小说里总有一个个时代的印记。“计划生育”就是印在小说《爆炸》和《蛙》上的时代标签。《爆炸》是对一个社会问题的“自我”记录,《蛙》是对几个时代人文精神状况的深沉拷问。从《爆炸》到《蛙》,是从个体事件到社会事件,从个人存在到时代风貌的深化和延伸。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檀香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归身体性写作的灯塔,即身体本位的写作。没有身体的灵魂,是孤魂幽灵,无所依托,空游于天地间;而没有灵魂的身体则只是一具躯壳,不再有任何灵性与生机可言。所以,身体本位的写作是从身体出发并最终回到身体的灵魂旅程。  相似文献   

7.
从远古神话到到当代小说,从考古、民俗到文学想象,“蛙”意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富有变化的过程。文章结合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对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蛙”意象进行深度分析,追溯到“蛙”原型中的“蛙女神”,将其与小说中突出的人物“姑姑”进行对比,揭示这一原型意象的运用对小说文化蕴涵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8.
《潍坊学院学报》2019,(5):16-19
《蛙》是一部寓言意味极为浓厚的现实主义力作。作者将"蛙"意象与生命诞育、人类的繁衍生息相联系,从生命伦理的至高层面,对"计划生育"这个当代中国最重大、最敏感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形象思考和理性观照,作品承载着莫言深邃的思想成果及其对生命的由衷敬畏和顶礼膜拜。  相似文献   

9.
《透明的红萝卜》在莫言创作生涯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解读它包含的众多难解之谜,也就掌握了莫言基本叙事模式和其意义向度,并从深层了解莫言的上帝般的悲悯和包容性背后的中国乡村伦理和传统文化根基。本文从故事语法和情节建构中因果关系的省略分析《透明的红萝卜》的叙事结构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张力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潍坊学院学报》2016,(5):14-19
小说并不是彻底虚构的,它以历史叙述的方式传达出特别的力量。莫言的小说《蛙》以共和国六十年的生育状况为背景,人物命运沉浮的背后,是国家生育政策的衍变、商品经济的物化逻辑以及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伦理等原因。莫言在小说中不仅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历史问题的反思,而且也对当下社会的生育问题进行了呈现和思考。本文运用相关的文献史料和严谨的历史学分析方法,梳理小说所表现的人物命运与时代政治、商品经济和封建传统文化之间的多重纠结关系。  相似文献   

11.
《北妹》《我承认我最怕天黑》《一树槐香》均以女性的身体和欲望为写作中心,表现女性的性自主权、需求及其现实状态,具有当代文坛基本认可的身体写作的特征。关于女性性焦虑普遍存在的认识,以及作家对于广大普通民众尤其是下层女性性状态的切实关怀,使得它们与以往的身体写作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张静  李晶 《科技信息》2010,(10):168-168,170
身体社会学是社会学理论的一个分支。以身体社会学理论为支撑点,来分析托尼.莫里森的新作《慈悲》中描绘的17世纪北美殖民地初期蓄奴制社会状况。男人通过父权和奴隶制控制女性的身体以及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疾病对身体的侵害,反映人们对求生的挣扎。身体上的残缺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的分裂。  相似文献   

13.
从宏观意义上说,体育是一种特殊的身体活动,体育文化就是一种身体文化.体育教育是一种身体教育实践,是对身体的社会规训,也是身体社会化的纽带,体育教育的目的最终是为了重塑身体的主体性.为了扬弃消费社会的身体异化,也须强化体育教育的身体研究,实现真正的身体审美.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的足与绣鞋反映了民族特定的文化心理,是意义丰富的性文化符号,足是女子身体最隐秘和最神圣的部位,是男-k-~N调情的性感地带。绣鞋暗示着性,有时候象征着女子的贞洁,是男女之间常用的定情信物。《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立足于社会现实,在作品中利用这两种性文化符号推动故事情节,改变人物命运,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5.
《潍坊学院学报》2015,(4):117-118
<正>《半亩方塘》是一部评论随笔集,其中既有对中国当代名篇如《围城》《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的点评,又有对外国文学佳作如《我的名字叫红》《紫阳花日记》《失乐园》的赏析;既有对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等的研读,又有对现代历史新作如《麻辣日本史·明治物语》等的沉思。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更有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及其作品《蛙》《檀香刑》《丰乳肥臀》等的观照与诠释。所及皆为"大美之作",所评可谓"句句见地",实为一部文学评论的力  相似文献   

16.
《潍坊学院学报》2017,(5):20-24
中篇小说《欢乐》是莫言从注重历史的书写到专注于社会现实书写的一个转捩点。莫言在《欢乐》中从社会生存境遇和个体人格因素两个维度对社会现实人生进行了深层透视并给予了独特艺术化的表达,凸显出了他作为一个优秀作家多视角对生命意义及价值的苦苦追问、深入探寻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17.
以新时期以来的当代小说为切入点,将文学作品中的暴力现象置于当代审美文化的大视野中进行探究,从审美文化史的角度审视,新时期以来不同阶段的文学作品中的暴力展示,可以看到,寻根思潮之下的暴力描述,更多地是一种民族活力与原始生命力的展示;先锋文学中的暴力描述,虽不可避免其“文本实验”的缺点,但更多地具有一种批判性的指归;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有雅俗流变的趋势,其中的暴力现象不免有商业目的;世纪末以来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形势下,暴力在文学作品中恭未有特别展示,而莫言的《檀香刑》用语言的狂欢与审美化的笔调赏玩暴力,也契合了当时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8.
《潍坊学院学报》2016,(3):13-15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其人其作品在国内外受到高度关注,作品在中国一时热卖脱销,自2012年底开始,国内对其文学作品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之一,相关论文数量突增。国外虽然没有国内如此重视,但其作品的各个语种译本在各国也一度增印热销,相关评论研究也多了起来。国内外对莫言作品在国外的翻译传播和接受研究多集中在较早翻译的版本,如《红高粱》、《丰乳肥臀》等,对其最新的长篇小说《蛙》的相关论述很少。本文以《蛙》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各国的翻译版本和评论看法进行搜集、归纳,梳理出其在国外译介传播和接受的时间路线。  相似文献   

19.
在媒介变革与大众文化的对话中,影像的叙述兴趣逐渐发生了改变——身体逐渐“可见”已成为当下具有共识的现象。一方面,影像的生产与接受体现出对直接的、具体的与纯粹的身体经验的关注,影像身体的物质属性被不断地认识;另一方面,影像身体的物质性转向呈现了现代社会的情感联结方式。技术加持下影像记录的主体数量不断增多,“大多数”的身体在影像中作为“主体”而非“他者”得到显现。影像生产呈现“身体”与“话语”的互动过程,要求我们从具体的身体现象出发理解当下的文化现象,从“具身认知”的角度阐释当下影像身体的转变趋势,从感知经验层面把握在触感中生成的意义与情感。  相似文献   

20.
叶开的《莫言评传》在传材搜集上具有奠基意义,细致的考辨、合理的虚构使传记"基于史而臻于文",复合型的传记结构及"夹叙夹议"的评传体系清晰地展示了莫言的生平、个性,作者对传主作品的评介也兼顾了学院与民间.王玉的《莫言评传》的学术性追求更为突出,其在史料视野、作品评介深广度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评"的过分偏重、结构的混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