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学作品是要有情感的,情感性是义学作品的基本特点之一。对此,古今许多作x、理论家都谈到过.《毛诗序徽:“诗者,志之所之山.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里明确地说明了作为文学之一的诗歌,都是人的志5情的表达.陆机在《文赋脚说:“诗缘情而绮靡。”这里更把文学作品的情感特征提到了相当的高度.白居易的《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又.”白氏是把诗比喻成一棵活生生的植株,情感是它的根,报者,植株的命根也,缺之,则无以生存.钱谷融先生对文学情感的重要意义强调指出:“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2.
唐代的知识分子与科举结缘以觅取社会声誊和政治出路。唐代出现大量与科学直接有关的诗歌,如赴举自述诗、登科抒怀诗、下第志感诗、送人赴学诗、贺人及第诗、慰人落第诗等,本文将其概言为科学诗,并透过科学诗分析当时的社会习俗、文化心态以及唐诗的一些构思规律和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歌赏析例谈 明振来(阳新高中,湖北 阳新 435200)  古典诗歌的赏析与教学,要遵循诗的特征。诗为何物?“诗者,志(情、意)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何以言志?“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这些古人之论道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根本特征:诗的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葛覃》传统诗说的种种矛盾打开缺口,结合现代说诗者努力解颐却始终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试图寻找打开诗谜的钥匙,终于从服饰文化的视角寻找到“为絺为綌”与“汗私浣衣”的内在联系,从而彻底动摇了所谓“志在女功之事”“躬俭节用”等传统旧说,也对现代说诗者在此基础上改弦易辙后提出的诸如出嫁或省亲前作准备的诗说作了有力的驳议。  相似文献   

5.
一诗与音乐是一同诞生的,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艺术毫无例外地出现在世界上任何民族最初的艺术中。这种艺术形式除了由于生产力低下、物质生活简陋必然形成的艺术现象,还有其审美倾向一致性的内在原因。《毛诗序》中写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明诗、歌、舞都是用来传达感情的,而在情感渲泄的程度上,歌、舞是诗的延伸。  相似文献   

6.
查慎行山水诗王英志明末清初诗坛泰斗钱谦益诗兼学唐宋,开清代诗坛学宋之先声,遗民诗人如黄宗羲亦甚重宋诗,皆为对明七子一味“诗必盛唐”风气的反拨。稍后顺康诗坛代表人物“国朝六家”之南施(闰章)北宋(琬)、南朱(彝尊)北王(士)虽以学唐音为主,且亦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7.
何之为诗?常有读者来信向我发问。以我之见,诗是抒情言志的纯金。诗之灵魂在于一个“清”字,诗之内涵在于一个“志”字。诗之所以为诗,其语言应该是筛过、滤过、淘边、铸过的闪闪发光的金子。诗中有我,我中有情,情中有志,这才算得上一首好诗。  相似文献   

8.
盛唐“王孟”并称,号称山水诗派,但二者山水诗创作意境风格却迥然有别。王诗于山水自然澄心静观,超然物外,以禅入诗,故而禅意盎然;孟诗以山水自然体情写志,以“我”入诗,清新淡远又壮逸浑厚。此当源于二人不同的人生履历及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9.
“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用诗歌的形式来探求宇宙的原理、人生的真谛,这样的诗人,中国有,外国有;过去有,现在也有。美国现代著名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诗,质朴清新,语澹情浓,意味蕴藉,颇具哲理。以下我们试以他的三首小诗为例来谈谈他的哲理诗。  相似文献   

10.
从上博简《诗论》探“诗言志”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博简《诗论》"诗亡隐(离)志,乐亡隐(离)情"是对《尚书》"诗言志,歌永言"的发展,并且在"情"志"的理解上有融为一体的倾向。"情"志"同一的观念可能早于《礼记》而可上溯到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1.
从教育学的立场来说,朱熹“《诗》教”的核心目标在于“导性情之正”;实施的具体途径,则是根据诗歌的特点令受教育者在《诗经》的阅读和学习中感发志意,将正性情内化为自觉的言行规范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2.
(一) 汉诗兼有音(韵律、节奏)美、形(诗体格式)美、景(物象、事态)美、情(情思、意趣)美。汉诗英译如何处理原诗的音、形、景、情,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诗言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白居易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可见古人论诗、评诗,多重在志、思、情、义。因此,诗情,即诗的志、思、情、义,是一首诗的根本。汉诗英译,首先要准确传达原诗所表达、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所谓诗情。否则,便要产生根本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中、西诠释学理论在其各自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不论是董仲舒的“诗无达诂”说,还是王夫之的“诗无达志”说,都与西方以加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艺诠释学理论有惊人的一致,唯一不同的是西方现代艺诠释学更多地显出形而上的哲学性。  相似文献   

14.
漫话闺怨诗     
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闺怨诗:一、闺怨诗的产生及其发展。发端于先秦两汉,成熟于魏晋,唐以后形式多样。二、闺怨诗的主题:爱情与托志帷房。分析用闺怨题材来表现这两个主题的原因。这是本文的重点。三、闺怨诗的艺术性。篇幅短小,含蓄不尽,手法新颖,形式多样,故流传千古,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15.
唐代宫苑后妃诗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诗歌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诗之多、作者之众,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空间绝后的,其中唐王朝的王后和宫妃也留下一些诗作,这些吟咏或纪游写景、或抒怀言志、或扬娥取宠、或怨刺上政……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她们的心志、苦乐和命运,虽因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她们的诗题材狭窄、感情贫乏,形式拟古滞板,但从中仍可窥见唐宫阀中后妃生活的一些端倪。  相似文献   

16.
谈意境(上)     
一、意境的演绎 在我国文艺批评和文艺欣赏中,“境界”或“意境”是经常碰到的术语。这个术语不论在古典文艺批评中还是在现代文艺批评中,都被广泛使用。 在我国古典诗、文、词、曲乃至小说,戏剧的评论中,“境界”或“意境”这一概念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汉魏以前的中国文学批评,注重的是“言志说”。《尚书》、《荀子》、《庄子》等书中,有“诗言志”,“诗言是其志也”,“诗以道志”等  相似文献   

17.
孔颖达的《毛诗正义》是诗经汉学的集大成者。郭绍虞先生认为孔颖达已经将“诗言志”中的“志”同“诗缘情”中的“情”统一起来。其实,诗经汉学将情感体验纳入了特殊规范。孔颖达所谓的“情志”被更严格地限制在政教规范之中。孔颖达通过对“感物说”的引进、改造,对“诗人”身份的特殊处理来实现这一理论意图。他用“感物说”解释“情志”的产生,又将“物”限定为政教善恶,从而使感物而生的“情志”被彻底束缚在“政教”这一核心之上。他将诗人与诗歌所描述的情感事件的主人公区别开来,为每首诗都是诗人“有感于政教善恶”而表达“美剌”之志的阐释提供了理论形式,并且进一步要求诗歌所表达之“情志”必须超越个体的经验,而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和政治道德合理性,从而将抒情诗歌的情感本体彻底意识形态化。  相似文献   

18.
"诗言志"、"诗缘情"和"诗达义"三个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体系框架。古代既有"言志"之诗,又有"缘情"之诗,而"言志"诗和"缘情"诗又都包蕴着思想意义,"志"、"情"、"义"是构成古代诗歌本体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命题显示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多元化特点,共同诠释了古代诗歌的本质属性,建构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从"养"与"悟"看谢榛诗学的内在矛盾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榛认为诗所必具者为体、志、气、韵,四者之根本在养与悟.由养以发其真,由悟以入其妙,其中蕴涵着性灵的倾向,更多的蕴涵着格调.由兴以入自然之妙的诗作易于达至真境;气贵雄浑意味着以高格衡诗,由改以入合于诗法的精工之妙往往会破坏原有的兴致而无缘真境.这些都体现出谢氏诗学内在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20.
:锡麒有经世之志而盛年退隐 ,且未能在诗中反映深广的社会内容、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这些都与当时高压政治有关。闲雅悠逸、工丽柔美 ,为其诗主要特色。好铺叙点染 ,增繁富华美 ,然或失拖沓 ;好锤炼雕琢 ,增精巧工致 ,然或入纤弱。这些 ,又与他长期担任清高闲散之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