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从二战结束到苏东剧变之间的所谓当代是以“冷战”为主要特征的 ,而从 2 0世纪 80年末期到 2 1世纪中期之间的过渡阶段又被史学界贴了“后冷战”的标签 ,它表明未来全球的多极化趋势虽不可避免 ,但当前的国际关系因冷战结束的和平方式而突出一种渐进而反复的局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后,对冷战的研究成为国际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而对冷战起源的研究始终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对冷战的研究中,关于冷战起源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意识形态说,有国家安全论等等。本文试图以美苏两国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为切入点,分析文化冲突对冷战起源的影响。本文认为美苏都在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并渴望将其文化价值观推行到尽可能的地区,造成自己文化的覆盖区而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3.
中美民间科技交流的开展与两国政治关系正常化的开启基本同步,但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并没有构成因果关系。在冷战背景下,民间科技交流成为缓和敌对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外交工具,直接服务于两国政治与外交目标;参与跨国交流的科学家等人民主体,既是人民外交中两国政府政治博弈的标的,又受到国家、政府、政党等传统政治性力量的塑造。在国际冷战的大背景下,未建交状态下中美科技交流的民间形式与两国政府掌控的政治实质之间存在着无法消除的张力与矛盾,致使民间科技交流未能促进政治关系,反而因国内政治和国家间政治的影响而陷入困局。  相似文献   

4.
<正>金正恩和特朗普在板门店会面,但是朝美能否超越河内会谈的分歧?冷战结束之后,东亚进行了新秩序的构建,但是半岛依旧未能摆脱美国主导的残存的冷战格局。朝鲜欲与美日改善关系,摆脱寡不敌众的冷战桎梏,而美国的东亚战略则需要维持半岛冷战状态,于是朝美间冲突在所难免。美国的东亚战略与朝鲜的生存战略相冲突,朝核问题于是产生,成为朝美双方为维护或打破冷战框架而  相似文献   

5.
从蒙古国与中、俄两国的特殊关系及原因 ,蒙古国在冷战中及冷战后的独特影响 ,以及蒙古国在未来东亚稳定中将起到的作用进行历史的政治战略分析。并认为 ,在今后西方“遏制”中国、继续“削弱和监视”俄罗斯的战略中 ,争夺蒙古国将是不可避免的 ,而蒙古国也将会在其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因素影响下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6.
朝鲜半岛被当地居民称为"鲸鱼群中的一只虾米",(1)虽然这种描述显得表面化,却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状况的某些特点。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地缘战略地位,近代以来,周边大国都视其为必须夺取的关键地区。而中国,作为朝鲜半岛国家长期的"宗主国"与此同时却因"闭关锁国"而走向衰退,失去中国这棵"大树"依靠的朝鲜半岛从此在大国利益的彼此冲突中风雨飘摇,而日本则通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最终确立了对半岛长达数十年的独霸地位。二战后,日本虽然被迫放弃对朝鲜半岛的占领,但很快朝鲜半岛又因东西方冷战的全面展开和美苏争霸而不由自主地坠入国家分裂的苦难之中。随着冷战结束,世界走向多极化,相关大国逐步调整了其朝鲜半岛政策,东北亚地区也逐步形成由美、日、俄、中四大国力量构筑起来的战略四边形关系。(2)  相似文献   

7.
冷战背景下的英国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问题,人们的思想再次受到战争的挑战,对世界的未来深感忧虑.但是,英国文学界并没有屈服于这一压力,一些作家通过创作来反映英国社会现实以及冷战给英国带来的影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文学批评的方法解析冷战背景下的英国文学创作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以及如何服务于冷战,可以揭示冷战时期英国文学创作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8.
过去是在两大集团的夹缝中维护独立和自己的利益;今后仍要反对发达国家的控制和干涉,搭一个政治论坛,建立互利发展的经济关系。冷战结束以后,西方舆论趾高气扬,不结盟运动也成了他们奚落的对象。《洛杉矶时报》今年2月就说,“不结盟运动失去了动力”、“失去了方向”。路透社最近还说,“许多人预言,随着冷战的结束,这一运动不会再发生作用,而且将会垮台。”乍一听,这话似乎不无道理。不结盟运动诞生于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冷战时期。它不与任何一个集团结盟,不做任何一个大国的附庸,以此不仅避免因结盟而受制于人,维护了自身独立,而且还利用处  相似文献   

9.
拉丁美洲在美国的冷战战略中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冷战初期,美国没有给拉美提供政府援助而是让垄断资本去自由开发;古巴革命的冲击和拉美人民不满情绪的高涨迫使肯尼迪政府推出了“争取进步联盟”,但效果并不理想;之后美国政府对拉美政策再无大的突破,里根政府再一次把意识形态因素提上了议事日程;冷战的结束更使得拉美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大大下降。意识形态、冷战进程、历史积淀和控制手法是冷战时期美国对拉美政策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环境保护已成为冷战后影响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各国在意识形态方面逐渐淡化,非军事形象日见突出,其中,绿色形象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进入信息时代后,各国更加重视软形象,这使得改变形象更为容易,建立绿色形象成为冷战后形象转变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有关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讨论非常激烈,各种名称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文章通过科索沃战争中美国的动机、实力地位和当今国际关系格局以及美国对自身实力地位的认识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无论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有何种表现形式,但是思维模式仍然是“冷战思维”。分析了“冷战思维”阴魂不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日本注重发展与东盟的关系,因为东盟一体化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亚太地区格局的变化;东盟利用"大国均势"外交策略在亚太地区安全体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同时也为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3.
论核威慑战略及其在俄罗斯的重新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威慑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常用的战略方法,冷战后的今天,核威慑重新在俄国得到强化.本文在探讨核威慑理论的基础上,对俄罗斯新核威慑战略的转变过程、特点以及后果进行了分析,对俄罗斯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未来外文关系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随着两个超级大国在东北亚地区争夺的消失,该地区的安全困境凸显出来,这严重阻碍了地区各方的交流和发展。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来审视该地区的安全困境,我们可以相应地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或消除它,从而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5.
战争责任问题在20世纪末已进入跨国司法程序。但由于它与战后中日关系和新中国外交的历史渊泺,作为政治遗产的战争责任问题和作为思想遗产的革命外交,在后冷战时代与亚太地区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复杂的互动、共生关系。日本学者从历史、社会学、国际政治学等视角对战争责任问题已有相当的研究积累;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在这一问题意识下对战后中日关系和中国外交的再探讨是不可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泰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传统的友好往来,泰国也一直同中国保持着长期友好的交往。文章通过对历史上中泰关系的回顾,阐述了双方之间的友好交往及其对泰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冷战时期,非洲由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重要区域。冷战结束以后,随着前苏联的解体,非洲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美国对非洲的兴趣也日益减弱。但近几年来,美国对非洲的战略开始由冷变热。文章从政治地理角度对美国近年来对非石油战略的转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泛突厥主义作为一种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明显的政治实用性和投机性。冷战后,泛突厥主义重登政治舞台并十分活跃,成为国际关系中一个令人瞩目的重要现象。简述泛突厥主义的历史起源及演变过程,着重剖析它在冷战后重现国际舞台的原因和土耳其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并详细探讨几个影响泛突厥主义发展的外部因素以及它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建了中国西汉到清代(206BC—1911AD)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战争变化序列,进而分析了民族战争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双方共发生战争832次,平均每10a发生3.9次;根据战争频次可划分为西汉低发、东汉高发期,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低发期,宋元明清高发期3个阶段;在百年尺度和30a尺度的气候变化上,气候暖期多对应战争高发,冷期多对应战争低发.2)农牧战争中,有71.3%的战争为游牧民族发动,但最终61.1%的战争为农耕民族获胜;相比于暖期,冷期农耕民族主动发动战争的比例增加,但胜利的比例降低.3)气候变化作为战争事件背景,对战争有间接影响.冷期时,农耕、游牧双方实力均有减弱,形成退让态势,战争频次相对较少;暖期游牧民族多次发动战争,可能是由人口膨胀导致的生活资料匮乏、游牧民族强盛时社会结构性需求扩大引起的,同时暖期的气候环境为游牧民族南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战争掠夺所带来的低成本高收益也诱使游牧民族引发与农耕民族的战争.  相似文献   

20.
以腾讯与360恶性竞争为例,研究了网络公关的发展问题,深入分析了事件原因、发展等,揭示了商业世界的隐秘公关战争,分析了社会网络公关的现状以及对它的反思.认为政府应加强对网络的监督与管理,以便为网络公关行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