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自然与人文多因素交织造成山区贫困差异显著,测定贫困-富裕度及驱动,可为山区脱贫致富提供决策支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从自然环境(A)、土地资源(B)、县域经济(C)、民众生活质量(D)和生计能力(E)5个维度选取33项指标建立指标体系,测度河北山区多维贫困-富裕度状况;引入贫困区位熵分析不同维度对贫困发生的影响;将二者进行空间耦合,找出贫困分布与主导维度的空间一致性与差异,并结合各维度主导因子探讨可持续生计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多维贫困发生率为89.52%,中度以上贫困发生率为62.50%,贫困程度深;空间分布上,中度和低度贫困连片多发,重度、富裕或相对富裕区分布分散;贫困驱动上,A和C维度主导的贫困发生率高于其他维度,重度贫困与A维度空间耦合度高,中度贫困与A、C维度空间一致。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生态搬迁、增加自然资源效益、土地和产业扶贫等差异化可持续生计策略。  相似文献   

2.
以河北省县域为研究对象,选取指标采用指数和法计算相对贫困度,分析研究区贫困分布特征。并基于DEM和统计数据,从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社会经济、人类发展能力等四个子系统选取选择21项因子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致贫原因。结果表明:(1)河北省相对贫困程度高和较高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坝上高原、太行山的北段、燕山山区和黑龙港部分县域,相对贫困程度较低和低的县域以山前平原为主;(2)自然因素对贫困的影响具有基础性,是致贫因素,亦是河北省坝上和山区贫困发生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社会经济、人类发展能力对贫困的影响具有直接性,为减贫因素,是脱贫后可持续发展应考虑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基于江西省罗霄山片区15个国家贫困县(市)农村地区调研数据,利用A-F多维贫困测量方法,从经济收入、教育水平、生活水平、健康水平和交通等5个维度,对江西省罗霄山片区多维贫困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江西省罗霄山片区有82.13%农村家庭至少存在3个指标的贫困,其中教育年限、交通工具、家庭健康和人均收入等4个指标对江西省罗霄山片区农村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率相对较大,而且该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多维贫困现象。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为江西省罗霄山片区今后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也为政府今后制定该地区反贫困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失业、疾病、教育等成为收入之外的城市新贫困源头,从多维视角分析城市贫困问题有利于找出致贫原因,从而科学地制定反贫困对策.论文在 Alkire-Foster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基础上进行非等权改进,设定收入、教育、健康保险等6个维度以构建城市家庭多维贫困测度模型,并对广东省中山市城市贫困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多维贫困测度模型能够定量测度某一城市的多维贫困发生规模,通过维度分解可以发现该城市主要的贫困维度,政府可据此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反贫困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扶贫理论和扶贫工作的深入,贫困的度量已由传统的经济指标向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在内的多维度扩展.依据新时期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划定的扶贫主战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宁夏西吉县为例,基于2001—2012年数据,结合信息熵分析西吉县多维贫困的时间演变趋势,并结合障碍度模型对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阐述.结果表明,2001—2012年,西吉县的贫困程度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经济因素始终是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程度不断减弱;后期,环境和社会维度对贫困的影响逐渐增强.一方面,在改变生产方式、发展经济的同时,继续推进生态移民、退耕还林(草)、植树造林工程和农户后续生计的培训,促进生态恢复.另一方面,以教育、医疗和饮水等为重点,促进基础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本上改变西吉县贫困落后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基于公路交通演化视角,对福建省贫困县经济增长影响机制进行研究,首先利用路网连通度和交通优势度来衡量福建省贫困县公路交通的演化,再构建包含交通优势度在内的生产函数模型,探讨2000—2016年交通优势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贫困县的交通优势度整体上处于劣势,大部分贫困县的交通优势度低于全省平均值,贫困县交通优...  相似文献   

7.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反贫困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与反贫困是当今世界关注焦点之一,该文分析大化瑶族自治县的自然资源特征,从自然资源条件、人文因素、社会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分析大化县的贫困成因,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反贫困措施,以促进大化的经济发展,对桂西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广大西部地区面临着严重的贫困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而其贫困也多为环境制约型贫困,贫困与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互为因果。对于环境制约型贫困的西部地区,只有打破贫困与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建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才是反贫困的根本途径。因此,我国西部地区的反贫困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新疆和墨洛地区为案例,对反贫困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不确定性多目标方法,构建了和墨洛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模型,通过交互式反馈,最终得到有效合理的规划方案。这样,通过系统分析和建立规划模型从而既定性又定量地进行西部地区反贫困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喀斯特山区的生态脆弱性,本文以遵义市为研究区,基于SRP模型,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和生态压力度三方面构建包含自然和人文因素的17个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区域整体、县域、不同坡度耕地3个维度揭示研究区的生态脆弱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脆弱性以轻度脆弱性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且空间差异显著,总体由城市核心向外逐渐减弱的趋势。(2)从县域尺度看,较发达城市腹地受工业化和城镇化影响,多以极度和重度脆弱为主,其中红花岗区、汇川区、新蒲新区、播州区和仁怀市最为严重,处于非喀斯特地区的赤水市生态脆弱程度最弱。(3)耕地的生态脆弱性受坡度影响明显,坡度<6°的耕地,重度及以上脆弱性面积比例高于中度及以下脆弱性,>6°的耕地则相反。耕地脆弱面积主要集聚于6°~25°的坡度之间,在<25°的耕地范围内,脆弱面积随坡度增加,涨落幅度递增;在>25°的耕地范围内,涨落幅度递减。研究可为遵义市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优化耕地利用方式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构建能力贫困测量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广东省北部山区农村低保家庭的能力贫困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农村低保家庭的能力贫困主要体现在非经济层面的的透明性保障、防护性保障和社会机会的缺失.为此,应当改变单一的经济救助方式,建立以多元化可行能力建设为重点的贫困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1.
采用2×2的两因素实验设计及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以性别为调节变量,研究经济贫困与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关系,并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58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经济贫困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整体水平无显著影响,且性别的调节效应也不显著;②经济贫困对大学生的客观支持水平有显著影响,且性别的调节效应显著,即男贫困大学生的客观支持水平显著高于男非贫困大学生、女贫困大学生;③经济贫困对大学生的主观支持无显著影响,且性别的调节效应也不显著;④经济贫困对大学生的支持利用度有显著影响,但性别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即女大学生的支持利用度显著高于男大学生。  相似文献   

12.
研究选取海丝核心区——福建省为案例地,从生态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3个维度构建旅游可持续发展(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SD)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权重并赋值,运用ArcGIS10.2揭示了区域内TSD韧性水平总体和分维度的时空格局差异和特征,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对研究地旅游发展竞争力水平高值与非高值的指标因子组态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疫情影响下海丝核心区TSD韧性水平总体格局较疫情发生前有所优化,主要表现为闽南地区的TSD韧性水平提升;(2)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上,高水平地区位于闽东南沿海一带,构成“C”字形连线,低水平地区则位于闽西北部山区;(3)分维度韧性水平上,生态韧性和社会韧性水平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仍有所上升,但经济韧性水平有所下降.(4)疫情前后,海丝核心区旅游发展竞争力高水平组态路径得到简化,非高水平的组态路径未发生改变;高水平和非高水平的组态路径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以7个山区聚落为案例,从经济、环境、社会发展、基础设施4个方面对聚落宜居性进行分析与评价,探讨山区聚落宜居性建设主要方向和路径.结果表明,水口村、二道村、北极村宜居性处于一般水平,烧排瑶寨、高坪村、凹子村宜居性有待建设,招素沟村宜居性亟待建设;聚落经济过分依赖传统农业,基础设施差,远离集镇、县城等经济中心,非农产业发展落后,经济落后又造成社会发展滞后,综合因素使得这些聚落成为人居环境建设的难点区.  相似文献   

14.
《河南科学》2021,39(1):105-112
2020年后,我国将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脱贫攻坚目标得以实现,但相对贫困将会依然存在.相对贫困区域识别和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可与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实现"面点结合",是对"精准扶贫"持续实施和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机补充.从区域贫困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入手,以陕西省为研究区,设定省内各县社会、经济、健康和自然等四个维度,选取相应的8个指标并进行归一化处理,测算各县的多维贫困指数(MPI,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实现对陕西省内各县相对贫困程度识别.随后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和扶贫办公布的贫困县名录等资料分别对识别结果进行验证,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区域实现全面稳定脱贫及减小相对贫困程度等方面提供学术支撑.研究表明:①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应从多维度加以认识和研究,在帮扶个体贫困和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要关注区域贫困和相对贫困问题;②基于多维贫困指数的相对贫困区域识别方法可行,结果有一定的可信度;③陕西县域相对贫困的时空变化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北盘江流域经济贫困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揭示其空间格局,基于遥感数据及统计资料,构建北盘江流域乡镇单元的经济贫困与生态脆弱性的评价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经济贫困与生态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及耦合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度贫困以上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40.54%,贫困程度较重的乡镇主要分布于东南部、中部及六盘水一带的西北部地区,有一定聚集性。2)生态脆弱性等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由东至西生态脆弱程度愈加严重。中度以上脆弱性的乡镇仅占全部乡镇的30.41%,生态脆弱程度处于偏低水平,各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集中性。3)耦合协调类型占全部乡镇的83.24%,处于优良的耦合协调状态,耦合协调差异类型分布连片且集中,失调差异类型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部。研究可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提供一定理论支持,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区域的贫困问题,运用定量的方法对喀斯特峰丛洼地的凤山县贫困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文章从生态环境、社会与经济三方面来设定贫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得出研究区域的贫困现状特征,对区域反贫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贫困问题一直是内蒙古牧区的一个历史性和社会性问题.从牧民收入、人均GDP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研究了内蒙古18个贫困牧业旗的经济现状.结果表明,贫困牧业旗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区的整体水平,牧民的贫困现象仍然很普遍.其主要原因是贫困牧业旗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牧民收入单一、家庭收入风险大、贫富差距较大、剩余劳动力多,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反贫困机制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从新的人口文化的研究角度出发,在贫困成因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针对宁夏南部山区(简称宁南山区)自然条件严酷、人口压力大、经济发展缓慢和人民生活贫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尝试性地提出了基于人口与文化视角的宁夏南部山区反贫困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9.
加强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总含量,提高农村人口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参与能力,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然而我国农村当前却普遍出现了教育贫困的现象。有鉴于此,文章从社会宏观环境、村庄中观环境、家庭微观环境三个角度对农村教育贫困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剖析,进而针对性的提出改革社会教育体制、培育农村教育环境,改善家庭学习氛围三个农村教育反贫困措施,旨在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西部地区生态脆弱与贫困问题高度相关。生态脆弱地区面积广、类型多、强度高,贫困问题积重难返,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开发式扶贫又易“返贫”,扶贫开发效果不易巩固,且夹杂着复杂的民族问题。文章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为例,深入分析舟曲县生态与贫困现状,并在研究探讨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舟曲县生态型反贫困模式,主张把生态治理与地质灾害防治相结合,推动生态移民和劳务输出,加大人力资本开发和跨区域生态补偿,实现生态与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