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以铜绿微囊藻在435nm/680nm处的荧光强度为测试指标,进行了铜绿微囊藻叶绿素荧光对Hg2+毒性的最佳响应时间,以及不同Hg2+浓度在短时间内对铜绿微囊藻叶绿素荧光强度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对HgCl2的最佳响应时间为25min。当Hg2+质量浓度为0.000 5mg/L时,铜绿微囊藻的相对荧光强度(样品荧光强度-空白荧光强度)为负值,即其叶绿素荧光强度小于对照组的叶绿素荧光强度;当Hg2+质量浓度为0.0010.500mg/L时,铜绿微囊藻的相对荧光强度为正值,并且在0.0010.500mg/L时,铜绿微囊藻的相对荧光强度为正值,并且在0.0010.400mg/L浓度范围内,相对荧光强度随汞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其呈正相关关系,r=0.983 3。  相似文献   

2.
Fe3+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在0~30000nmol/L浓度范围内,Fe3+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生化组成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Fe3+浓度小于10nmol/L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以及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合成均受到明显的限制,Fe3+浓度达到30000nmol/L时,其生长受到抑制。富铁条件下藻细胞光饱和的光合作用速率(Pm)、暗呼吸速率(Rd)和表观光合作用效率(α)显著大于缺铁条件,而补偿光强(Ic)及饱和光强(Ik)则低于缺铁条件。结果显示,Fe3+是铜绿微囊藻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3.
次氯酸钠/过氧化氢法处理含铜绿微囊藻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铜绿微囊藻实验室单培养液及其10倍稀释液为原水,pH分别为7.3、7.6,用NaOCl和H2O2作氧化剂,以663nm吸光度变化百分率为指标,分别研究了单独氧化及先应用NaOCl后续H2O2氧化处理、再对已处理过的水样分别投加PAC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水中NaOCl、H2O2浓度分别为2.0、1.5mg/L条件下,NaOCl、H2O2、联合氧化处理原水和稀释水的去除率分别为82.2%、50%,83.3%、57.1%,92.2%、78.5%;再分别投加PAC,浓度为40mg/L,混凝沉淀后,单独投加氧化剂的水样的去除率均不超过90%,联合氧化后的水样的去除率达到100%.NaOCl或H2O2刺激藻细胞分泌保护性粘性物质,这些粘性物质包裹藻细胞形成沉降性能良好的聚集体,但对PAC混凝有不利影响,联合氧化改善了这些物质的特性而促进了混凝效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O_3/NaClO协同氧化_吸附法对校园屋面雨水处理进行了试验研究。考察了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吸附时间、搅拌速度以及初始pH对COD、氨氮、TP和浊度去除率的影响;并进行了吸附等温线及动力学模型拟合。试验结果表明:粉末活性炭的最佳投加量为50 mg/L,最佳吸附时间为60 min,最佳搅拌速度为200 r/min,最佳初始pH为7时COD,氨氮,TP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8.87%,81.90%,78.79%,78.50%。COD和氨氮的吸附等温线更符合Freundilch模型,TP吸附等温线更符合Langmuir模型,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的描述粉末活性炭对雨水中COD,氨氮和TP的吸附过程,相关系数均接近于1。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高溴黄河水臭氧化过程中溴酸盐(BrO-3)生成问题,在连续实验装置中,采用H2O2/O3高级氧化技术(AOPs)技术,研究臭氧(O3)、过氧化氢(H2O2)质量浓度以及水力停留时间(HRT)对黄河水BrO3-生成控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H2O2的投加能够有效促进O3消耗;当O3质量浓度为2.9~4.3mg/L时,单独臭氧化过程中,BrO-3生成量为13~50μg/L,均超标,投加H2O2能够有效抑制BrO3-的产生,其抑制效果与H2O2/O3的摩尔比有关,当H2O2/O3摩尔比为1.5时,控制效果最佳,当O3质量浓度低于3.72mg/L时,在此比例时可将BrO-3浓度控制在10μg/L以下,达到现行的饮用水标准;BrO3-生成量与HRT成正比;当O3质量浓度较高时,可通过适当减少HRT控制出水BrO-3浓度。H2O2/O3高级氧化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具有强化作用,出水UV254去除率可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6.
针对环境水体中藻和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将粉煤灰和Fe3O4配比混合,使用盐酸进行改性处理,制备磁捕剂,研究磁捕剂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经5 mL的7%盐酸改性后的磁捕剂的除藻效果最佳,去除率最高,为99.49%; pH=4时,磁捕剂对藻的去除率最高,为99.7%; pH=6时,磁捕剂对Cr(Ⅵ)的去除率最高,为85.47%.研究结果为环境治理及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基于近地面观测的O3、气象和在线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数据,文章通过2020年9月1—9日淮南市1次O3污染天气过程,对O3生成关键前体物VOCs的污染特征和来源解析开展研究。为识别VOCs关键活性物种,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aximum incremental reactivity, MIR)法对各物种的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 OFP)进行计算分析,利用后向轨迹聚类以及潜在源区(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 PSCF)模型对淮南市大气VOCs进行大气污染输送分析,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PMF)模型与特征值法对淮南市大气VOCs物种进行排放源解析。结果表明:淮南市O3污染时段VOCs(88种)平均质量浓度为(145.7±58.1)μg/m3,烷烃、烯炔烃、芳香烃...  相似文献   

8.
丙氨酸是生物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咪唑具有大的共轭体系,与稀土配位的咪唑基团能够有效的吸收光能并将能量传给稀土离子,使配合物具有较好的发光性能,在二次水中合成PrCl3.nH2O与丙氨酸及咪唑的三元配合物;经过化学分析、元素分析确定其化学式;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摩尔电导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分析了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对配合物经过光谱分析,探讨了稀土离子与配体咪唑、氨基酸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稀土元素及其配合物在生物、生理上的作用机制以及在分子荧光方面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基于莆田市环境监测站的逐小时臭氧(O3)数据和气象常规资料、EC和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气流轨迹模型(HYSPLIT)对莆田市2020年11月8日夜间近地层O3污染过程的气象特征和潜在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11月8日,O3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ρ(O3-8h)]超过国家二级浓度限值(160μg·m-3)。夜间O3污染期间,本站气压较高(1022.5 h Pa左右),地面受冷空气影响,主导风向为偏北风,风速在4.5~5.0m/s之间。大气边界层高度从8日14时(1035m)逐渐下降,与O3的变化趋势相反,当ρ(O3-1h)于23时达到最大值,此时大气边界层高度大致稳定(800m左右),不利于O3扩散。潜在源的分析结果显示,潜在源贡献因子(WPSCF)高值区(>0.4)主要出现在浙江北部,浓度权重轨迹分析(WCWT)高值区(>100μg·m-3)主...  相似文献   

10.
采用长光程差分吸收光谱系统对合肥市高新区大气SO2,O3,NO2进行连续观测,分析气体污染特征和可能存在的污染源.日变化显示,夜间SO2质量浓度较高,日间质量浓度低.NO2呈单峰单谷型,交通晚高峰对NO2质量浓度有一定影响,全日质量浓度持续偏高(35~45μg/m3)且变化较小,存在其他重要的氮氧化物排放源.O3有明显的日变化,日间质量浓度高,在午后16:00出现最大值;夜间质量浓度低,凌晨出现最低值.冬季大气边界层低,不利于污染扩散,NO2和SO2质量浓度保持较高水平,而夏季光解反应剧烈,湿沉降明显,污染物质量浓度较低,O3质量浓度表现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污染源分析表明,SO2高值主要与观测点西北面农村居民生活燃煤及东南侧制药公司和涂料厂的无组织排放有关.低风速下NO2高质量浓度受观测点附近望江西路的机...  相似文献   

11.
以滏阳河复合人工湿地为研究主体,通过三维荧光光谱结合荧光区域积分方法、同步荧光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植物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滏阳河水体接纳城市污水后,蛋白类有机物为主要的污染物,占到了70.62%。不同植物对5个区域的有机物去除效果有所差异,6种植物中美人蕉对区域Ⅰ(酪氨酸类蛋白物质)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达到了17.84%;水葱对区域Ⅱ(色氨酸类物质)的去除最好,去除率达到了26.97%;睡莲对区域Ⅲ(紫外区类富里酸)的去除率最高,为30.61%;香蒲对区域Ⅳ(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去除率最高,为28.08%;香蒲和芦苇对区域Ⅴ(可见光区类富里酸)的去除分别达到了43.55%和42.30%。三维荧光光谱结合荧光区域积分方法,能够分析水体中有机物的相对变化情况,可以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溶解性有机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采用平行因子法对湖北省内31个湖泊沉积物间隙水DOM的三维荧光光谱进行分析,并对DOM荧光组分进行了聚类分析,以研究湖泊沉积物间隙水DOM是否有按流域聚类现象.结果表明:(1)所有样品荧光光谱形状及峰位置基本相似,主要为类腐殖质荧光峰和类蛋白荧光峰,但是荧光峰的位置存在偏移和重叠现象;(2)用平行因子法将荧光光谱分成5个独立的成分,分别为类富里酸、类胡敏酸、类色氨酸和类酪氨酸,以及受类酪氨酸和类富里酸之间相互作用影响而被分离出来的另一种类富里酸;(3)荧光成分相对含量分析中,类富里酸总含量高于类胡敏酸和类蛋白,成为所研究湖泊沉积物中较为活跃的有机酸;(4)从聚类结果看,湖北省内湖泊沉积物间隙水中的DOM荧光组分差异不明显,只存在小范围的流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交互式三维测量技术在医学图像中的应用。在平行投影透视图中,将用户指定的屏幕二维坐标点转化为需要的物体坐标系下的空间三维坐标,并用取点法实现了特征点的选取。对病人的颅面部进行实际测量,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深部调驱平面均质纵向非均质以及平面非均质纵向非均质三维物理模型。在该模型上布置了压力传感器和饱和度测量器,测量了不同模型不同井距下的注入压力、出液量、出油量和各点含油饱和度,计算了水驱采收率、注调驱剂后采收率和最终采收率,绘制了驱油效果图和含油饱和度场图,得出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井距越小、水驱效果越好、注入调驱剂后效果越好、总采收率越大的结论,从而为油田在深部调驱情况下合理井距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二维高密度电阻率勘探数据的三维反演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高密度电阻率法所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主要是把地质结构体视为二度体进行二维处理,从而二维数据资料处理结果只是一种近似解释,其计算精度与反演效果达不到精确反演的要求,设计一种典型的地质体模型,利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正演计算,对含有高斯随机误差的各测线二维正演数据分别进行高密度电阻率法二维、三维反演,对比二维和三维的反演结果.最后在广东某场地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岩层划分,利用二维勘探的数据进行二、三维反演.研究结果表明:三维反演受高斯随机误差的影响更小,反演结果与实际地质模型更接近;三维反演在岩层划分中更能凸显岩层分界面区域,岩层的空间分布及岩层、覆盖层的整体连续性能更真实地体现,与钻探结果吻合程度更好.  相似文献   

16.
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对二苯乙烯类化合物白皮杉醇(Piceatannol)、白藜芦醇(Resveratrol)和赤松素(Pinosylvin)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计算了这3种化合物与B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函数△G,△S,△H.并分析了它们对BSA的荧光淬灭过程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类型,运用了Foerster’s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测定了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距离.结果表明,白皮杉醇、白藜芦醇和赤松素3种二苯乙烯化合物对BSA的荧光淬灭属于自发的以疏水作用力为主导的非辐射能量转移的静态淬灭过程.随分子中B环上的羟基数目的逐渐增加,白皮杉醇、白藜芦醇和赤松素与BSA的结合力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新的双心投影的几何位置关系构图,并证明了其真实性.利用此构图解决了中心投影的二求三作图问题,并给出由两个中心投影恢复三维空间的计算公式,比已有的摄影测量和恢复三维空间的计算方法更为简捷.  相似文献   

18.
基于节理玄武岩几何结构特征和岩体强度REV尺度,利用三维离散元建立不同节理倾角下的数值模型试件,进行三轴压缩模拟试验分析.对柱状节理岩体在不同围压、不同节理倾角、不同参数比值下的强度变化规律性进行探讨,研究其各向异性比,获取并分析了柱状节理岩体在不同倾角下的等效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节理玄武岩强度曲线在不同节理倾角和围压下近似呈U型分布;各向异性程度随围压升高以指数函数形式降低,以坝基原位岩体水平应力15 MPa估算,坝基处玄武岩体属于中等各向异性水平;在节理倾角75°时,对应的等效摩擦角为44.4°,等效黏聚力为1.15 MPa,参数计算值在原位测试值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采用经典的三维光弹性实验技术和新兴的焦散线实验方法,分别研究了螺栓联结件的三维接触应力及其接触影响区域。所得实验结果为汽缸盖接触联结系统的设计、机械螺栓联结零件的有限元计算及其可靠性分析,提供了实验依据,并开拓了焦散线法实验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