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未来苏州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必须进一步强化功能开发,保持特色、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创新体制、提高质量;全面提升开发区的未来的综合竞争力,加快把开发区建设成为苏州实现"两个率先"的先行区,推行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试点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全面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建设国际新兴科技城市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
再造新优势再铸新辉煌——苏州开发区发展建设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是苏州创办开发区的高峰时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中,先后经国务院和江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开发区达15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开发区10个。如果从国务院正式批准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1992年算起,苏州的开发区建设至今已经整整15周年了。苏州开发区以超常的发展速度,取得了令人惊叹的业绩,今天,她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已经位于全省乃至全国开发区的前列。  相似文献   

3.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是城市开发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和土地投入产出的特点,在分析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基础上选取了21个指标,按照层次分析方法分为3个层次,分别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以江苏省18个典型城市开发区调查数据为例,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可分为五个等级:Ⅰ级区,主要包括苏州吴中经济开发区、苏州中新工业园区、无锡新区、江阴经济开发区;Ⅱ级区,主要包括苏州市相城区;Ⅲ级区,主要包括太仓市经济开发区、太仓市港口开发区、无锡市宜兴县诸桥工业区、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扬州宝应县安宜民营工业园;Ⅳ级区,主要包括苏州市高新区、昆山经济开发区、无锡市宜兴县环保科技工业园、如东经济开发区、赣榆经济开发区、宿迁经济开发区;Ⅴ级区,主要包括新沂经济开发区、东台城北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区域上,苏南地区水平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而苏中地区高于苏北地区.在上述的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改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及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江苏省开展了创新型县(市、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把科技创新工作向基层推进。苏州各创新型县(市、区)的建设,对提高苏州经济实力,促进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分析了苏州创新型县(市、区)建设现状、取得的成效,深入剖析了苏州创新型县(市、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苏州创新型县(市、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处置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近些年来,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自身实际出发,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科技兴区和生态立区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积极引导区域内企业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向高效益、低污染、生态化方向发展,实现了科技与生态并进,经济与环境双赢。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20周年经验交流大会6月9日在苏州举行,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珉出席会议并讲话自1984年根据邓小平倡导建立首批14个沿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中国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发展到54个,并从沿海延伸到内地、这些开发区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在经济发展、产业培育、科技进步、土地开发、城市建设、增加出口、容纳就业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本次会议上,来自北京、上海、大连、青岛、天津、昆山等50多个开发区的代表汇聚一堂,交流经验,共同研究、筹划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下一步发展。本期“专题报道”栏目继续刊登此次大会的部分会议交流稿,以及苏南地区部分开发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7.
园区建设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常熟市从“两个率先”的战略高度,把园区载体建设作为“工业强市”的战略举措,加大投入,整体推进,一个以沿江开发区为龙头、东南开发区为配套、10个乡镇重点工业园区为联动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框架全面拉开,突出体现在:一是园区载体建设全面推开。沿江开发区、东南  相似文献   

8.
苏州市的各级政府都重视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的建设,这使得苏州的对外开放使用了最新的科技手段。作为苏州城市在互联网上的对外名片,“中国苏州”网建立于1999年。截至去年底,苏州所辖的12个区(市)已经全部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苏州市区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平台已实现了130多家相关单位与政务网的连通;中国苏州政府门户网站与各级、各部门的门户网站构成了门户网站群,以崭新的形象为企业、市民提供丰富、即时的网上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9.
《杭州科技》2003,(1):17-18
2000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关于实施以“两港三区”为重点的“一号工程”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技术创新,建设以“信息港、新药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教园区”为重点的“天堂硅谷”。经过2年的实施,“一号工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教园区三区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现状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2002年底,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亿元,比上年增长24.2%;技工贸总收入380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出口总额7.31亿美元,比上年…  相似文献   

10.
1992年12月19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国家科委宣布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这一天起,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面启动,渐入佳境。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蓬勃发展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高科技工业园、黄岛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市北科技街三部分组成。政策区面积9.8平方公里,重点落在高科技工业园。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主要有3个突出的特  相似文献   

11.
苏州创业园成立于1998年,由苏州新区管委会、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科技部火炬中心、江苏省科委等联合组建,重点支持国学人员(也包括其他高科技人才)。到2000年,已引进留学人员企业70多家,涉及注册资金2.5亿元人民币。据1998年国家科技部统计,作为国家级高新枝术产业开发区,苏州创业园的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53家开发区中吸引外资总额名列第一,年出口额名列第二,利税总额名列第三。苏州创业园已有一批信息通讯、软件开发等高新产业的企业进入良性运行阶段,并出现了一些具有自己特色、发展态势优良、管理先进的成…  相似文献   

12.
苏州吴中经济开发区位于“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园林之城”、“文萃之都”的苏州古城南部、吴中区中心,东邻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西连太湖风景区和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依古城,南望杭州,是苏杭天堂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前身为江苏省吴县经济开发区,1993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首批省级经济开发区。2002年8月,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2003年6月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  相似文献   

13.
苏州地处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龙颈位置,经济比较发达。中新工业园、苏州新区及分布全市的国家、省级开发区形成苏州对外开放的经济格局,成为对外开放度较高的地区。苏州经济发展起源于有较好的农业基础,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农、工、贸的协调发展。然而,在这世纪之交如何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产业,建设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一、建设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20周年经验交流大会6月9日在江苏苏州举行,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珉出席会议并讲话。自1984年根据邓小平倡导建立首批14个沿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中国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发展到54个,并从沿海延伸到内地。这些开发区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在经济发展、产业  相似文献   

15.
郑纪华 《甘肃科技》1999,15(6):61-61,64
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兰州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是科教兴市的战略重点区域和深化改革的试验区,在开发区创建软件园,标志着甘肃省软件产业的启动,也为开发区的开发和建设翻开新一页。1实施方案根据《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认定条件和办法》和《甘肃省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兰州市内大学、科研院所的教育、科研优势,以及区内企业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的业务情况、市场占有率、发展方向等,参照国内成功软件园的经验,由开发区管委会组织区…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电信公司与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日前达成合作协议,将在北京市经济开发区内启动数字化工程建设,以期在5年时间内建成京城的第一个智能化开发区,为入区企业、居民提供一流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境。随着区骨干网工程的建设,“智能小区”的概念也将随之形成。居民可以方便上网,查阅信息、实现网上采购等,  相似文献   

17.
四年的励精图治,原来苏州城北的一片水泽农田现在已经嬗变成为苏州靓现的北大门,这就是相城经济开发区。起步晚,起点高是它发展的一个牲。成立四年以来,相城开发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发展工业与发展服务业与推进城市化,相互促进,做到了经济与环境和谐共赢,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深刻把握苏州城市精神的丰富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支柱,是城市的灵魂和名片,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充分反映时代特征,整合古今中外优秀精神文化,体现苏州人民的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城市精神,是苏州的无形资产和无价之宝,是最值钱和最值得珍视的法宝。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从一个消费型的小城市迅速崛起,成为长江三角洲综合实力仅次于上海的特大型城市,并在2004年获评“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同时摘取含金量最高的“年度城市”大奖,按照《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测算,2005年,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和江阴成为江苏省首批全面小康达标的县级市。这6个县市中,苏州占了5个。苏州已成为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的先行军。推动苏州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就是苏州的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19.
作为城市的特殊区域,开发区通常具有社会经济发达、管理职能集中、效率和服务质量要求高等特点,而这一系列特征的实现,均有赖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管理。金桥开发区根据现有体系结构,结合数字城市应用服务领域的特点规范,完成了图文一体化土地管理系统和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从而实现了开发区内部资源优化。其对于全面开展城市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14年的开发建设,14年的拼搏奋斗,14年的不懈耕耘,在苏州古城西侧,一座集现代化园林化新城区、开放型经济聚集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大功能为一体的锦绣新城巍然屹立起来。这就是著名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高新区。1990年底,苏州高新区正式启动建设,如一个初生婴儿呱呱坠地,向世界发出它洪亮的第一声。成立伊始,高新区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基础都比较薄弱,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仅026亿元,工业销售收入05亿元,财政收入750万元。然而十余载春秋冬夏之后,小婴孩已经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