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中国每年因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惊人,洪涝灾害风险越来越被政府和保险公司所关注.本文基于湖南省1978—2007年的历史灾害事件记录,对暴雨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概率风险评估.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生成事件损失表,在此基础上模拟直接经济损失超越概率曲线,包括最大损失超越概率曲线(OEP曲线)和累积损失超越概率曲线(AEP曲线),最后应用OEP和AEP曲线计算不同超越概率下每年的最大可能损失与累积损失,以及年损失期望值.研究表明灾害造成的损失并不一定与致灾强度成正比,对于灾害频发的地区,AEP曲线能提供决策者更正确的信息.研究同时发现对于不同重现期,洪涝灾害造成损失风险的空间分布有差异.重现期为千年一遇时,益阳市的损失风险级别最高;重现期为百年一遇时,怀化市和郴州市的损失风险最大,总损失将超过60亿元;重现期为五十年一遇和十年一遇时,损失风险最大的也是怀化市.张家界市在各种重现期下的损失最轻.文中所得评估结果可作为风险图绘制的基础,政府和保险公司等决策者可据此获知面临暴雨洪涝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风险,从而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和保险业务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花果期霜冻是天水蜜桃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关山温凉-高寒山区霜冻发生频率高达60%以上,灾害年份果树平均减产率35%以上,产量及经济损失极大.用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原理,以县(区)为单元,对天水各县(区)蜜桃花果期不同等级霜冻发生频率及由此造成的损失进行统计分析,利用风险度评估模型计算了各县(区)蜜桃花果期霜冻灾害风险度,并以风险度和灾害年份的平均减产率为主要区划指标,花果期最低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为辅助指标,进行天水蜜桃花果期霜冻灾害风险区划,这对当地蜜桃产业布局发展和气象灾害防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矿井地质灾害及其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矿开采所触发的地质灾害,不仅会使企业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且往往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只有科学地分析其表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才能控制或减少矿井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地质灾害风险可接受程度的确定,是进行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的前提.目前,中国对地质灾害风险可接受程度的研究不多,区域地质灾害风险可接受程度的研究更少.在对中外地质灾害风险可接受程度研究进展、丽水市2008-2016年经济发展情况、地质灾害致死情况、经济损失情况等系统总结和综合分析基础上,针对生命死亡、经济损失等进行地质灾害风...  相似文献   

5.
基于公共突发事件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利用单向S-粗集,定义了承灾类与承灾元的概念,讨论了承灾类F-风险入侵生成、F-风险入侵损失和F-入侵风险度。提出了F-风险入侵损失与入侵风险度关系定理、F-风险入侵损失规律与入侵风险度规律关系定理,以及F-风险入侵分辨定理和入侵风险度分辨定理。给出了一个研究F-入侵风险度规律识别准则及其应用的简单案例。  相似文献   

6.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洪涝灾害间接经济损失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8年洪涝灾害给湖南省农业部门造成的经济损失为例,应用投入产出法定量分析了洪涝灾害对部门经济冲击下的产业关联损失.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对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进行评估,并构建供给需求影响矩阵,完善了产业关联损失仅考虑需求单方面的不足.通过计算得到湖南省农业因洪涝灾害的总损失达到503.15亿元,超过同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3倍.农业部门的供给端和需求端的间接损失分别超过直接经济损失的34.5%和47.3%.随着社会经济的融合度增加,灾害导致的产业关联的经济损失逐步增大,研究灾害对经济系统结构的破坏将对行业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双重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日益恶化、地质灾害频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而汶川大地震直接促成中国"防灾减灾日"的设立。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迫切需要改变地质灾害防治"重灾后整治、轻灾前预防"的传统安全性思维。本文分析了地质灾害防治从传统安全性思维到风险思维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议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的相关研究,注重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质灾害风险思维的培育,特别强调以"防灾减灾日"为契机,不断提高公众的风险思维和防灾减灾意识,构建地质灾害风险文化,最终促成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灾情往往比较严重,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巨大。以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的最高震级7.1级地震为例,通过地震后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资料整理,归纳总结出玉树县各类地质灾害(滑坡、崩塌以及不稳定斜坡)的分布特征,分析并阐述了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形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施工突水是海底隧道建设过程中最大的安全风险,而对其后果严重性分析是风险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底隧道的突水后果严重性很难用定量的方式加以描述,无法采用经典的直接测算法和社会经济测算法,实现对海底隧道突水事故发生后灾难程度的定量评价.基于可拓工程法,依托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将海底隧道突水风险后果分为生命损失、社会损失、环境影响损失和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对海底隧道穿越海域风化深槽施工突水后果严重性进行半定量化的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10.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抚州市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比较频繁,各县不同程度受到灾害威胁,灾情较为严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本文分析了抚州市地质灾害现状,并对本市常见的几种地质灾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陕西省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其中最为发育的是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通过对陕西省环境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点及危害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以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选用Morlet连续复小波变换(cmor)分析1959—2012年云南全省125个气象站的逐年站平均降水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周期分布特征,解析云南2009年以来降水异常特少导致连续特大干旱的成因,用各主周期的小波系数实部数据建立虚拟变量回归模型,模拟年降水距平的时间演变,预估未来5 a逐年降水趋势.结果表明:云南年降水存在明显的26、16~17、9~10、4 a 4个时间尺度不同的振荡主周期; 其中26 a周期最为明显,且最持续稳定,次明显的是9~10 a周期,也有持续稳定的特点;1992年前、后的振荡主周期差异明显;自2009年以来,4个不同时间尺度的主周期均进入或处于谷期,4个主周期谷底效应的叠加,是云南降水连续4 a异常偏少导致连续特大干旱的重要成因之一;云南的降水偏少时段可能在2014—2015年结束,以持续年降水异常偏少为特征的云南连续特大气象干旱也将可能随之结束.  相似文献   

13.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研究表明此次地震“小震大灾”的原因是前期干旱导致土体强度降低,在暴雨作用下引发大量次生灾害。在小震大灾的岩土性质基础上,通过分析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地震活动和极端干湿气候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建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利用 GIS 空间分析技术对震后灾区泥石流易发性进行了快速定量评价。结果显示,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高、中、低易发区面积分别为6865.87 km2、15102.72 km2、9869.06 km2。其中高易发区主要集中于金沙江与牛栏江沿线,呈带状分布,以及受地层岩性的影响呈岛状等不均匀分布,今后在进一步的极端气候影响下,区域泥石流灾害有可能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大连开发区石棉矿为例,通过对比塌陷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与治理的工程造价,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治理塌陷地质灾害的必要性。同时结合大连开发区的实际地质情况,提出了大连开发区石棉矿区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法,对指导石棉矿采空区塌陷和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云南124个气象站逐月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全球海表面温度(SST)资料以及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分析了云南2009—2012年连续4年干旱的气候特征,并从异常大气环流、海温、局地对流等方面分析了4年连续夏季干旱发生的成因.结果表明:①云南2009—2012年干旱是一次持续时间长,跨越春、夏、秋、冬四季、影响范围广的全省性严重干旱,最严重的区域主要是滇中及滇东南.并且是发生在云南降水减少的气候背景下.②2009—2012年夏季500 hPa欧亚地区高、中、低纬度的高度场分布不是很相似,但4年的环流配置形势表明东亚冷空气路径偏东,影响中国西南地区的冷空气偏弱,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影响云南.另外2009年和2010年副高位置偏西偏强,云南在其控制之下,不利于降水;而2011年和2012年副高位置偏北偏东,其外围的水汽不易输送到云南.③2009—2012年云南大部地区及其南侧的孟加拉湾地区高度场持续偏高,孟加拉湾附近的印缅槽不活跃或偏弱,也不利于南方水汽向云南界内输送.④El Nino事件发展期、La Nina事件衰弱期以及印度洋海温偏暖时都有利于云南干旱的发生和发展.⑤2009—2012年夏季云南局地及其以南大部地区基本维持低层辐散、高层辐合的垂直散度场配置,不利于上升运动的生成和发展.孟加拉湾及南海一带基本为西北或偏东气流控制,向北输送的水汽较常年偏弱,是造成云南连续4年夏季干旱少雨异常气候的直接原因之一.⑥2009—2012年连续4年夏季云南局地对流相对常年偏弱,这也是云南降水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了深入了解滑坡的成灾背景,减少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以云南省维西县为研究区,选取了高程、坡度、坡向、降水量、距河流距离、工程地质岩组、距断层距离、植被归一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道路密度9项致灾因子,利用确定性系数(Certainty Factor,CF)-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PCCs)模型对致灾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并对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因子敏感性由高到低分别为坡向、河流、高程、降水量、断层、道路、坡度、工程地质岩组和NDVI;(2)敏感性最大的因子类别包括:高程为1 486~2 600 m,坡度为0°~20°,坡向为半阳坡,降水量为782~1 178 mm,距河流距离为0~300 m,工程地质岩组为极软岩,距断层距离为2 400~3 200 m,NDVI为-0.169~0.039,道路密度为80~117 km/km2;(3)CF-PCCs模型精度高,数据分析结果可靠,该方法可为滑坡敏感性分...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近44年日照时数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云南省28个气象站1969—2012年逐月日照时数、风速、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线法和Kriging空间插值法,分析了该省日照时数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近44年,云南年日照时数整体呈波动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14.95 h/10a;②年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大体表现为一高两低:以华坪为单峰中心的西南高值区,以屏边为中心的东部边缘低值区,和以贡山为中心的西北低值区,即自南向北呈纬向增大型分布;③年日照时数空间变化差异明显,以大理—景东—元江—江城为界,以西呈明显增加趋势,以东的滇西北—滇中—滇东南地区呈减少趋势,即自西向东呈经向减少型分布;④四季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与年日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减少),但秋季较为特殊,呈上升趋势(4.15 h/10a);⑤四季日照时数空间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滇西南和滇东北南部地区增多,其他各地减少;⑥云南省年日照时数与平均风速、气温和降水量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降水量对年日照时数的影响最为密切,风速与日照时数变化的相关性最弱.  相似文献   

18.
陈利琼  曾志强  张开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35):15528-15535
山区管道所处地理环境复杂,受滑坡、水毁等地质灾害影响较大,给山区管道的风险管控带来了极大挑战,而风险评价是管控的前提,故山区管道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尤为重要。为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本文以西南地区某中贵天然气管段为例,选取地质灾害中岩土类因素、水文水流因素、地质诱发因素、沿管道因素和防护措施等17项因素作为风险评价指标,应用未确知测度理论确定未知信息,构造山区管道风险指标因素评价标准;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建立了符合三级指标因素的五级风险等级判定准则,评价结果与专项排查情况进行对比,其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说明该方法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为山区管道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沧源县地处云南高原,该区域由于地质环境复杂多变,构造活动频繁,加之降雨等诱发因素的影响,成为了地质灾害多发区域,严重威胁人员生命与财产安全。为了综合评价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危险程度,选取高程、坡度、坡向、降雨量、断层距离、水系距离、道路距离、工程岩组8类评价因子,以研究区内192处地质灾害点作为样本,构建超效率DEA-信息量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划分低、中、高、极高四个危险性分区,引入ROC曲线验证评价精度。评价结果显示,沧源县高、极高危险性分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4.2%,区内共分布有地质灾害点166处,占灾害点总数的86.5%,灾害点比与面积比的比值随着危险性的提高逐级递增,通过ROC曲线计算得到的AUC值为0.755。上述数据表明,基于超效率DEA-信息量模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比较符合实际,评价精度较高,能够满足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昭通—鲁甸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大凉山次级活动块体南部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滇东北地区重要的地震构造.为进一步了解断裂活动程度和晚第四纪活动性,开展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工程及样品采集与年代学测试等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果,昭通—鲁甸断裂带北东向3支次级断裂在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强烈,运动性质以逆冲兼具右旋走滑为主.(2)昭通—鲁甸断裂上,新棚子村开挖的探槽揭示出断层错断了晚更新世地层[(32 510±30)a BP];根据黏土层明显的砾石定向排列及砂石层扰动现象,推测断层可能错断全新世地层[(10 880±30)a BP].研究成果对滇东北及川滇交界地区地震趋势及地震危险性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