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儒家经典成为当时和此后的稀缺文化资源。魏晋时期,王肃为了推翻郑学,开始制造伪经。《孔子家语》及《孔丛子》就是他的伪作,并且在学术界流行很长时间;两宋之际,吴棫首先对《古文尚书》辨疑,到清初,阎若璩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撰成《尚书古文疏证》,系统地考辨了《古文尚书》之伪。  相似文献   

2.
朱熹于苏轼词学的接受,已超越词体的学习模仿,攀升至人生态度的欣赏接受,从而在《晦庵词》中体现出“浩然自得”的清旷词风,形成与南宋理学词家迥异的风格,既是对当时南宋词风的接受与反映,也是对理学与词学之间关系的开拓。  相似文献   

3.
苏轼正面接受《文选》现象浅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轼对《文选》恶评颇多,影响了《文选》的流布。人们大多放大了其批评《文选》的一面,而忽略了他在创作中存在着的大量正面接受《文选》的现象。苏轼对《文选》既批评又借鉴,说明他对《文选》是相当重视的。这既是《文选》自身价值使然,同时也是《文选》在宋代教育与科举中的应用实际所致。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诗歌在宋代的接受从整体上来说可以概括出三个层面:一、陶、柳诗风异同论:即苏轼对柳宗元诗风的发明之功,以及陶、柳诗风对宋代诗学精神演进历程的影响;二、韩、柳诗风不同论:韩、柳诗风在宋代接受过程中的差异性以及背后所反映的宋代诗学精神的演变;三、柳诗深得骚学论:柳宗元诗歌的内在气质以及宋人对柳宗元诗歌气质的扬弃。  相似文献   

5.
佛教经典经常成为钱谦益作品的题材来源,"雹论"即为其中之一。钱谦益的"雹论"明显受到《央掘魔罗经》中佛偈的影响,此偈后被永明延寿之《宗镜录》所转引。钱谦益若非直接受《央掘魔罗经》的影响,以其对《宗镜录》的熟悉程度,必受到《宗镜录》的影响无疑。  相似文献   

6.
凡文忌直而贵曲,散文尤甚,“曲”,即委婉曲折,起伏跌宕,与平垣直率,一览无余相对。“曲”,主要是对散文的语言和结构而言,其次也包括文气和风格。 怎样做到“曲”呢?我国古代许多文章理论家认为“转折”就是主要方法之一。因此,他们在评论前人或同辈的散文时,十分注重文章中的转折手法。谢叠山赞美韩愈《送董邵南序》说:“文章短而转折多气长者,此序是也。”张廉卿称赞韩愈《与孟尚书书》“转折有拨山之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二》)桐城派古文家高步瀛更是称道欧阳修的文章“一字百转,淋漓感慨,悲凉呜咽。”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六》)吴楚材、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变法运动的序幕刚刚揭开,苏轼就上书神宗皇帝,极论新法之不便,因而受到排挤,贬补外任。他在各地从政的过程中,“见事有不便于民者”,抱着“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的动机,从现实生活出发,写下了一些反映新法流弊的政治讽刺诗。关于苏轼反青苗法诗,在“乌台诗案”审讯中被指控的有五首,但其中纯系捕风捉影,不足深论。本文仅就《山村五绝》之四及《吴中田妇叹》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散文《前赤壁赋》流传人口将近千年,它象一幅气韵生动的图画,又象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和哲理诗,被一些评论家惊叹为“文境邈不可攀“(方苞语)的杰作,可是要具体说出它的妙处却又不容易.最近偶然读到闻一多先生的《古文新义》一书,觉得闻一多先生对《庄子》的评论十分精当,而其中有不少论述可以用来评论苏轼的《前赤壁赋》. 闻先生认为《庄子》的妙处就在思想与文字高度的和谐的统一,就在于“文辞与意义兼  相似文献   

9.
竹枝词本为流行于西南民间的祭祀歌曲,总体风格哀怨凄苦。经中唐诗人刘禹锡的创造性“改写”,原本粗糙哀怨的民间竹枝词逐渐发展为文辞高妙、活泼流畅的文人诗词。宋元、明清诗家对刘禹锡《竹枝词》均作出了高度评价,对《竹枝词》也多有拟作,并使其从巴渝地区逐渐流传至全国各地,文人竹枝词的经典地位也在这一接受历程中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0.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无论是论鉴赏还是论批评,他都十分关注接受主体,并非常重视接受主体──读者的关键作用。为了纠正不良的心理偏向,刘勰提出了接受主体必备的条件──“博观”,即“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  相似文献   

11.
论北宋文人对《文选》的评价与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文人对《文选》的态度总体上是友善的。《文选》在北宋的流布态势,经历了由初期的繁盛到中后期的平稳变迁。北宋初期文人重《文选》,作诗为文常宗法《文选》,中后期文人仍然熟悉《文选》,苏轼对其态度是个特例,是重视下的“求全之毁”。当然,北宋也有小部分文人对《文选》态度冷淡。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文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我国古代杰出的文章家。他的文运比韩柳要好,当时就被公认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一代文章宗师。时至今日,此论仍很公允。他一生文章著述数百万言,文备众体。1986年中国书店出版的《欧阳修全集》(以下所引欧文出自此集)载他的文章2651篇(则),占全集的72.3%。另外,还撰有《新五代史》74卷,《新唐书》75卷,《诗本义》14卷。他的文章卓然自成一  相似文献   

13.
关于传统文化与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几点思考*陈立立三、中国的重民思想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为民思想准备了一定的条件(一)中国传统的重民思想重民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这种思想可溯源于殷商时期,儒家经典《尚书·盘庚上》记载:“重我民”。儒家另一经典《...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中国学术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变时期,宋学吸收庄子等道家学者的哲学思想,建立起自己的心性论思想,形成了一种成熟的思想形态,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导思想,宋代庄子的阐释与接受的多元化倾向更明显。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大力倡导道教,建立道官、道职,《庄子》一书受到重视,被列入道家科目,设有博士。  相似文献   

15.
出自古文家薛福成之手的《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以欧洲社会为叙述对象,据事发论,称赞君主立宪制,提出挽救时弊、强盛中华的方略,以中华传统思想文化阐述西方政治、经济、科学观念,具有浓厚的改良主义色彩.取材、布局随意,在浅近文言中夹杂使用双音词、外来词,不自觉地离开了桐城"义法",成为古文蜕化、新文体孕育的开始.  相似文献   

16.
吴闿生《左传微》继承桐城文法,创新地将文章学上的“义法”论转化为以“文法解义理”的阐释学方法,不仅夯实了义法理论的经学基础,亦开辟了《左传》阐释的新方法。韩席筹作《左传分国集注》,采略诸家,尤取《左传微》为多,对于吴闿生所创之新方法,多取而用之、化而施之,并依托集注之体,构建了以文法、尾评及考据等方式进行义理解说的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17.
梁伟焱 《科技信息》2007,(20):54-55
本文以《艺术概论-艺术接受论》网络课程实际设计开发为例,阐述了《艺术概论-艺术接受论》网络课程的开发设计的原则、开发的设计和制作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果园城记》的接受从最初的一篇文章定基调(唐迪文的一篇《果园城记》的评论文章对其进行了感悟式的阐释),完成了《果园城记》最初的定位工作。但接下来三十多年的沉寂却使得原本可以拓展的期待视野一度被终止,呈现出接受视域真空化的局面,中断了进一步交流和延伸的可能。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和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评介,文本的重新阐释成为可能,《果园城记》的多元化接受格局迅速打开,许多尚未阐释的空间很快得到填补。但是,新时期《果园城记》的接受并没有充分展示《果园城记》的多向视野,较多受到时代风向标的影响,一些富有启迪意义的创见仅被感悟式的提及缺乏深入交流的可能,致使一些尚待展示的问题自然被搁置。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为读者上帝而创作,接受美学弥补了传统文艺批评理论的不足。从读者接受角度研究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家萨特的《禁闭》已被列为大学外国文学课的必读作品,从接受角度分析《禁闭》的外、内形式结构因素,结合对读者接受信息反馈和作者创作指导思想的研究,可以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20.
林纾是末代古文家的代表,他一方面顽强地守护着传统的文道观念,另一方面又将本来是本体论的文道论悄然改变为工具论,在此同时将性情作为文章的本体,并特别强调散文的无用性和审美性,这无疑是中国散文学文道范式的一次重要转变。遗憾的是,由于他坚定的古文立场,在新文化运动对古文及孔孟之道的双重冲击下,他不能不在维护古文的同时对其中的道理也一并守护,这使得他的性情说并没有悖离道理。林纾在散文学这个根本问题上的转变及其困境体现了鲜明的近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