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移动通信技术在当今信息时代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移动通信已成为当代通信领域内发展潜力最大、市场前景最广的热点技术。目前全球已有的相当规模的移动通信标准有GSM、CDMA和TD MA三大分支 ,每个分支都在抢占市场 ,全球无线技术各自为营 ,各厂商都在不断推出新技术 ,以迅速抢占行业标准的主导地位。尽管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标准比现有无线技术更强大 ,但也将面临竞争和标准不兼容等问题 ,人们开始呼吁移动通信标准的统一 ,以期通过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制定来解决兼容问题。国际电信联盟(ITU)目前已经开始研究制订第…  相似文献   

2.
3G的发展中,标准的作用极其重要,早先国际电信联盟(ITU)在制订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标准之初,就是期望能够在3G时代,将全球的移动通信标准统一制订,统一规范,实现真正的全球通。国际电信联盟早在1985年就提出工作在2000MHz频段的移动商用系统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国际上统称为IMT-2000系统。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回顾了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和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预测今后10年是移动通信大发展时期,它的用户将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移动通信业务将从话音扩展到数据,移动通信技术也将从电路模式发展到分组模式。文章在简介即将投入应用的第二代半移动通信技术之后,引出面向宽带多媒体应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M),重点介绍了被选作3GM国际无线传输技术标准的几种主流方案及其关键技术,特别对其中由我国提交的TD-SCDMA方案的技术特点作了说明,最后展望了网络如何从第二代移动通信过渡到第三代移动通信及3GM核心网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王青霞  程艳 《中国西部科技》2009,8(36):37-37,54
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之一,TD-SCDMA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这些技术也奠定了TD-SCDMA拥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作为中国的一项被国际电信联盟认可的、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的无线通信国际标准,在政府的支持下,将会迅速占领市场,并在市场竞争中凸显出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5.
从当今移动通信的技术热点和国外移动通信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出发,分析了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网络规模、用户规模、业务种类、市场竞争格局和手机市场现状。进一步对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阐明了移动通信与因特网融合的趋势和网络从2G(第2代移动通信)到3G(第3代移动通信)的演变进程,对移动通信终端的发展趋势与需求进行了预测。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移动终端将从单模、单频,向双模、双频演变;数字化、宽带化、小型化、个性化成为发展趋势;移动用户超过固定用户。在此基础上,最后提出了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3点策略,其中包括:从企业管理方面、政府管制方面、市场竞争方面和资本运营能力方面出发建议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面对加入WTO(World Trade Orgerantion)就采取的策略;针对我国TD-SDMA(TD-Spac Division Multiple-Access)加强型标准和GSM网过滤的3G发展的策略建议;发展未来更新一代(第4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依据2001年3月ITU发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最新版本Release4,首先概述了第三代移动通信(the third generation,3G)发展的背景和几个最终被确定的国际标准及各自特点,然后综述了目前在该领域内全球最新的研究发展动态和成果。文中重点论述了由我国提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标准之一的TD-SCMDA的体系结构,系统优势、技术特点和发展前景等,最后,对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提出了作者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本特点、主流标准、核心技术和业务模式的综合概述,勾画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整体概貌,集中体现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优越性、先进性以及潜在的巨大市场竞争力,并指出创新是其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8.
<正>自国际电信联盟(ITU)于2015年6月19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提出"国际移动通信2020标准"(IMT-2020)以来,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作为移动通信领域的新标准日益受到国际社会超乎寻常的广泛关注,而这种关注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时代从未出现过的。本文旨  相似文献   

9.
现代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被称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发展极其迅速,并且向多方面拓展,本文探讨了CDMA的技术理论,现状及特点,并对其在扩频方法,容量的计算等方面的机理作了研究,对应用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标准建模语方UML是一种新兴的面向对象的建模语言。介绍了它的发展状况,主要特点以及前景。卫星移动通信是未来移动通信的重要发展方向,但设计一个完善且实用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并不容易,探索用UML对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设计软件进行建模,并以此为例,详细地阐述了UML的形式、内容和使用方法,由此对UML形成初步的较完整的认识,并完成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设计软件的建模过程。  相似文献   

11.
虽然拥有世界第一大移动通信市场,中国移动通信业却一直处于欧美的技术垄断之中.中国通信厂商正在展开一场技术大比拼,力争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上以"中国标准"赢得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2.
从2代过渡到3代——TSM移动通信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一种运行于GSM核心网络而以TD-SCDMA物理层为基础的系统:TSM系统。TSM系统提出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解决以GSM作为第二代移动通信主要技术的运营商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TD-SCDMA系统的现状试验提供一个规范。TSM系统提出在GSM网络中,用TD-SCDMA技术提供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的概念和实现方法,此技术在GSM系统向第三代移动通信过渡的时期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婕妤 《创新科技》2012,(2):50-51
<正>2012年1月18日,瑞士日内瓦,2012年无线电通信全会审议通过",中国创造"的TDD-LTE-Advanced正式被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为第四代移动通信(4G)三大国际标准之一。在通信领域,核心技术、协议,过去一直掌握在西方国家手里。从3G到4G,从追随者变为游戏规则制定者,  相似文献   

14.
标准建模语言UML是一种新兴的面向对象的建模语言.介绍了它的发展状况,主要特点以及前 景.卫星移动通信是未来移动通信的重要发展方向,但设计一个完善且实用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并不容 易,探索用UML对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设计软件进行建模,并以此为例.详细地阐述了UML的形式,内容 和使用方法%由此对UML形成初步的较完整的认识,并完成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设计软件的建模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2012年2月27日召开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开幕日,由中国移动发起成立的TD-LTE(4G标准)全球发展倡议(GTI)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成功举办第六届LTETDD/FDD国际峰会。包括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图艾、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印度Bharti公司CEO Sanjay Kapoor、美国Clearwire公司CEO Erik Prusch、中兴公司董事长侯为贵、高通公司董事长  相似文献   

16.
弓丞 《科技资讯》2007,(26):94-95
本文回顾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3个主流标准WCDMA、CDMA2000和TD-SCDMA;探讨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优势;并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从2代过渡到3代——TSM移动通信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一种运行于GSM核心网络而以TD-SCDMA物理层为基础的系统TSM系统.TSM 系统提 出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解决以GSM 作为第二代移动通信主要技术的运营商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 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TD-SCDMA统的现场试验提供一个规范.SM 系统提出在GSM 网络中,用 TD-SCDMA技术提供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的概念和实现方法,此技术在GSM 系统向第三代移动通信 过渡的时期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移动通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提供可全球无缝漫游、带宽更宽、业务更灵活多样化的移动通信系统,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了FPLMTS(未来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系统)概念,后来被正式命名为IMT-2000,即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主要由三个功能子系统构成,即核心网(CN)、无线接入网(RAN)、用户设备(UE)。RAN的功能包括有:系统接入控制、无线资源的管理与控制、无线信道的加密与解密、移动性管理以及与广播和多点传送业务有关(包括系统信息广播)的功能等。其中系统信息广播过程用于R…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TD—SCDMA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指出TD—SCDMA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国际标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实时联机计费系统的实施已成为当务之急。介绍了TMN(电信管理网)的管理技术和标准建议,探讨了基于TMN信息结构的移动通信计费管理的实现方法,并在甘肃省移动通信计费管理系统中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