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从一九七三年起陆续进行了早稻行间套播晚稻秧苗的试验。三年来的部分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法育秧对早稻产量有些影响,但种一亩这种宽窄行的早稻,其行间可利用作为晚稻秧田的面积约0.4~0.5亩,所育出的秧苗(大秧)可供4~5亩晚稻用秧。这样,与留晚稻专用秧田相比较还是很合算的,而且播种不受早稻生育期迟早所限制。现就有关秧苗等的植株性状再报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许多地方反映,早稻燥田割稻对晚稻生长的不良影响,主要是由于土块粗大僵实以及晚稻施肥水平低这两个因素引起的。关于土块大小问题的影响已进行了初步研究。但在晚稻高肥条件下,早稻燥田割稻对晚稻生长的影响如何,缺乏试验。为此,我们于去年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试验是在本所试验场进行,试验田的土壤肥力和晚稻施肥水平都比较高。试验处理分为早稻燥田割稻和烂田割稻(对照)两种。方法:燥田割稻的从早稻分蘖后期搁田到收割为止,  相似文献   

3.
丽水地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推广双季杂交稻,1988~1988年全区种植双季杂交稻23.96万亩,平均亩产794.39公斤,比常规早稻——杂交晚稻每亩增产83.56公斤。丽水地区地处浙西南山区,全区138万亩水田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河谷和丘陵地带近70万亩。这一耕作区温、光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6.8~18.4℃,从早稻安全播种到晚稻安全齐穗期间≥10℃的活动积温为4155~4650℃,日照时数为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高州县新垌公社,一九七四年晚稻大面积采用宽行窄株栽培新技术,夺得了水稻的大增产,为促进农业大上快上作出了新的贡献。新垌公社水稻通常的插植规格是5×4寸,每丛8~10本苗。宽行窄株栽培法是他们从水稻套种黄麻得到启发,于一九七二年早稻开始进行试验的。当季,8×2.5寸的麻沟边行比5×4寸的其余行获得显著增产。一九七三年和一九七四年早稻的试验,又获显著增产。一九七四年晚稻,在九个大队、十八个生产队中用三百多亩田进行扩大试验,绝大多数都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开始试验较早的田讹生产队,在82亩晚稻田中采用宽行窄株规格的有76亩,  相似文献   

5.
1971年湖南省邵阳市石桥公社大坡三队引入试种再生稻,获得早稻亩产880斤,再生晚稻亩产330斤,两熟合计1210斤。由于它种一次可收两熟,因此贫下中农叫它为“再生稻”。1972年扩大到六个生产队试种,共种1.64亩,获得较好收成。如:大坡三队0.95亩再生稻,早稻共收干谷899.9斤,折合亩产950斤,再生晚稻亩产300斤;市农科所早稻亩产941.2斤,再生晚稻采用稻草扦插,亩产300斤。再生稻是一个籼稻品种。株高92公分左右,茎粗0.6公分。株型松散。叶片长大,剑叶长  相似文献   

6.
海涂试验基地地处钱江下游南岸,土咸、水咸、土壤汀板贫瘠。气候变化多端,不利于水稻生长。为了更好地利用海涂,探讨在新围海涂上种植水稻的规律,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一切经过试验”的教导,团成立了试验小组,开展了科学实验活动,在新围海涂上种植早稻13.872亩,平均亩产563.7斤;连作晚稻15.202亩,平均亩产606.5斤,单季晚稻2.181亩,平均亩产701.5斤。全年平均亩产1073斤,繁育良种15600斤。二年来生产实践证明,在新围海涂上种植水稻,只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就能战胜困难,战胜自然灾害,夺取粮食丰收。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7.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取得进展,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杂种种子卓有成效。为了进一步寻找更大的强优组合,充分了解杂种植株的各种生物学特性,为杂种的合理栽培提供依据,我们开展了本项目的研究工作。一、实验方法由于矮化育种是现代农业栽培技术基本的要求,因此我们选取了几个具有“矮因”的品种(矮脚南特;矮仔占、广陆矮4号、广矮六号;低脚乌尖、IR24;矮种水田谷,窄叶青;辐包矮,钢枝占和可能含有“矮因”的蓝贝利)作为杂交的主要亲本,分别进行早稻×晚稻、早稻×早稻、晚稻×晚稻,矮秆品种×矮秆品种,矮秆品种×高秆品种等杂交组合配对。此外还用抗病品种如脱脱普、夜花占、杜子籼、鸡对伦为亲本,以增加杂种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一年是龙泉县连作稻向400公尺以上山区多点试验和大面积扩种的一年。一年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这里就山区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原则简要叙述如下。稻瘟病是当前影响连作稻上山的主要病害。但其发病情况随海拔高度而异,一般在海拔400公尺以下发病较轻,在400—600公尺和700公尺的局部地区发病最重,在700公尺以上发病率又趋下降,而且发病时期较迟。在海拔400—600公尺的山区,无论早、晚稻发病都很重,但损失一般早稻轻于晚稻。早稻以分蘖期的叶瘟为主,秧苗期的苗瘟和后期穗颈瘟发生较轻。晚稻无论秧田苗期、本田分蘖期和穗期受害都比较严重,尤其是抽穗以后发病普遍而  相似文献   

9.
中桐公社叶家大队是个半山区,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水利条件比较奸。我们五队共有水田54.00亩。一九七二年试种晚稻9.05亩,留了专用秧田1.93亩。去年晚稻44.44亩,仅留专用秧田1.83亩,结果还多下0.68亩秧板的秧苗支援了三个兄弟队,实际利用专用秧田只1.15亩,专用秧田与晚稻面积之比为1:38.6。我们在去年落实40多亩晚稻计划的时候,为什么只留不到两亩的专用秧田?1.15亩专用秧田种上了44.44亩晚稻,在育秧技术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我们黄岩县地处浙东沿海,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目前种植方式是:水田种春花、早稻、晚稻三熟制,棉地种春花、棉花二熟制。从常年看,早稻稳产高产,而晚稻产量却较低;棉花开花结铃旺期正逢高温干旱或多雷阵雨,造成大量蕾花脱落,吐絮期又遇“白露汤”,引起烂铃,故产量低,品质差。为使棉花生长避开不利季节,夺取粮棉双高产,我们在一九七二、一九七三年进行了春花、早稻、棉花新三熟试验。  相似文献   

11.
十里铺大队地处温黄平原。1977年晚季杂交水稻种植441亩,占晚稻总面积的51.6%,平均亩产858.5斤。全大队晚稻853亩,平均亩产820斤,比1976年晚稻亩产708斤每亩增产112斤,比历史上最高的1974年每亩增产67斤。由于种植了杂交水稻,使1977年晚稻的产量超过了当年早稻的产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一季跨过了纲要。  相似文献   

12.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修整风运动推动下,我所干部、工人和科技人员以路线为纲,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在19.39亩试验田中经过全面落实农业“八字宪法”,获得了亩产春粮457斤,早稻969斤,晚稻883.3斤,全年亩产2309斤。其中1.85亩,亩产春粮542斤,早稻983斤,晚稻928斤,全年2453斤。为掌握全年亩产2400斤粮食的增产规律,为科学种田,发展粮食生产迈出了一步。  相似文献   

13.
我县广大麻区的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伟大教导,认真学习外地经验,根据本县特点,从1971年开始,积极开展改制试验,试行春花——黄麻两熟制改为春花——早稻——迟麻套作,或春花——早麻——晚稻连作三熟制,取得一定的成绩。稻麻套作(简称稻地麻)1971年1.8亩小面积试验,1973年增加到37.7亩,平均早稻亩  相似文献   

14.
遵照:巴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教导,我所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关怀和有关厂的热情支持下,于74年8月初研制成一台五马力小型联合收割机。到75年秋收止,连续进行了近五个收获季节的试验,共割稻麦77.86亩(净面积)。其中早稻49.08亩,晚稻15.5亩,大麦5.53亩,小麦7.75亩。机具通过两年来不断地试验改进,性能逐季提高,试割面积也按季增加。以75年夏收釉稻为例,一季即割了48.48亩。日最高工效曾达7.22亩,实际试割每小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广大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和革命科技人员,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满怀“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豪情壮志,去年来,在全省开展了一个规模空前的“七○二”科学实验群众运动,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一定贡献。“七○二”是该省一九七○年在农业上实验、推广的一项重大科研项目。去年,他们用“七○二”喷施的水稻面积达二千多万亩(早稻五百多万亩,晚稻一千六百万亩),同时,对二十多种农作物进行了实验,都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水稻在各个生育阶段喷施“七○二”以后,种子萌芽快,根系发达,叶色浓绿,禾苗茁壮,分蘖增加,稻穗颖花退化现象明显减少,结实率提高,谷粒充实饱满,并具有抗寒和促进早熟的作用。根据他们早稻1149个试验田块的调查,增产的占69.5%,平产的占16.2%,减产的占14.3%。1149个试验田块,平均增产一成左右,高者达四成多。晚稻喷施“七○二”的实  相似文献   

16.
我区地处浙西南山区,境内地形复杂,气候相差悬殊,无霜期17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400~1800毫米。河谷平原、沿溪两岸及低山梯田,均有利于发展稻麦新三熟制。各地粮食稳产高产的事例也证明,积极发展新三熟制,是获得粮食多种高产的重要途径。为探索新三熟高产的经验,去年我所在全区开展三熟高产联合试验的同时,种了5.29亩三熟高产试验田,平均亩产2136.7斤(其中春粮亩产581.9斤,早稻亩产939.5斤,晚稻亩产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弥渡县牛街公社、德苴公社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坚决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一九六八年在海拔1,340—1,490米的河谷地区,栽种二季水稻、一季蚕豆的一年三熟试验获得成功,平均亩产高达2,765斤;一九六九年扩大试验,平均亩产2,217斤;一九七○年在总结前二年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获得亩产3,000斤的高产纪录。大苴菁二生产队7亩早稻平均单产1,645斤,8亩晚稻平均单产936斤,蚕豆亩产443斤,  相似文献   

18.
“九二○”在早稻上的增产作用,已为大多数人所公认,但它对晚稻是否同样有增产效果,这是大家很关心的事。我们濮院公社广大贫下中农遵照毛主席“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的教导,在公社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将经过早稻实践得到的认识,再一次回到晚稻的实践中去。正当广大贫下中农以无比的热情投入晚稻“九二○”应用试验时,又有些人散布了“不见得论”的冷风,说什么“早稻用‘九二○’虽有增产,但也还有一些田没有增产。晚稻未必能增产。还是少试为妙!”公社党委针对这种情况,召开了科研工作会议,大队干部会议,公社广播大会,用毛主席哲学思想武装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化学除草剂的生产发展,农田化学除草的技术措施,已被广大贫下中农所逐益认识和掌握,试验、示范和应用面积日益扩大。1977年,仅我们低塘地区五个公社稻田化学除草面积已扩大到33700亩,其中晚稻田化学除草面积从1975年的500亩扩大到25200亩,占晚稻面积的58.1%,比1976年12000亩增加一倍以上。其中低塘公社晚稻田化学除草8200亩,占晚稻面积的86.6%;郑巷公社化学除草9200亩,占晚稻面积96.8%。实践证明,稻田化学除草成本低、花工少、除草及时、效果好。只要施用得当,施药一次,稻田草害问题基本上可以克服。稻田施用化学除草剂以后,还要不要进行人工耘田?不耘田会不会影响水稻产量呢?1976—1977年,我们进行了稻田化学除草不耘田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影响的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20.
(一)据我所试验,两段育秧(前期育小苗,中期搞抛苗,后期从抛苗田拔出象大秧一样插到大田)的好处是秧苗素质好,生长快,成穗率高,能比大苗增产。同时,可以节省秧田(每100亩晚稻只需秧田5.8~6.3亩,节省秧田12.2~13.5亩)。这样,能使早稻种植面积扩大到93.7~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