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东北大学岩石破裂与失稳研究中心开发的RFPA^2D系统,对含高弹模不同强度的包体试样的破裂模式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包体强度的增大,包体主声发射位移加载量呈上升趋势;试样最大承载力和临界应力呈上升趋势,残余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当包体与母岩强度接近时,包体破裂程度低,主声发射频度低;当包体与母岩强度相差较大时,包体破裂程度高,主声发射频率高;当包体强度较小时,剪应力降由包体垂直轴线中央不断向其两端扩展,而当包体强度较大时,剪应力降由包体垂直轴线的两端向其中央扩展。  相似文献   

2.
含典型裂纹系硬包体试样破裂机制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自行开发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RFPA2D,对6种含不同典型裂纹系的硬包体试样的破裂机制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硬包体的存在有利于在包体及其上下两端的母岩中形成高应力区;裂纹系最终沿加载控制方向扩展,并终止在其他方向上的扩展;含Γ形裂纹系的硬包体试样容易发生破裂,其声发射频度低,而含顺向雁行裂纹系A3的硬包体试样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含硬包体岩石破裂演化过程的声发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岩石的损伤模型出发,推导了受到损伤岩石的单元刚度矩阵,采用声发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含有硬包体岩石的破裂演化过程,研究了硬包体的形状对岩石破裂演化过程的影响,确定了主破裂即将发生的临界状态,研究了围压条件对岩石破裂演化过程的影响.论文工作对于进一步研究含有随机裂纹与硬包体同时存在的岩石破裂演化过程以及研究地震空区和条带的生成条件具有较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岩石的损伤模型出发,推导了受到损伤岩石的单元刚度矩阵,采用声发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含有硬包体岩石的破裂演化过程,研究了硬包体的形状对岩石破裂演化过程的影响,确定了主破裂即将发生的临界状态,研究了围压条件对岩石破裂演化过程的影响.论文工作对于进一步研究含有随机裂纹与硬包体同时存在的岩石破裂演化过程以及研究地震空区和条带的生成条件具有较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岩石破裂过程中声发射模式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数值模拟软件RFPA2D对在单轴压缩加载条件下3种不同均质度的岩石试件破裂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讨论了整个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相关的震源特征和前兆异常等·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均质度的增加,岩石在主破裂之前非线性逐渐减弱而脆性逐渐增强·3个岩石试件的声发射规律分别表现出群震型、前震主震余震型和主震型3种模式,结果和地震观测到的地震模式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岩石破裂过程围压效应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RFPA2D模拟了岩石在变形破裂过程中围压对岩石变形、强度及声发射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值试验结果与实验室观察得到的岩石变形、强度(弹性模量、抗压强度等)以及岩石破裂过程声发射的围压效应相吻合;同时,数值试验对在实验室中难以准确监测的声发射现象也进行了准确的模拟,所得结果对于地震预报、岩爆等冲击地压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圆环试样用于岩石间接拉伸强度测试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岩石破坏过程分析数值软件(RFRA)对圆环试样用于岩石间接抗拉强度的测试过程进行数值试验·探讨了圆环内孔直径对于试样破裂模式及其强度测试结果的影响,阐明了不同内孔直径时岩石试样的破裂机制,并对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释·数值试验得到的破裂模式和峰值强度与试验结果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基于以上数值试验结果,提出了用开裂载荷来计算岩石间接抗拉强度的新的试验方案·  相似文献   

8.
文章用运数值模拟对晋华宫矿7#煤层8210工作面进行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进行了分析,主要考虑煤体强度对煤壁的水平位移的影响。在支架额定工作阻力大于12000kN时,工作面快速推进可确保煤壁不片帮;来压期间支架运行平稳,工作面煤壁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9.
旋流燃烧器因为能够形成较大的中心回流区,卷吸高温烟气,促进煤粉的着火和稳燃,在工程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研究了二次旋流风的旋流强度对煤粉燃烧器回流场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旋流强度回流区的分布,形状及其大小的影响,为燃烧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纳米混凝土声发射Kaiser效应的试验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对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声发射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纳米混凝土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声发射特性.结果表明:纳米混凝土具有明显的Kaiser效应,但存在一定的应力水平范围.与普通混凝土相比,由于受到纳米SiO2微观作用的影响,纳米混凝土在前3次加载过程中,声发射能量高、幅值大、活性强.但在第4次加载时,由于承载能力得到提高,纳米混凝土声发射能量累积曲线的变化相对平缓.RFPA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具有一致性,其应力图和声发射图能够形象地表征试件裂纹的扩展过程和破裂位置.这有助于深入了解纳米混凝土损伤过程的声发射特征.  相似文献   

11.
TTU标模风压数值模拟及试验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国际通用的低矮建筑标准模型TTU(德州理工大学)模型为考察对象,在同济大学TJ-2建筑风洞中进行了1:50缩尺模型的风洞试验研究.通过风洞试验数据与原型场地实测数据的对比,以评估风洞模拟技术的可靠性;同时,基于国际商用软件Fluent的RSM(雷诺应力)模型和CFX的SST(剪切应力运输)模型,从数值模拟的角度研究了TTU实尺度模型的定常绕流场.将数值预测的压力场与实测结果及缩尺模型风洞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了风洞试验与场地实测之间、数值模拟与试验之间的异同,得到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从细观层次上将碾压混凝土试件当作是由硬化水泥粉煤灰砂浆、粗骨料、二者间的粘结带以及水泥砂浆中间层面组成的非均质复合材料,由随机骨料模型模拟碾压混凝土的细观结构,用非线性有限元法模拟试件在直剪作用下的细观损伤断裂,从而求得其宏观抗剪断强度,计算结果与《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所提供的参考值较为吻合,据此还进行了试件破坏机理分析,应用此种计算方法,可节省直剪试验工作量,并可进行直剪试件的尺寸效应分析,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混凝土细观力学性质对宏观断裂过程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混凝土的细观结构出发,假定混凝土是由砂浆基质、骨料及其它们之间的粘结带组成的三相复合材料,进行了混凝土中各个组成相对于宏观试样断裂特征及其强度影响的数值试验。从数值结果可以看出混凝土中砂浆基质与骨料之间的粘结带对于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普通混凝土在单轴载荷作用下破裂模式的数值试验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粘结带在混凝土断裂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验测试了钢纤维混凝土在低温下的力学性能,发现其抗拉和抗压强度随温度降低逐渐升高.运用RMT-150B型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对钢纤维混凝土圆柱型试样进行了单轴压缩分析,发现低温下钢纤维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可分为弹性阶段,裂缝稳态扩展阶段,裂缝失稳扩展阶段和破坏阶段.将混凝土看成是细观上的各向异性非均匀准脆性材料, 运用RFPA2D数值分析软件对钢纤维混凝土单轴压缩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得到的承载力随温度降低逐渐增大,均质度好的试件声发射较为集中,声发射能量随温度降低不断提高,体现了低温下钢纤维混凝土的脆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应用真实破裂过程分析系统RFPA2D20渗流版本,从细观力学角度出发,以赋予材料非均匀性为特点,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通过创建渗流-应力-损伤耦合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射孔角度条件下的非均质岩体在孔隙水压力作用下的水压致裂过程.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射孔角度如何变化,裂纹的发展方向始终趋向最大主应力方向;随着射孔角度的增加,逐渐形成双翼型转向裂纹,射孔方位角越大,裂纹的转向越明显,转向距离越大;0°~30°为最佳射孔方位角.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高强度双相钢薄板拉弯成形试验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凸模圆角半径下对800 MPa级双相钢板进行了拉弯成形试验,观察了不同凸模圆角半径下板材极限拉弯深度及板材的断裂位置和断口形貌,对试验结果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了采用屈服准则Hill、Barlat和BBC的模拟结果.结果表明:对于较大凸模圆角半径(Rp≥2.5 mm)的拉弯试验,在经典成形极限曲线(FLC)判据下,采用Hill准则能够准确预测800 MPa级双相钢板的极限拉弯破裂情况;而对于较小凸模圆角半径(Rp=1.0 mm)的拉弯试验,在FLC判据下,3种屈服准则都无法准确预测双相钢板的破裂情况.  相似文献   

17.
研究剪切模量和粘度对HIFU微泡治疗声压场的影响.利用气液混合声波传播方程、Yang-Church气泡运动方程、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和龙格-库塔(RK)法建立含微泡的单阵元换能器数值仿真模型,分别改变模型中仿组织体模的剪切模量和粘度,研究其对形成声压场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随着剪切模量的增大,焦域中心声压逐渐降低且焦域位置向靠近换能器方向移动;随着粘度的增大,焦域中心声压逐渐降低,焦域位置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