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在体式上可以分为“性格”小说、“人物命运”类小说、“写意”小说、“散文化”的长篇小说。“性格”小说,“人物命运”小说以对某一人物性格的充分展现为结构重点,小说的各组织部分从不同的方面塑造这一人物性格而形成整体的组织关系,人物作为小说叙事内容的展开中心而存在,“写意小说”对于古诗文传统有着明显的继承,“散文化”的长篇小说则出现了一种“絮语化”的倾向。每一种体式都体现了他创作思想、文学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在90年代以4部长篇表现了一个破碎的世界,其中充满了作者在精神和价值取向上的迷惘,而缺少理性过滤和超越,表现出哲学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是指知识分子所应具有的对社会和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以及对其所掌握的知识、理论和实践的反思、检讨、批评、否弃与创新。知识分子要不辱使命,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积极从事思维前提的批判、理论的批判和实践的批判,为中国人民的幸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为了全人类的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综观李洱小说及其评论,"知识分子"是一个关键词.李洱对知识分子的关注,既体现为一种创作主体身份,也体现为众多的文学形象,更体现为呈现视角和认知.从前期小说到《花腔》,再到《应物兄》,在对知识分子的生活铺陈中,李洱小说呈现的知识分子形象谱系构成了一种互文性,其中绵延不断的精神追问是李洱对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反讽式拷问和力图...  相似文献   

5.
变异修辞是普通修辞的一个分支。贾平凹小说的变异修辞手段主要表现为词性变异、词语的其他变异和句子成分变异。变异修辞对贾平凹小说的审美功能和言语风格都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作品生态学主题研究》一书从精神、文化、社会、人文、民生、自然、民俗、艺术等诸多层面,全面论述了贾平凹作品中的生态情怀和生态理念。这是一部选题新颖,视角独特,体系完备,论述深刻的佳作,堪称贾平凹作品人文生态学主题研究的开拓创新之作,也是该领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7.
如同歌德(1749—1832)是启蒙时代欧洲最优秀的诗人一样,索尔·贝娄(1915—)被公认为当代美国文坛最优秀的作家。歌德创造的浮士德形象是欧洲启蒙精神的象征,贝娄创造的赫索格形象是当代西方社会知识分子的代表。因而,对比浮士德与赫索格的精神与命运,可以大致透视出资本主义文化精神的嬗变。在此,我采用狭义的文化概念,即指由文学、艺术、宗教和思想组成的负责诠释人生意义的部门。 一、从“有为”到“独白”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坛一直享有盛名,在欧美国家也广受欢迎。美国、法国等国家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贾氏小说文本,《浮躁》《废都》等在西方世界备受关注。分析西方文化对贾氏小说的翻译、研究现状,以及文化选择、接受原因等,对于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彰显大国的文化自信无疑具有启示性。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学者正在深入讨论现代性给知识分子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在现代性危机状态下,反思批判性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这对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履行应有的职责,不乏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和文化属性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今天的知识分子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元的社会现实。李洱、孙瑜等当代作家通过小说叙事对于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遍化的社会现实: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日常消解,成为现代社会中积郁已久的“文化病”。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其1990年代前叙事的启蒙与寻根姿态,贾平凹1990年代长篇小说更多地表现出平民叙事的特点:这种叙事一方面尽量悬置外在意识形态制约,贴近生活本身,以平等的方式展示置于生老病死流变中的个体生活情貌;另一方面,在讲述中进行价值建构,将形而下的生存状态导向一种形而上的超越;平民叙事姿态的采用也意味着作家对主体意识的坚守。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新世纪长篇小说具有独特的本土化内涵,主要表现为:小说描述了当代中国社会大量的本土化生活细节,并通过这些细节来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和历史;作者对这种生活细节寄寓了具有本土化特征的文化取向和态度。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这种文化取向和态度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时期小说思潮之一的新写实小说以"生活流"的方式,书写庸常的生活,表现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还原被遮掩的现实。它们宛如一支"原生态"交响曲,作家们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奏鸣主题,再由对琐碎生活的体验开始抒情,其间掺杂着谐谑与反讽,全曲的结尾则表现了坚忍与豁达的生活态度。在当代文学史上,新写实小说以具有亲和力的感性审美,顺应历史,感应现实,真诚地展现了千姿百态的生活原貌。  相似文献   

14.
彭家煌小说创作特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家煌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作家群中的佼佼者 ,文章从以平凡朴素的题材表现深刻的社会内容、客观冷静的写实作风、对人物细密的剖析能力及“悲喜剧”相互交融等方面探讨了其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5.
冯内古特的小说表现了社会的生态失衡现状,揭示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办法: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反对种族歧视、提倡多元文化共存;学会去爱、用理想化的大家庭和乡亲社区来战胜孤独等。  相似文献   

16.
17.
对人与自然万物关系的书写,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常为主流之一,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创作也颇多此类叙述。新世纪初,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怀念狼》以富有魔幻色彩的笔墨,以谱写人和狼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缠斗的乡土悲歌形式而重返商洛山乡。通过对"以实写虚""以物观物"等民族叙事传统的化用,在人狼相生相克的图景中反思"天人合一"思想的应然性、合法性、不确定性,赋予了现代发展面向生态书写的丰富性、审美性和民族性,从而对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建构中国乡土的生态文明提出了基于乡土历史与实践的忧思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1990年代长篇小说中,不乏身为作家、城市人、病人、农民、失落文人等诸种身份的认同以及认同过程中各种身份的彼此错位;诸种身份认同以及认同中的各种错位使得贾平凹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叙事具有直抵作家个体生存经验的切身性质;小说叙事的切身性具有独特的价值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贾宝玉的大名问题关系到《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问题的考辨以及现在所见的脂评的可信性。  从《红楼梦》思想内容考证 ,贾宝玉大名是贾瑛。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与生态的历史嬗变历程进行阐释,分析科技与生态嬗变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并试图寻求问题消解:人类在运用科学技术狂妄征服自然过程中滋长了不合理的控制自然价值观,以及人对科技的依赖性造成人的单向度发展;其问题的根源在于科技自身存在的复杂性和人类对科技认知的有限性并存,应当在认知二者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实现生态伦理范式转变,促进生态与科技的良性嬗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生态科技内涵及生态科技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对新时代科技与生态嬗变的前景进行展望:从理论维度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技伦理机制;从实践维度上,构建生态科技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