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5):69-72
蚌埠市是花鼓灯艺术起源和传播的核心区,它着力打造的地方特色文化产业花鼓灯嘉年华,通过讲究主题展现手法、注重游客情境体现、突出策划节事活动等形式,展示了花鼓灯文化艺术,传扬了地域特色文化,为蚌埠城市形象提升、经济发展注入了历史底蕴和新生活力,丰富了蚌埠市民的休闲娱乐生活,推动了蚌埠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娄旭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1):104-107
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及影响,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了发展与传承.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对民俗活动中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研究,以民俗活动花鼓灯为研究对象,探析民俗活动中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并为民俗活动和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支... 相似文献
3.
如今花鼓灯研究学者们对于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鼓灯艺术已有较为密集的研究,然而对花鼓灯舞蹈服饰的研究却常常一笔带过,其通过具象的外化形式深刻体现了沿淮民间的审美心理倾向,同时也强化了花鼓灯舞蹈突出的风格特征。本文通过田野调查,试图使用艺术符号学象征理论对花鼓灯服饰中的戏曲元素进行解释;采用"通过仪式"理论对女角服装中的盛装风格所表达的人生着重符号进行解释;利用功能理论对民俗装饰心理进行解释;运用文化变迁理论对花鼓灯服饰流变进行解释。并首次提出了现代花鼓灯舞蹈服饰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以期填补此类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4.
施利红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24(2):108-111
通过对云南某新建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化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论证了目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化教学注重目的语化知识的传播,忽视跨化交际技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具有跨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语言教学中应重视化教学。化教学应超越以积累化知识为目的的知识传播,通过化意识培养达到对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英语听力理解中的文化干扰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文化背景知识是干扰学生听力理解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了文化因素对听力理解能力的干扰,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6.
翟恒兴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55-60
古代舟山群岛宗教美学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原始信仰阶段、道家美学阶段和禅宗美学阶段。舟山群岛原始信仰文化审美的主要内容是鸟图腾与龙崇拜,"有为"与"自然"是舟山群岛道家美学特征,而善的价值取向则是舟山群岛禅宗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数学对象及其意义的相对性,主张数学对象的意义应是主体基于原型情境问题所进行的有意义实践,依赖于不同主体的表征形式及主体间的交流状况。由此明确数学理解应是主体有意义地存在于数学课堂的方式,既是主体领会数学对象及其意义的行为,又是主体认识自己、建构自我身份的活动。阐述了数学教与学过程中的数学理解分析必须把握个体主体和共同体主体的辩证关系,情境问题的抽样特征和有意义实践的意图性。 相似文献
8.
9.
10.
文化语境作为一种间接影响语义的非语言因素影响范围非常大,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具体分析了历史传统、社会事件、民族文化心理、文学典故和历史人物、自然生活环境等文化语境因素对动词化意义理解的作用,旨在探讨文化语境与动词化意义理解之间的关系,以期对英语中动词化现象的研究作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11.
"Humor" is a very general word, which has been studied by numerous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pursuing different goals and using different assumptions. This paper holds that cultural context counts for the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 of humor. 相似文献
12.
邹志勇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人格代表了华夏文化豁达大度和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给人以“悦神悦志”的审美享受。本文从苏轼人格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两方面入手,认为苏轼人格立足于坚实的文化心理基础,代表了宋人立足社会的心理归隐方式,是宋代文人群体心态的反映;它具有风流标格、随物赋形、自然萧散、诙谐戏谑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李玉煜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7(3):62-67
就完整的安徽花鼓灯的表演程序来看,“后场小戏”属于最后部分,一般都是有故事情节的对唱或生活小戏,在民间颇受欢迎.但目前相关书籍、论文资料中缺少后场小戏相关内容,可见,安徽花鼓灯这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后场小戏”的基本概念、产生的过程以及风格特色,通过对“后场小戏”中较有特色的推剧和卫... 相似文献
14.
航空审美站在科学与艺术相互关联的角度,具有超越航空本身而对接人类历史文化底蕴的学术厚度,它聚焦在与飞行相关联的科技发展、审美意向、流风时尚的现象表征与内涵诠释。本文叙述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作用,阐释航空审美能够促进郑州文化软实力提升,详细分析了郑州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培育航空审美、加速提升郑州文化软实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16.
李应龙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1(2):1-4
本文试图在20世纪中西方文化全面碰撞、对话和整合的世界存在境遇中,以反思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文化走向为轴心,寻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图景。文章在人的世界性存在的文化层面上,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美学学科两个方面,把反思的基本问题展现为中国人的世界性存在的面貌是怎样的。文章认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展现了20世纪中国人的“历史创造者”的世界存在态势;在美学自身的学科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则呈现出多维阐释的文化态势,尽管二者还存在着人的世界性存在状态与人的世界性存在性质之间的内在矛盾,但是,二者的历史方向都在于建立文化美学,这正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李应龙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3):1-7
本文试图在20世纪中西方文化全面碰撞、对话和整合的世界存在境遇中,以反思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文化走向为轴心,寻求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图景。文章在人的世界性存在的文化层面,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美学学科两个方面,把反思的基本问题展现为中国人的世界性存在的面貌是怎样的。文章认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展现了20世纪中国人的历史创造者的世界存在态势;在美学自身的学科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则呈现出多维阐释的文化态势,尽管二者还存在着人的世界性存在状态与人的世界性存在性质之间的内在矛盾,但是,二者的历史方向都在于建立文化美学,这正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刘进才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86-90
京派小说还乡的情节类型,即归来的模式与归来——离去的模式,这种情节模式蕴涵着反思启蒙理性的文化诗学内涵以及京派作家徘徊于都市与乡村的文化心态,进而总结其对现代小说美学的意义与贡献。 相似文献
19.
“和圣”柳下惠,是“春秋”社会变革时代出现的一位偏于保守的历史人物,“安君利国”是其思想核心。孔子、孟子分别从“礼”学、“仁”学出发,对他作了肯定性道德评估,却缺乏具体历史分析。孔、孟后学为抬高自身地位、争夺话语权,在神化孔、孟的同时,也神化孔、孟曾肯定过的“和圣”。小生产的“民不自治”、依赖保护.是“恋圣”情结的社会文化土壤。应该努力避免对“圣人”迷信和轻蔑的两个极端,给古圣先贤以恰当的历史尊重,完成由“圣化”到“会民化”的历史转换。 相似文献
20.
唐善林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15-119
在当代中国美学思想史上,李泽厚实践美学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以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初创为研究对象,着重梳理了他这一时期关于美感、美和自然美三个基本美学问题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初创及其文化内蕴进行深入反思和理性评价。由此我们认为,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初创虽呈现出鲜明的哲学思辨性,但从深层的文化建构内蕴来看,它能在"美学大讨论"中独树一帜,并非如李所言是一种纯粹的学术现象,而是当时权力话语的一种折射,从而使得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初创呈现出某种历史复杂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