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频现,并呈现出与其他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相互交织的趋势。运用社会心理学的集群行为理论,文章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对"6·9圣战"的分析,探讨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一般发生机制,并基于对发生机制的解析,提出了此类事件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群体性事件和网络群体性事件均有社会集群性质,既危害社会稳定又危及国家安全。在技术上,互联网便利的通信方式,极大地助长了社会现实空间、特别是网络虚拟空间社会集群的频繁发生。首先,本文根据群体系统自组织理论,在若干相同或相似因素的驱动下,分析基于通信的社会个体交互形成的特殊群体,并在其集群演化过程中所具有特定的行为特征和时空特征;其次,通过群体通信拓扑关系的深度优先遍历,模拟并揭示社会集群演化过程中的聚集、螺旋和分叉等现象;最后,分别采用社会集群模拟的时空数据挖掘和通信拓扑结构的图挖掘,说明社会集群中的个体和群体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互动作用和演化机制。模拟社会集群的演化过程并分析其时空特征,有助于拆解社会集群的演化,为建立社会集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控性预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作为“公民集体行动”和“弱者的武器”,在社会转型和法制尚不健全的今天,被社会成员反复采用,对社会的正常秩序造成冲击,甚至引发严重的暴力犯罪。因环境诱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是近年来惯常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类型,环境作为“公共产品”被不合理掠夺开发,这种不合理开发所引发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危及到群众的生产生活,由于没有有效的权益诉求机制,致使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成为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从群体性事件的个体角度出发来研究群体性事件的规律。提出一种基于Agent的群体性事件建模模型,并对群体性事件的聚集、骚乱、逃散三种状态的个体行为进行建模,然后将模型运用到计算机仿真当中,观察所有个体在三种状态中涌现出的群体行为,研究群体性事件的行为规律。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个基于Agent的群体性事件模型,对"无组织-无直接利益诉求"这一类群体性事件进行研究,通过对影响Agent行为的不同因素的分析仿真,展示了这些因素对不同参与者行为影响的权重,揭示了参与者的特性和这类事件的发展过程。实验较好地反映了不同因素对人群行为的影响以及这类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对处置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体系、战术提供一个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有关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在理论界方兴未艾。综观当前整个群体性事件研究,频发的社会热点问题研究呈喷发态势。在经历初步繁荣之后,研究自发性、零散性、碎片性的特点凸出,条块化分割严重,理论研究成果相对分离,研究平台缺失成为制约研究发展的外在因素,身份性、阶段性、复杂性等研究固有属性也成为制约研究进步的瓶颈问题。在政府管控能力减弱科技飞速进步的时代大背景下,更多的非专业研究人员正在大量涌现,进一步加强群体性事件研究,占据意识形态的理论高地,完善中国特色关于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理论体系,必须注重克服现有的瓶颈制约,构建新的研究蓝图。  相似文献   

7.
陈思信  魏川 《科技资讯》2023,(8):130-133
无人机集群战术通过集群智能技术,将若干个无人机通过彼此交互感知、信息传递、资源共享等,从而完成高度协同,有效解决单个无人机执行任务时信息感知能力弱、载荷较小、功能单一等不足。在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中实现全方位实时监控、扁平化指挥、智能识别、侦查取证等功能,构建空地立体化协同作战新模式,提高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效率。  相似文献   

8.
林识音  胡姝慧 《科技信息》2011,(14):I0036-I0036,I0039
本文分别从功能主义冲突论、相对剥夺论和集体行为形成理论对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做了剖析。对"处置"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进行辩证性分析。为有效妥善处置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需建立对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健全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控制机制、建立群体性事件的监控和应急调度机制、完善对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善后处理和事件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9.
作为社会矛盾激烈冲突表现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和复杂性,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制约因素。因此,如何有效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已成为当前社会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特征、产生的原因及处置对策进行初步探析,以期为今后处置这方面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众在网络中的集群行为呈现出新的规律和复杂特征,文章探讨突发事件中网民集群行为的模式及其特征。基于集体行动空间理论,利用三个城市问卷调查数据,依据互动度与卷入度测量将网民集群行为模式区分为"独善其身"(低互动度低卷入度)、"圈内议论"(高互动度低卷入度)、"积极倡导"(高互动度高卷入度)与"公共协商"(低互动度高卷入度)四类。研究发现,上述模式占比依次递减,网民具备集群行为爆发的巨大潜在势能;各行为模式具有明显不同的信息特征;不同行为模式下的个体心理和结构动因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Mass appeal     
《Nature》2012,483(7390):374
  相似文献   

12.
Mass spectrometry-based proteomics   总被引:151,自引:0,他引:151  
Aebersold R  Mann M 《Nature》2003,422(6928):198-207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Kerr度规出发,推算了中子星的引力质量亏损和转动质量效应。通过和同质量的恒星的情况进行比较,进一步证明了中子星具有十分显著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效应。  相似文献   

14.
节理岩体的卸荷岩体力学理论要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节理岩体卸荷岩体力学研究成果在三峡船闸高边坡工程实施中得到检验。文章简介了中的反应力应变观点,岩体力学行性衰变的概念,求边坡卸荷中剪应力与偏应力变化规律及应力状态,以及岩体力学参数变化值,用阻力系数判定边坡稳定与处理。  相似文献   

15.
强子的质量产生及其发射源的质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量的经典理论缺陷是没有一个原理可以约束质量问题;强子产生的质量实验有力支持质量可变(自由度)是个新概念。源参数与质量效应的分离证实基本强子发射源具有质量效应。  相似文献   

16.
In proteomics, many method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oteins have been developed. However, because of limited known genome sequences, noisy data, incomplete ion sequences, and the accuracy of protein identification,it is challenging to identify peptides using tandem mass spectral data. Noise filtering and removing thus play a key role in accurate peptide identification from tandem mass spectra. In this paper, we employ a Bayesian model to identify proteins based on the prior information of bond cleavages. A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algorithm is used to simulate candidate peptides from the posterior distribution and to estimate the parameters for the Bayesian model. Our simulation and computational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can identify peptide with a higher accuracy.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大众传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众媒体传播科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事业,是人类成功的捷径。科学探索是一条漫长的路,没有媒体的参与,这条路将更加漫长;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有可能通过媒体的传播成为大众文化,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媒体传播科学智慧与理性精神,启迪人们深刻地思索,超越狭隘与偏见,使通向未来之路变得平坦。本文涉及4个相互关联的话题:诠释科学对人类的影响,在人文背景中回溯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媒体传播科学的特殊使命,以及探究媒体传播科学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从变质量物体动力学方程以及由此推导出的变质量物体动能定理出发,分别结合质量增和减的两个实例,分析了教学中物理图像模糊的变质量问题.指明了对于同一个问题之所以能用质点的动力学方程又能用变质量物体动力学方程求解,根本原因在于从动力学角度看,变质量系统的质量可以看作"不变",因为所谓的"变"只是对某个研究对象而言,变质量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就是质点系动量定理的一种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不同类型质谱仪的特点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谱仪有多种分类方式.可依据仪器的大小规模分类,也可依据质谱仪的分辨率分类,还可依据质谱技术分类.本文重点讨论不同类型质谱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