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的重要著作《怎么办?》中包含了丰富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思想,主要内容有强韧话语主体、拓展话语客体、丰盈话语内容、优化话语传播。同时,《怎么办?》中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思想在话语体系立场、话语供给关系、话语叙事风格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怎么办?》中列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思想给予了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工作深刻的启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话语主体做到“关键少数”与“绝大多数”的辩证统一;坚定理论自信,话语内容做到政治话语与大众话语的辩证统一;坚持灌输原则,话语传播做到传统载体与新兴载体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当代网络场域下,主流意识形态获得了新的话语载体与话语渠道,为执政党牢牢把握住话语权迸发出深厚的价值意蕴。与此同时,在西方话语霸权压制与中国社会转型浪潮所带来的挑战下,网络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构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作用路径。鉴于此,以马克思主义维持网络意识形态生态圈的动态平衡,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时代性和科学性为导向促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机制转型,为话语权的建设提供了可行的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离不开传播媒介.在当今意识形态媒介化、网络化的特征日益显明的背景下,新媒体引发的信息传播革命深刻地改变着媒体生态,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它冲击了传统的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的“灌输式”教学,消解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优势,同时又拓展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剧烈变动,高校“思政课”必须顺应时代变革的趋势,积极探索网络教学形式,不断完善隐性教育模式,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在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全新载体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给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增加了难度。在分析了新媒体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强化落实高校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拓展新媒体意识形态宣传阵地等方面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了现代信息传播方式,网络空间这一虚拟场域成为思想观念交错交融、意识形态交织交锋的主战场。在新时代新技术的推动下,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交织愈发频繁,话语交锋愈发激烈,话语生态愈发复杂,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考量把握。内容、渠道、流量以其各自不同的作用在互联网发展的各阶段被人们认可和重视,“内容为王”“渠道为王”“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特征也由此得名。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传播环境,当代意识形态工作需要进一步理解内容、渠道与流量的关键问题及相互关系,为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权威性与影响力提供内在支撑与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赢得优势,纷纷利用新技术与新媒体结合,媒介融合成为各种媒介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不仅重组了媒体资源,同时对于公民话语空间的变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公民话语空间正在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7.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革可以说是话语造成的悲剧.文革以阶级斗争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控制话语权,决定话语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征用各种话语载体进行不断重复的话语传播把其所倡导的价值观灌输到民众的思想中,使他们逐渐丧失掉理性与批判思维的能力,渐渐沦为话语的奴隶.对文革话语的批评分析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话语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网络党建成为传统党建工作的拓展和延伸,为基层党组织开辟新的工作空间,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得到相关学者与党建工作者的关注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得到良好的成效,这有利于高校党建工作更加有效开展,对占领网络意识形态的阵地有重要战略意义。该文将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现状及新媒体环境下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路两个方面总结归纳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当前,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使得新闻话语传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世界范围来看,由政府和精英阶层主导的传统媒体与社会大众推崇的新媒体展开了激烈的博弈,新媒介环境下,新闻话语权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走媒体互补、融合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高学历、年轻化,自我表达与利益直接相关,对统战工作关注不多,网络信息"把关人",是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几大主要特征。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这一新兴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党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形成、理性公共空间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完善统战意识培育机制、强化领导机制、创建社会治理创新机制则是当前乃至今后这项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话语分析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推动了话语分析实践。它通过整合研究新媒体形式下的多种模态,有助于受众了解话语所要传达的社会意义及隐含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孙伟 《枣庄师专学报》2007,24(1):104-106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文化信息交流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所拥有的话语权力不可避免地要受其所属意识形态的支配和制约。在此笔者运用福柯的“话语”和“话语权力”理论从译者的文本选择、翻译策略两个方面探讨意识形态对译者话语权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空间,文章在分析网络语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话语共生机制,重塑思想政治话语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正最新统计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02亿人,其中手机网民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网民体量的极速膨胀使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获得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力。日本政府看到了这一点,因此越来越重视利用新媒体强化对华宣传,在宣传策略制定、传播路径构建以及信息选择性投送等方面投入大量精力。新媒体对外宣传日渐成为日本贯彻国家战略意图、进行话语权争夺、意识形态渗透以及实施舆论战的重要渠道和手段。  相似文献   

15.
多元文化冲突以及多元价值谱系的相互激荡,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当前,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主导方式上区分政治权威和理性权威,并根据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科学性,避免主流意识形态的过分的纯政治化的主导方式,把政治权威和理性权威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广泛的精神需求,并为人们提供核心价值与观念,成为中国民众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潍坊学院学报》2019,(1):67-71
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也是检验意识形态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进程中有着许多创新做法,主要表现在:通过理论创新实现党的方针政策与群众现实需求的有效对接;通过科学严谨的法治实现社会多元价值观的统合引领;全面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和创新发展;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随着传统全球经济治理秩序式微和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谁来主导”问题浮出水面。回顾二战以来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博弈的演变特征不难发现,在旧有的国际规则下话语权主导者能塑造治理规则和评判他国。当前中国提升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美国通过霸权维系自身利益扩张、当代资本主义矛盾全球延伸、新技术更新升级、新兴经济体内部利益分化等。中国要提升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更好地传播全球经济治理“中国方案”,应努力将独特的中华文化基因融入全球治理观,拓宽中国国际话语权多样化传播渠道,逐一回应中国话语的西方叙事以及提高国际传播精准度。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新形势下,高校党务工作者如何积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党建工作平台、丰富党建内容和形式,抢占网络"话语权",不断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现代化、科学化,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具有公益性和寻利性的民办高校虽经多年淬炼,却依然受权力限度而话语阙如或式微,利益机会稀缺,且容易陷入发展的理性迷失和情绪的链式反应,故权利设定成为需求。话语权的异化与阙如成为民办高校发展不适的逻辑本质,话语权不仅是发展"手段",也是发展"目的"。域外考察发现,话语"本土化"才是民办高校话语权的一种正常表达与接受的适应。同时,权利设定与价值复归应成为民办高校话语权现实图景的选择向度。  相似文献   

20.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握,取决于受众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和认可。受众的基本内涵、心理特点和价值诉求是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起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受众传播中出现的话语体系与受众文化不协调、角色定位与受众主体不平等、价值理念与受众诉求不匹配等问题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的关键。因此,突出话语体系的生活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彰显价值理念的科学性、人文性和发展性,营造学习氛围的轻松感、愉悦感和趣味性成为掌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