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XML的数据转换中间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基于XML的数据转换中间件模型能够较容易地实现对各数据源的描述以及数据源之间的数据转换,详细地阐述了XML在数据交换的原理,分析了它在应用程序和数据库之间所起的接口作用.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XDBWare中间件模型,以实现基于XML的数据转换.结果表明:这个模型在处理数据转换时具有相对独立性,可将SQL命令作为XML文档的标签,并将建立数据库连接和生成SQL命令整合在中间件中.  相似文献   

2.
用CF 集族和g 函数来刻画了σ 空间 .即正则Frech啨t空间X是σ 空间当且仅当在X上存在一个g 函数满足条件 (1) ,并且对每一个n∈N ,{g(n ,x)x∈X}是CF 集族 .条件 (1) :如果对每一个n∈N都有x∈g(n ,xn) ,则xn→x .  相似文献   

3.
分布自由的回归函数核估计的收敛速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X1,Y1)、(X2,Y2)、…是取值于Rp×R上的随机向量(X,Y)的一列i.i.d样本,回归函数m(x)=E(Y|X=x)的核估计为mn(x)=n∑i=1 YiK(x-Xi/hn)/n∑i=1 K(x-Xi/hn)在不要求X具有密度函数f(x),对分布自由,即对所有X的分布μ和在核函数改进为包括无界支撑的,甚至不可积的情形下得出了回归函数m(x)=E(Y|X=x)的核估计及在删失情形下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4.
采用B3LYP/6-31++G(d,p)方法研究Ni~(2+)催化甘氨酸质子迁移机理.优化得到了7个中性配合物和1个两性配合物;两性的最稳定,结合能为-927.3 k J/mol.分子内单键旋转和羧基H在2个羧基O原子间的迁移导致中性构型转化,C-C键旋转的能垒低于21.9 k J/mol,C-O键旋转的能垒在23.1-46.4 k J/mol范围内,羧基H在O原子间迁移的正逆反应能垒分别为175.0和108.3 k J/mol.羧基H迁移到氨基生成两性构型,能垒为19.3k J/mol.Ni~(2+)导致氨基N原子负电荷减少0.48,削弱了N原子对羧基H原子的库仑吸引,钝化了共价键B_(O3–H6),动力学上不利于羧基H迁移;但是羧基H迁移后,形成的两性构型却是热力学最稳定体系.最稳定中性构型N1转化为最稳定两性构型Z1的路径为:N1→N1-N7→N7→N3-N7→N3→N3-N5→N5→N5-Z1→Z1,该路径的最高能垒为124.8 k J/mol.  相似文献   

5.
根据光谱辐射数据提出了一种算法,用于从光电转换光谱函数(OECSFs)获得镜头光圈N的不同值的相机光电转换功能光谱(相机OECFs)。在逆OECF的线性范围内工作,我们发现斜率与透镜孔径函数由二阶多项式拟合,这也发生在偏移与镜头光圈功能之间。因此,我们将在基础相机再现模型中引入具有亮度适应性的逆OECFs函数运算,其中包括原始RGB空间和CIE-XYZ空间之间的三维变换,提出具有亮度自适应的数码相机再现模型,从而开启了将任何数码相机转换为绝对远程色度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UMP2(full)/6-31G*方法从理论上对N和NO2的反应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各反应通道上所有驻点的构型参数和振动频率,根据相对的G2MP2能量绘制的势能剖面图详细给出了N和NO2的反应机理.在此基础上,应用经Wigner校正的Eyring过渡态理论计算了在280~1 500 K温度范围内,1大气压下该反应3个反应通道的活化热力学量、反应速率常数、频率因子.计算结果表明:N NO2→IM→TS1→N2 O2是主要反应通道,N2和O2为主要产物.  相似文献   

7.
测井数据作为综合柱状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煤矿地质勘探部门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针对当前广泛使用的JGS-1智能测井系统与EasyMap成图软件之间的测井数据转换,开发了相应的专业软件,并探讨了纸质测井曲线的矢量化转换过程,对数字测井和数字地质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XML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ML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网页的内容,而数据库则是很多网页的基础.本文探讨了在XML文档和数据库数据之间实现相互转换的方法,并从一个例子出发,演示了XML文档和数据库数据之间相互转化可能产生的偏差.  相似文献   

9.
基于ArcInfo的CAD数据到GIS数据转换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一幅1:2 000烟台市AutoCAD地形图数据为例,简单介绍了CAD数据到GIS数据转换的一般步骤,重点探讨了AML语言在GIS数据转换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定义的接口功能上看,用于Web服务组合的Web服务之间的异构主要表现为数据定义抽象层次的异构、数据实体定义的异构及数据定义领域的异构.针对Web服务组合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语义本体的异构数据转换模型,详细阐述了实现异构数据转换的关键技术,给出了基于语义本体的异构数据转换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1.
基于模糊数据挖掘技术的入侵检测算法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入侵检测技术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有不少入侵检测系统中都采用了关联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现有的关联分析算法只能够解决数据中分类属性的挖掘,对于数值属性则不能直接使用,然而网络流量数据中包含了许多反映入侵状况的数值属性,已有学者提出了将数值属性先进行分类而后再进行关联分析的挖掘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带来的问题是在进行异常和正常划分时存在明确的界限,即“尖锐边界问题”,由于网络安全概念自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明确的界限可能会导致误报和漏报的情况产生,从而影响检测效果,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关联挖掘技术的入侵检测算法,并采用遗传算法确定划分模糊集合的隶属度函数参数,最后的实验结果说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数据仓库的多维数据分析器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多维数据分析是数据仓库系统需要具备的一个主要功能,它接受用户的多维数据查询请求,生成多维数据集,为建立数据挖掘模型提供基础效果。本文讨论了基于Microsoft SQL Server2000的多维数据分析器的实现。简要介绍了多维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并在DSO、ADO/MD及MDX(多维数据表达式)等技术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多维数据分析器。最后,给出了多维分析器的实现实例。  相似文献   

13.
数据描述只使用目标集训练样本获得关于目标集的描述,支持向量数据描述(SVDD)是一种有效的单值分类数据描述算法,根据分类边界线上的支持向量之间距离的大小。利用距离的相似度来对训练集进行约减,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与传统SVDD相比减少了训练时所需的支持向量数目,因而减少了测试时间,同时分类性能也稍有提高.  相似文献   

14.
数据仓库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据仓库是近几年数据库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也是决策支持系统 ( DSS)与数据库技术的结合点。在对传统的数据库与数据仓库的实现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讨论了数据仓库的实现过程、关键环节及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5.
数据挖掘是人们长期对数据库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结果,是当前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活跃领域.本文介绍了数据挖掘的定义、功能以及数据挖掘的过程,论述了数据挖掘的常用技术,介绍了数据挖掘的应用,最后结合当前新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数据挖掘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数据挖掘是人们长期对数据库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结果,是当前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活跃领域。本文介绍了数据挖掘的定义、功能以及数据挖掘的过程,论述了数据挖掘的常用技术,介绍了数据挖掘的应用,最后结合当前新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数据挖掘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产品数据管理中的产品数据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品数据模型是产品数据管理中信息集成的基础.提出了基于产品结构的产品数据管理方式,在此基础上描述了产品数据管理中的面向对象的产品数据模型.该模型包括产品数据管理中对象和对象类的定义、对象间的语义关系以及作用于对象上的操作  相似文献   

18.
数据仓库(DW)可以抽象地看成基本关系上的一组具体的视图,是一个随时间不断推移变化的动态实体,当有新的查询出现时,可以将它化成具体的视图表示并加入到数据仓库中。将数据仓库表示成与/或有向图能够较好地描述数据仓库中各种查询(视图)之间的关系,这样数据仓库动态设计问题就可以模拟成状态空间搜索问题,相应的转换规则就可以定义成状态转换规则,通过状态空间搜索的转换和化简来实现数据仓库的动态设计。讨论了将视图加入到数据仓库中的动态设计方法,并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介绍了这种动态数据仓库的建立过程。  相似文献   

19.
XML已成为异构数据库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工业标准,但由于XML与数据库以及数据库之间模式的差异,须解决模式转换的问题.针对以往异构数据库之间数据交换灵活性差、实现困难等问题,利用对象/关系数据映射和对象与XML数据绑定技术,提出一种以目的端持久类作为源端生成XML数据交换文档的绑定类的方法,得到完全符合目的端模式的XML文档.该方法易于解析和存储,有效解决数据交换过程中模式不匹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