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裘祯 《自然与人》2012,(5):24-27
隐匿在远古生物化石里的奇妙构造,向我们泄露了一个天机:原来,5亿多年前海洋里的众生已经披戴了极尽妖艳的体色。“目睹”生命大爆发时代的色彩,已无须像画中的孩童那样穿越时空。  相似文献   

2.
海洋学家把水深超过200米的海域称为“深海”,那是一个几近完全黑暗,海水冰冷彻骨,而且水压极高的世界。水深每增加10米,海水的压力就增加一个大气压。  相似文献   

3.
布迪厄认为,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抑或多个摄影主体.即拍摄这张照片的人.而人之所以拍照,皆不能逃出以下这五种动机:抵御时间;沟通他人与表达情感:自我实现;展现社会威望以及自我解脱与逃逸。这五类动机几乎全面概括了所有最能打动人心的照片的价值所在。其中,抵御时间这一动机最引我遐思,正如布迪厄所言:“摄影给人一种征服了作为破坏力量的时间的感觉”。人类的情感如此细腻,情绪如此复杂,每个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有一点.相信是人所共有的.即我们希望永远活在青春、美好、幸福的时刻之中,  相似文献   

4.
眼睛对我们有多重要?这个问题或许从来不曾成为你的困扰。我们还如此年轻,斑斓的世界不断地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我们却很少有时间去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眼睛的健康状况。有数据显示,全球大约有3700万人失明,12400万人拥有低视力,总共16100万人视力严重受损。除此之外,数百万人由于屈光矫正不当而造成功能性失明。75%的失明通过采取预防或治疗措施是可避免的。90%的失明人群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我国也是眼病大国,超过4000万人有着不同程度的眼疾,其中,只有不到10%的人得到了治疗。  相似文献   

5.
多数人对海绵的印象是在日常生活中清洁用的人造物品,但在海里有不折不扣的活海绵。不论是在色彩缤纷的珊瑚礁缝隙中,或是在巨大礁石的阴影覆盖下,都居住着这种族群庞大、从深海到淡水的远古生物。海绵,这个以往被忽略的原始生物,出现在被科学家称为生命大爆发的寒武纪时代。但近几年,清华大学分子与细  相似文献   

6.
布封(1707—1788)是法国18世纪的著名作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称他是“近现代以科学眼光探讨物种起源的第一人”。他所著的36卷《自然史》中,有以动物分期为内容的一卷,中译为《动物素描》。  相似文献   

7.
我们居住的大地是一块大画布,上面有各种各样的风景,颜色特别丰富。除了大地上的植物、建筑、湖泊外,土壤本身的颜色也很多,其中棕色是土壤的主色调。为什么土壤会以棕色为主色调呢?这一直是一个谜。最近,美国科学家揭示了这个谜底。科学家发现,土壤的主色调与植物有关。揭开土壤主色调之谜的研究人员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的生态学家斯蒂文·艾里森。艾里森指出,叶长叶落、花开花谢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残枝败叶、枯树落花最终要掉在地上,进入土壤。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甲虫、蚯蚓等动物,利用特殊的酶将进入土壤的植物残体分解,并…  相似文献   

8.
何其蔚 《自然与人》2010,(2):F0003-F0003
华盛顿的国立自然史博物馆陈列了各式各样的展览.内容涵盖了海洋生命、灵长类动物、最后一次冰期时的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两栖动物以及蝴蝶等。在每一个展示区域都标有一段对某个特定物种的简要的介绍以及它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深层次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吴凡 《科学之友》2006,(7):78-79
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对颜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得出了“颜色能治病”的结论。实验表明:五颜六色的生活用品和家具摆设,将会成为一种有益健康的“营养素”,反之则对健康不利。  相似文献   

10.
航海探险旅游,遭遇怪鸟袭击2002年1月1日,美国加州大学青年教师杰克和助手汤姆驾着租来的探险船从美国加州奥克兰港出发,前往夏威夷群岛旅游探险。当他们进入中途岛海域之时,突然在一个人迹罕至的海域里发现了一个植被茂密的小岛,这个小岛上居然有一个地方看上去平得像一条直线  相似文献   

11.
他是国内高产的纪实文学作家,文风洒洒……他是多领域创作的科普科幻作家,作品涉猎广泛……他就是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叶永烈。冬宫的外墙为绿色,间以白色圆柱、白色窗户雕花、白色屋顶雕像,和涅瓦河水相辉映,显得非常和谐协调。卢浮宫和凡尔赛宫,这一对姐妹艺术宫殿,浓缩了法兰西的艺术精华,浓缩了法国的历史进程。正是因为这样,我从卢浮宫和凡尔赛宫认识了法兰西民族,认识了法国。这些精致的旅行片段都是叶永烈在他的行走中所留下的足迹。从《十万个为什么》到《叶永烈行走世界》,一路走来,叶永烈呈献给读者的总是令人耳目  相似文献   

12.
李辉 《世界科学》2012,(1):22-25
煤炭和石油类碳氢资源的日趋枯竭.将会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阻碍.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担忧。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碳氢资源储量丰富,被人们认为是煤炭和石油的理想替代资源.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设想。显然.碳氢资源结构如果真的实现如此的转变,相应的产业技术结构也必将因之而变。以甲烷碳氢资源为原料的化学转化技术的研究,理应被视作为未来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战略储备的前瞻性研究。在此领域,华东师范大学的单永奎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基础研究。本文.是对他阶段性研究成果的一次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