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个藜麦品种(系)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与藜麦产量相关的表型性状,进而为高产藜麦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HX1,HX2,NKY-S4,青藜2号、陇藜1号和青藜1号6个藜麦品种(系)作为供试材料,每个品种(系)挑选100个单株进行农艺性状考察,并运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相关性分析发现单株产量与株高、茎秆长、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有正相关关系,与主穗直径、穗色、杆色和穗型有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提取了可反映原变量信息82.793%的2个主成分,并据此给6个藜麦品种(系)做了综合评价。本研究筛选出青藜2号在参与分析的7个农艺性状上综合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青海藜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利用47份青海藜麦种质资源,对其13个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7份藜麦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为16. 39~71. 93,其中千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小,单株产量、单株总重的变异系数较大,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 17~2. 05;相关性分析发现,13个农艺性状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其中主茎直径、单株总重、经济系数和千粒重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 0. 01),主成分分析将13个农艺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5. 70%;有效穗数与有效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 0. 01);聚类分析发现,当欧式距离为55时,47份藜麦种质资源可以被划分为5类,表明所收集的藜麦种质资源遗传差异大,亲缘关系远。本研究结果可为青海藜麦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华北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10个夏谷品种为试材,对单株粒重、穗长、单穗重、穗码数、穗粗、茎节数、干草重、株高和千粒重9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相关遗传力及其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单穗重在早代间接选择单株产量可达到对单株产量进行直接选择的效率;通过株高在早代选择单株产量也可获得理想效果。在选择强度相同时,通过其它性状间接选择的效率均比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选择效率低。  相似文献   

4.
凉山州地方粳稻品种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部分凉山州地方粳稻品种的生育进程、分蘖成穗情况、株叶特性和抗性、穗部性状及物理品质的研究表明,各品种的生育期均短于对照,单株分蘖力大多高于对照而成穗率大多低于对照,株高偏高,抗倒伏力弱而抗病力强,株型和剑叶性状较好,穗部性状各品种间差异较大,产量和收获指数均不及对照,稻米的物理品质除个别品种的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达粳稻米二级指标外,其它均较差。综合各个品种的农艺性状及物理品质,以Y63、Y64、X32、B95和B134较好,可作为育种材料或经过改良在适宜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光照条件对紫叶观赏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光照条件下紫叶观赏稻茎、叶、分蘖等性状的生长差异,制定紫叶观赏稻种植技术,拓宽其应用途径。选取叶色为紫色的观赏稻品种B151和GY7作为试验材料,模拟家居庭院光照条件,设置正常光照、遮阳网下和墙边3个光照处理,以及分蘖前期和分蘖中后期2个移动时间处理。通过对叶色、叶片数、叶面积、剑叶性状、分蘖、有效穗、株高、抗逆性等性状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正常光照时间的缩短和光照强度的减弱,导致紫叶观赏稻分蘖数、叶片数、有效穗减少,叶片紫色变浅,剑叶长宽增加,剑叶夹角增大,叶片披垂,稻株仍具有较强的观赏性,适宜在家居庭院中种植。  相似文献   

6.
行距配置对高产冬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个高产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河南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超高产攻关田研究了不同行距配置对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豫麦49-198、周麦22和矮抗58群体总茎数、单株成穗数、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量均以宽窄行种植模式较高,而偃展4110则以等行距种植模式较高,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亦表现出相似的趋势.因此,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穗形小麦品种选择合适的行距配置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7.
以15个二棱大麦品种(系)为材料,用相关遗传力研究大麦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并计算分析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性状所组合的各种选择指数。结果表明:各性状与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力均低于单株粒重的遗传力,因而仅利用一个性状作间接选择的效率比对单株粒重作直接选择的效率低,在构成大麦产量的三要素中,着重提高单株穗数对产量的选择效率为最大;高产育种同时考虑与产量显著相关的性状比单纯对产量选择的效果好,其中以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和籽粒产量结合起来选择的效果最佳。本文并对相关遗传力在相关遗传变异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次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秧苗入土节数对甘薯植株性状及商品薯产量的影响。试验甘薯品种为烟薯25,插秧期为5月28日和6月13日两个时期,每期设置6个不同插秧节数的处理,收获期调查产量相关性状、产量和中型薯产量并计算中型薯率。结果表明,插秧节数3节时,单株蔓长增加、单株分枝数增加、单株结薯数增加、甘薯产量及中型薯产量提高;5月28日的小区产量和中型薯产量均高于6月13日插秧。本次研究认为,冀东地区种植甘薯,5月下旬插秧节数3节时能够有效的协调各产量相关性状的关系,有可能达到商品薯产量高产。  相似文献   

9.
对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分析,为筛选适合在沿淮地区种植的耐渍品种提供参考。选择34份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在全生育期进行常规栽培和灌浆期渍水胁迫处理,测定穗数、穗粒数、粒重、产量、湿面筋、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7个主要产量和品质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计算各指标耐渍系数,通过聚类分析评价各小麦品种的综合耐渍能力。渍水胁迫下,小麦的粒重、籽粒产量的降幅较大,各性状指标明显下降;从耐渍系数的变异系数看,灌浆期渍水胁迫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粒重>湿面筋>蛋白质含量>籽粒产量>穗粒数>淀粉含量>穗数;耐渍性平均隶属值与粒重、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重、湿面筋、蛋白质、淀粉含量的耐渍系数极显著正相关,与产量的耐渍系数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34份小麦品种划分为3种类型:耐渍型、中间耐渍型和敏感型,材料数分别为22、10和2个,分别占参试材料的64.71%、29.41%和5.88%。粒重、籽粒产量可作为小麦耐渍评价的首选指标;扬麦13、扬麦22和宁麦13可作为小麦耐渍栽培育种的参考资源。  相似文献   

10.
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试验选取平展型长玉13、半紧凑型东单60和紧凑型郑单958等3种株型玉米为试材,分别在39 000,48 000,57 000株/hm2等3个密度下种植,分析了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籽粒产量、穗粒性状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半紧凑型东单60产量最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行粒数、穗长、穗粗、轴粗、穗位叶面积和千粒质量呈下降趋势;株高、穗位高和雄穗分枝数呈上升趋势;各性状受株型与密度的互作影响不大.因此,在重庆提高玉米单产的关键是选取优良的丰产品种,并合理密植.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种植密度对中麦30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3个种植密度:450,600和750万株·hm-2,研究种植密度对中麦30总茎数动态、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与转运、籽粒产量和蛋白质质量分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可显著影响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600万株·hm-2种植密度的籽粒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和分蘖成穗率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种植密度,但不同种植密度的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无显著变化,说明种植密度主要通过影响单位面积穗数而影响籽粒产量。3个种植密度下,中麦30成熟期群体干物质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而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和对籽粒氮素积累贡献率及籽粒蛋白质量分数以600万株·hm-2种植密度的最大。3个种植密度相比较,中麦30在冀东地区的最适种植密度为600万株·hm-2,在该密度下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能实现高产目标,并通过促进氮素的积累和转运实现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较高的优质目标。  相似文献   

12.
对牡丹江农科所10个决选粳稻品系和6个数量性状进行相关遗传力的分析,在选择强度相同时,对单株产量直接选择的效率比通过其他性状间接选择效率高,单株产量与穗长、株高、单株穗数、千粒重的相关遗传贡献率均大于70%,说明表型相关变异中大部分是由遗传成分引起的,环境造成的相关变异很小,千粒单株穗数对单株产量有较大的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倒春寒后不同措施对不同类型冬小麦冻害减灾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冬小麦遭受晚霜冻害,选择遭受严重霜冻的大穗型冬小麦淄麦12号进行刈割对比试验,同时在冬小麦遭受倒春寒冻害地块以临麦2号为材料进行追施肥、水、化控剂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刈割后基部腋芽再次萌发虽可形成一定产量,但与对照相比,单株性状变差,产量明显降低。因此,霜冻后不应刈割,应积极采取科学的补救措施,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而受冻后及时追施速效氮肥并浇水和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天达2116减灾效果较好,比未采取任何减灾措施穗数增加63×104hm2,穗粒数增加3.4粒,千料重增加2.5g,增产1536.0 kg/hm2,增产幅度达38.7%。  相似文献   

14.
二棱和四棱皮大麦农艺性状对产量的通径分析与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二棱带皮型和四棱带皮型大麦的7个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分别进行了通径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二棱大麦中, 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正效应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单株穗数、千粒重、芒长和穗长等,而在四棱大麦中,则为:单株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等,可见两种类型中,单株穗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均居首位,因此,两种类型的大麦要提高单株产量均应以增加单株有效穗数为主,二棱皮大麦要兼顾高千粒重、长芒和长穗为配合选择指标,四棱皮大麦则应有两种选择模式;饲用大麦追求高产,应注重“穗重型”,而啤酒大麦应以大粒高产为主要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为藜麦作为饲草在高寒地区的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对藜麦和当地几种常见饲草的干草产量、叶茎比、营养特性和经济效益进行测定和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品种饲草的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藜麦与几种饲草的干草产量、叶茎比、粗蛋白含量、蛋白质产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经济效益差异显著(P0. 05),其中藜麦的干草产量最高为28 510. 25 kg/hm~2,叶茎比最大(0. 63),粗蛋白含量为15. 83%。蛋白质产量最高为4 513. 17 kg/hm~2,经济效益最高为15 741. 52元/hm~2。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最低,分别为44. 17%和31. 18%。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综合评价排在第一的饲草品种为藜麦,其等权关联度为0. 975 8。藜麦的干草产量高、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综合表现最好,可以成为高寒地区饲草种植的优质品种。  相似文献   

16.
玉米自交系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遗传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110个玉米自交系的14个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穗重、行粒数、穗组、百粒重、株高、穗位高、出籽率占优势的自交系一般单株籽粒产最也高;穗行数、茎粗、雄穗长度、雄穗分枝数,生育期等对单株籽粒产量影响不大,这些性状要根据生产或育种实践的需要进行选择,并以主成分值作为选择指数,在110个自交系中筛选出产量较高的一些自交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小麦三雌蕊突变体与绵阳29杂交,再以绵阳29为轮回亲本,多次回交,并结合人工选择,构建了小麦三雌蕊性状的近等基因系.对小麦三雌蕊突变体,绵阳29以及小麦三雌蕊性状近等基因系的小穗数﹑穗长﹑穗粒数﹑叶长﹑叶宽﹑茎粗﹑千粒重和单株粒重等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中除小穗数和穗长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余6个农艺性状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近等基因系在穗粒数、叶长、叶宽、茎粗和单株粒重这5个农艺性状明显高于轮回亲本,而千粒重明显低于轮回亲本.由此可见Pis1基因有增加穗粒数、叶长、叶宽、茎粗和单株粒重的效应,有降低千粒重的副效益.  相似文献   

18.
以西辽河平原主推品种郑单958、先玉335、金山27和伟科702为试验材料,研究玉米农艺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种植密度增加,4个品种的株高和穗位高均先升后降,在密度9.0万株/hm2时达到最大.株高以先玉335最高,其它3个品种差异不大.穗位高金山27最高,伟科702最低.穗位节节间先玉335最长,其它3个品种相差甚微.各品种茎粗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9.
多棱大麦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法对14个多棱大麦材料的8个相关因素与产量的关联度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成熟前时间、小区穗数、抽穗前时间、千粒重、穗粒数、单株穗数、幼苗习性。在多棱大麦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中,应在适当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基础上主攻单位面积的穗数,选育(选用)多穗大穗型品种,并兼顾其它有利生物学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对42份引进燕麦材料在株高、千粒重、主穗小穗数、轮层数、主穗粒重等12个农艺性状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各材料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主穗小穗数的多样性最高,其次是空铃数、主穗粒重和千粒重;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空铃数,其次是主穗粒重、主穗小穗数和千粒重。各材料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材料间各性状的遗传差异,对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42份燕麦材料在距离系数为7.0时可被划分为5类。这些类型为青海地区燕麦育种提供了良好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