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谚语是由人民大众口头创作,经过代代传颂,发展为民间文学的瑰宝。它言简意赅、音韵和谐,寥寥数语发人深思。将英谚与汉谚对比研究,既利于了解英汉民族在生产生活、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色,又能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欣赏形象活泼的“异花奇草”,从而汲取精华,洋为中用,提高我们的英语表达能力。本文拟从语意和句法两个方面浅析他们的共同特征。一、英汉谚语的语义特征广义上说,谚语象成语,也是词汇家族中特殊一类,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对许多英汉谚语所表达的意义进行抽象概括,存在如下易于识别的语义特点:言…  相似文献   

2.
绝句为汉语诗体中最短的形式,但却形短意长;认为绝句乃截半首律诗而成的“截句说”仅着眼于格律形式,从所包孕的内涵来说,绝句的言短意长不能靠截取获得;绝句继承楚赋以赋法寓讽谕;绝句通过暗示以少胜多;绝句通过主观视角寓言外之意;绝句通过表层叙事表达深微的哲理。  相似文献   

3.
科技信息     
<正> 安阳织染厂为了适应市场、跟上形势,使产品能适销对路,自1983年初接受安阳市科委下达的科研项目—丙棉仿毛大衣呢任务,从改进产品结构入手,积极采取新型化纤原料—丙纶吹拂纱与天然纤维制成的棉纱进行交织,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设计、试制出了“丙棉仿毛大衣呢”新产品,并投入批量生产。“丙棉仿毛大衣呢”属低档面料,但有高档衣料之效果,宅产成本低、效率高、经  相似文献   

4.
陆刚 《漳州师院学报》2007,21(2):132-135
在时政翻译中译者务必紧跟原文语义和作者思想,将原文语境意准确表达出来,彰显文本“个性”是十分重要的。用丰富多彩而又贴切得当的语言形式,把反复出现而又意思不变的句子、词组、成语、词语译得生动活泼,让读者赏心悦目,拍案叫绝也是文本不可或缺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每读陶诗,在田园佳境,悠然旷远之中,总觉得一份浓厚的感伤。而那些抒写穷愁之作,却令人感到一份慷慨和沉著,洒脱和超然。历代论陶诗,大抵不出平谈自然与金刚怒目之二端,于解陶诗之深厚,甚感有憾焉。《文心雕龙·隐秀篇》:“隐以复意为工。”又回:“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皎然《诗式》卷一《重意诗例》:“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多重意”乃中国古代诗歌美学追求之极致。历代文论多归之于艺术上的一种品格。但在陶诗中它却是一种层积的情感内蕴。表现为诗中诗人情感特征的多重性。一个体生命的价值问题是魏晋太一个解不…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咏及白发的词,达70余首,占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一多。足见在辛弃疾的心目中,白发是他外在形象的突出特征,也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表现。分析辛弃疾的咏白发词,有助于我们从“外” 到“内”地观照这位英雄词人。同时,通过与前代诗人咏白发诗词之比较,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辛词的个人风格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诗”在东晋分析“中古文学在东晋的历史命运”,“东晋”的诗阐释“东晋文学在中古的历史地位”。两晋之际,缘情派已往,赏意派方兴,浮竞心消沉,逍遥游盛行,体现在行文风格上,那便是“绮靡”风光不再,而代之以“忘言”的甚嚣尘上,因此“诗”在东晋,重“理”而轻“文”。然而,若论“东晋”的诗,从文学的创作机制、阅读的趣味诉求与文学发展的实际进程而言,“赏意忘言”是“缘情绮靡”的必要补充与支撑。至于“赏意忘言”对后世文学发展的正面意义,便是陶渊明体与谢灵运体的问世。  相似文献   

8.
吾国思想变动剧烈之时代,厥惟先秦与近百年,而最应辨析者莫过“科学主义”、“民粹主义”二端。曰科学主义者,持狭隘之工具理性为准衡,然则正心诚意之说,慎独中行之诫,一弃之通衢,人心危亡,系于一线。曰民粹主义,则以平等哲学抗论孔子等差之义。则必舍贤而从众,初则为价值堕落,文化衰亡,继则为泰半之横暴。而笼统言之,其能匡圣学未逮之擅场处,一曰现代启蒙精神,二曰自由民主意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还,西潮渐退,儒学复兴,反思五四,重省传统文化之举,蔚为风尚。至公元二〇〇四年甲申,《甲申文化宣言》指出“捍卫世界文明之多样性”、“保护各国、各民族之文化传统”、“实现多种文化形态之公平表达与传播”等,言二十世纪之诗,亦当至此而作一结束也。  相似文献   

9.
黄道周是明末一位正直的政治思想家,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怀抱救国救民的满腔热望。为此,他博览精思,从传统的思想武库中寻找改良现实的思想武器,企图用“尊天”、“法天”的观念和三代上下的“先王之道”来约束和限制君主的行动,从而构成了他政治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本文据此展开分析评论。一、究“天人之际”的尊天、法天思想黄道周不信佛、道之类的迷信,指出:“神仙为吾道之仆隶,释典为吾道之灰尘”。”他继承的是历代儒家究“万人之际”的思想传统,其《骄技别集序》写道;“凤年著书数十万言.明天地之道.帝王之义,万物…  相似文献   

10.
《老子》全书仅用5534字,就将宇宙万物的本原──“道”,形象、生动地阐述得明了透彻。本文特从(一)譬喻,(二)感叹,(三)顶针,(四)回文,(五)重言,(六)连问不答,先问后答,(七)正反相衬,(八)数字排列,(九)“不而”与“而不”,(十)排比,(十一)对比等方面的修辞艺术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