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注种族问题、反映黑人生活境遇是福克纳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他以文学作品愤懑地谴责了旧美国南方奴隶主的种族主义暴行。但同时,在福克纳所创造的黑人文学形象中,又反映出他思想中既痛恨种族压迫、却固守南方传统种族意识的矛盾倾向,处在人道主义理性思考与南方种族主义情感偏见的深刻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2.
汤亭亭在创作《女勇士》时,经历了从充当强烈反对华裔社会男权压迫的女权主义的急先锋、抗议美国主流社会种族主义的族裔勇士到希冀两性间、两种文化、两个种族间的和谐的心路历程。汤亭亭从反叛走向协商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作者夹在两个世界之间的现实处境,以及作者的和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蒋萧 《科技咨询导报》2014,(15):231-231
小说《紫色》描述了女主人公西丽从麻木。觉醒。抗争到独立的心灵历程,揭示了处在父权制社会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通过互相帮助从自我迷失到自我建构的主体意识的成长经历。  相似文献   

4.
蒋晓琦 《科技信息》2013,(8):194-194
汤亭亭是美国华裔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品《女勇士》反映了华裔女性在美国面临多重创伤。一方面是传统父权制的压迫,另一方面还要忍受美国白人种族主义的歧视与压迫以及中美不同文化带来的文化困惑。本文结合创伤研究中的文学性创伤分析《女勇士》中的多重创伤以及创伤对华裔女性造成的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最蓝的眼睛》中的人物自我同黑人社区的游离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里森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从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视角描述了在种族主义、男权至上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黑人的悲惨遭遇。在白人文化处于强势的社会里,黑人被定义为自我定义受抑制和自我身份被粉碎的“他者”,他们成为了拒绝与失败的牺牲品。小说中影响人物命运的显著因素是黑人社区。社区的力量将白人文化强加到黑人身上,而最终导致了主人公命运的毁灭。  相似文献   

6.
莫里森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从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视角描述了在种族主义、男权至上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黑人的悲惨遭遇.在白人文化处于强势的社会里,黑人被定义为自我定义受抑制和自我身份被粉碎的"他者",他们成为了拒绝与失败的牺牲品.小说中影响人物命运的显著因素是黑人社区.社区的力量将白人文化强加到黑人身上,而最终导致了主人公命运的毁灭.  相似文献   

7.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在西方人格心理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第一次提出了“社会性格”的概念,并以社会中作为群体的大多数人为研究对象。这对心理咨询治疗、教育、心理学及人的潜能开发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伍慧明是美国文坛上近几年出现的后起之秀,她的处女作《骨》成功地塑造了四位鲜活的女性角色。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对文中处于父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社会“双重边缘”的美籍华裔女性进行了尝试性分析,展现了她们从沉默到抵抗再到对话的独特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9.
高丽 《科技信息》2007,(31):256-256
小说《土生子》中,托马斯·别格用反抗和武力手段替代了传统文学中顺从屈服的黑人形象。国内外评论家一般把别格的残暴行为归咎为种族歧视盛行的美国社会制度,本文从动物意象的角度来阐释别格的暴力根源,揭示人类在危险面前无可抑制的兽性爆发。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伍慧明是美国文坛上近几年出现的后起之秀,她的处女作<骨>成功地塑造了四位鲜活的女性角色.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对文中处于父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社会"双重边缘"的美籍华裔女性进行了尝试性分析,展现了她们从沉默到抵抗再到对话的独特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1.
诗人陈恭尹对“雨”意象情有独钟。他在诗中刻意营构多姿多彩的“雨”意象,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陈恭尹笔下的“雨”,既有冷暖之分,又有粗细疏密、新旧、动静之别。诗人赋予“雨”以人格化,在情景的交融中使读者获得美感。  相似文献   

12.
《世界知识》2008,(19):69-69
奥运期间,格鲁吉亚与俄罗斯燃起战火让全世界惊愕不已。其实,早在2005年,格鲁吉亚就有了进占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军事计划!别不信,此话出自格前国防部部长奥克鲁阿什维利之口。他说,这份战争计划是自己与格总统萨卡什维利共同制定的。按他的说法,格军将兵分两路,快速夺取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和连接俄罗斯北奥塞梯与南奥塞梯的罗基隧道。但萨卡什维利仓促执行了这个计划,选择只攻击茨欣瓦利,  相似文献   

13.
《贝尼托.切莱诺》中的主人公德拉诺船长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他似乎是"善良"的化身,然而,他对周围自然意象的认识及其对待黑人的态度却说明其"善良"只是一种表象。这种表象下隐藏的是其"邪恶"——那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意识。这也揭示了十九世纪中期美国社会普通的心态和深刻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4.
高校老师要尽到培养学生干部优良人格的责任:放手工作,培养主动型人格;严格要求,培养自律型人格:学会合作,培养容纳型人格。  相似文献   

15.
刘旭东 《科技信息》2011,(24):I0152-I0152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美国黑人权利运动的发展,一大批黑人女作家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艾丽丝.沃克便是其中一位。她在其长篇小说《紫色》中着力描绘了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她们所拥有的创造性。揭露了黑人妇女的艰难处境和她们抗争的曲折历程。本文分析了《紫色》中以西莉为代表的一群黑人姐妹在种族主义及父权制的双重压迫下,通过写作、反抗、歌唱等方式,开始觉醒,并寻找自我、解放自我,最终获得独立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美国是当今世界宗教色彩最为浓厚的发达国家,具有悠久的宗教传统和众多的宗教信徒,宗教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影响美国内政外交的不容忽视的力量。基督教新教依然是美国的主流宗教,美国人的宗教信仰与其社会政治立场密切相关。美国外交的两大指导思想种族主义和扩张主义都有其宗教源头,分别对应基督教孤立主义和普世主义。宗教对美国外交实践的影响体现在战争、法律、组织建设等方面。研究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宗教因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外交意图,把握美国外交走向,丰富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全方位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位典型的具有种植园主家世渊源的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在塑造路喀斯这一形象的过程中透露出深藏内心的矛盾情感,在表面上斥责种族主义罪恶的同时流露出一种不自觉的种族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8.
夏黎红 《科技信息》2009,(22):I0115-I0115
本文介绍了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英里森的早期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通过对其中几住主要人物的分析,揭示了莫里森在书中所描写的种族主义内化现象对非洲裔美国人,特别是对非洲裔美国妇女和儿童所造成的伤害,并进一步指出对种族主义内化现象的研究,在帮助弱势群体争取权益这一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立平 《世界知识》2008,(13):38-39
我们在观察美国大选政治时,时不时要扪心自问:是我们心中有性别主义、种族主义的魔障,还是美国选民有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的魔障?否则我们会看花了眼,得出错误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从双性同体视角出发,集中分析了美国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中女性人物莎格·艾弗里的形象特征,并指出莎格身上兼具了女性的积极特质和男性的优秀特质,是双性同体的典型代表。双性同体的莎格是真正自由完美的人,代表了人类健全自由的理想人格状态。她的双性同体特质更颠覆了西方父权制对女性性别身份的社会文化界定,是沃克笔下理想女性人物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