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是以狂欢节的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为核心内容的,蕴涵着对人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密切关注以及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最高目标的理想建构。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及其人本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话理论和狂欢理论是巴赫金诗学的两大支柱.对话和狂欢都具有生成体裁的意义.人们狂欢(社会的狂欢)与文体的狂欢对人、社会、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利弊,都是对旧有秩序的改良与改革和解构与颠覆.这对中国当前的文体建设,特别是新诗的文体建设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是现在比较有活力的一个文学批评理论之一。本文是对这个理论做的一个简要的综述,旨在分析狂欢化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现狂欢化理论生命力长存的原因。对于当今社会强有力的大众文化,有些学者以狂欢化的思想来分析"选秀"等新现象,其中有些颇有不妥之处。要了解巴赫金的批评理论,狂欢化诗学体系是不得不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4.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人们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狂欢化的视角解读<水浒传>无疑会有新的理解生成,但是这些理解却是不确切的.对<水浒传>中有关现象的解读应该以具有民族特色的禅宗思想和阳明心学为指导,这比狂欢化理论更符合小说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迟锐 《科技信息》2009,(23):387-387,295
本文从狂欢化理论角度切入,对《快乐女声》的节目形态进行初浅的分析,认为《快乐女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巴赫金研究中的狂欢化的精神,但在本质上它只是吸引大规模受众参与互动的商业运作。  相似文献   

6.
回顾了俄罗斯50年代至90年代对20世纪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研究情况,肯定了取得的成果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分析了狂欢化理论对文化转型背景下的我国文艺研究具有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研究巴赫金狂欢理论与陈白尘喜剧的内在关系,探究陈白尘喜剧蕴含的狂欢化的诸多因素,提出陈白尘喜剧的狂欢化色彩是审美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政治语境中,对中外狂欢体民间文学与文人喜剧创作的狂欢性的继承与创新,它蕴涵着鲜明的现代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主要通过描写两个黑人女性的生活以及她们的友谊,建构的一个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虚拟世界,这与巴赫金的文学狂欢化理论不谋而合.本文试图从狂欢精神、狂欢化的人物刻画以及狂欢仪式三个方面来探讨《秀拉》与巴赫金的理论的共鸣之处。  相似文献   

9.
《失乐园》中男女主角奢侈放纵的生活模式使人不得不把它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联系在一起.狂欢化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包含狂欢舞台、狂欢情节和狂欢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失乐园》显然是带有狂欢化特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巴赫金狂欢化文学理论认为狂欢节中笑谑地给狂欢国王加冕与随后的脱冕是狂欢式中最重要的节庆仪式,它使一切高贵的因素降格,体现了狂欢化理论的精神内核,即颠覆等级、主张平等对话,强调未完成性、变易性,反对僵化和教条。田纳西·威廉姆斯的著名戏剧《欲望号街车》中斯坦利父权制的加冕与脱冕是对巴赫金狂欢化文学理论的完美诠释。  相似文献   

11.
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从结构、形象、语言形式、数字运用四方面,具体分析陈白尘喜剧作品《升官图》中呈现的狂欢化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了审美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下,对中外狂欢体民间文学和文人喜剧创作的狂欢性的全面继承与创新,它们彰显出鲜明的现代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12.
“狂欢化”是巴赫金在研究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民间文化及文学创作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阐释的一种文化与文学理论。在中周小说界经历多种“现代性”探索与实验后却仍然迷茫于“不知路在何方”之时,狂欢化理论为小说创作指点了“后现代”之路。韩寒的《光荣日》是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狂欢化叙事特征的小说,主要表现为空间戏仿化、人物边缘化、情节双声化和语言粗鄙化。  相似文献   

13.
借助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解读了当今电视体育真人秀节目实现了电视传媒与群众体育的互动"狂欢".指出了群众体育与电视体育真人秀节目的狂欢共性:大众性、无等级性、"非仪式性".探讨了这种"狂欢性"契合对于电视传媒和群众体育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借鉴西方狂欢文化理论,揭示中国节日民俗中的狂欢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提出开发利用狂欢文化应当遵循市场机制和政府主导相结合、坚持全民性和自由平等、节会形态不断创新、保持真实性或真实感、兼顾新奇性与安全性等5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揭示狂欢化理论在此小说中的异化现象,并分析这种异化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付思 《科技信息》2013,(23):34-34
纳撒尼尔·韦斯特的经典之作《寂寞芳心小姐》通常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黑色幽默的代表作,竭力渲染美国梦之沉沦的黑色主题。而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解读这部小说,从狂欢化的文学特征和狂欢化的场景来欣赏《寂寞芳心小姐》。  相似文献   

17.
从后现代语境下的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商业性、娱乐性特征这个角度,并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分析《功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喜剧影片与狂欢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来具体分析喜剧电影的生成过程,观众的观影心态,会发现真正优秀的喜剧电影应该超越狂欢化理论规范。  相似文献   

19.
狂欢化的世界感受植根于欧洲文明的深处,折射出欧洲文明的一种精神特质。它从不曾消失,仍然对僵化和凝固的制度和思维起着很强的解构作用。狂欢化的文本——《看不见的人》中设定了狂欢节上的一系列礼仪形式,也因此,《看不见的人》获得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和两重性。本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发掘这部黑人小说的独特魅力,也借此一窥黑人生活的苦难和渴望。  相似文献   

20.
先锋小说具有强烈的非理性叙事品格,这表现在四个方面:神经质、焦虑与非常态的生存世界;性、暴力、死亡本能的狂欢;偶然性与历史的不确定性;浓烈的神秘主义气息。先锋小说对非理性的执着和对理性的颠覆与超越,为文本的创作和阐释提供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