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探索博物馆空间格局演变规律,运用数理统计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考察了2000—2018年长三角地区博物馆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博物馆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012年后增长速度变缓;江苏省博物馆数量居于首位;长三角地区41座城市中,上海市博物馆数量最多。(2)长三角地区博物馆总体为空间正相关,呈集聚态势。以上海市为核心,极化作用不断增强,整体呈“多核串珠状”,省会城市作用突出。从局部尺度来看,各省城市间差异显著,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长三角地区北部城市。(3)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显示城市旅游发展水平、城市资源禀赋、城市经济水平、人口因素和政府财政等因素共同影响长三角地区博物馆的空间格局演变。  相似文献   

2.
根据空间自相关理论分析探讨了旅游业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和格局,运用Geo da软件对长三角地区16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做了定量研究.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在人次和收入上的全局自相关水平均不显著,Moran's值较低,未通过Z统计检验;旅游业发展不存在显著集聚和分异;旅游业发展水平因城市等级差异呈现相应随机分布格局.城市象限分布图反映出城市等级与旅游业水平对应关系,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是各指标的高值中心,与其他城市的相对低值构成随机分布空间格局,高值城市周边城镇是其服务和旅游辐射区域,旅游业城际间自相关水平开始下降,呈现出网络一体化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探讨区域城市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与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处于中度耦合阶段,上海、杭州、南京等区域中心城市及其邻近地区的耦合度和协调度都相对较高,苏北和苏中地区城市相对较低.综合耦合度和协调度,将区域划分为旅游经济与城镇化和谐区、磨合区、拮抗区和低耦合区4种类型.培育政策保障与政策调控机制、结构转型与旅游产业运行机制、旅游服务提升与市场推广机制、社会保障与社会公平机制等多元驱动机制是提高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等统计分析方法,以长三角地区11个沿海旅游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探讨2002~2012年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经济的空间总体差异、差异构成及其差异演变态势,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其滨海旅游经济差异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拟合分析,从时空视角揭示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经济差异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长三角滨海旅游经济差异演变呈现波动变化特征,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缓慢下降的趋势,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2)泰尔指数分解显示,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呈现逐渐缩小态势,且变化幅度逐渐趋于平缓;地带间差异大于地带内差异,地带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南部、中部、北部地带内沿海城市之间的差异呈现不同的变化态势,南部和中部地带内差异呈现逐渐缩小且趋于平缓的态势,北部地带内差异则呈现先缩小后增大的特点.(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能力、基础设施条件、旅游规模与长三角滨海旅游经济发展之间关系显著,是其滨海旅游经济空间分异与动态变化规律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通过利用分形理论计算出昌九地区137个城镇城市首位指数,测算出城镇规模级别分布维数、聚集维数、网格维数,从而揭示昌九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状况。研究表明:1)利用城区常住人口规模测算出两、四城市指数,分别为3.56、2.36,均高于正常值,表明昌九地区城镇体系属于首位型分布;从城镇体系规模级别测算出分维数为0.758 8,验证了昌九地区城镇体系呈极核型结构,城镇规模分布不均衡;2)南昌市区、九江市区的集聚维数为0.755 9、0.614 4,中心城区在昌九地区城镇体系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核心作用显著;3)昌九地区城镇分布的容量维与信息维分别为1.754 5、1.510 6,城镇分布均衡性偏低,城镇稀疏的地区分形形态不佳。昌九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呈现不平衡状态,首位城市的垄断性较强,小城镇发育不完全,影响了城镇体系功能的充分发挥,提升中小城镇功能是今后昌九地区今后城镇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借助城市首位度指数、城市规模基尼系数、城市等级规模分布不平衡指数、位序-规模法则模型及相关分析法,对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演变及机制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体系中首位城市沈阳在发展的同时其他等级城市发展势头也很强劲;各规模等级城市人口总体处于均匀分布状态;城市规模分布日益均衡;城市规模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性;影响城市等级规模结构演变的因子主要有经济因素、交通因素、政策因素、自然因素,四大因素通过作用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城市结构等方面,最终影响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借助一定的旅游经济关联模型,研究了四川省各省辖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和方向,并将旅游关联分为两种类型,即强关联区和一般关联区.以关联区为样本分析其内部旅游景区(点)系统的空间分形结构,结果表明,地区间的旅游关联强度与景区(点)系统的分形发育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一般而言,强关联区旅游景区(点)系统的容量维和信息维数值偏小,表明旅游景区(点)数量在各地区间的分布变差相对较小;一般关联区旅游景区(点)系统的容量维和信息维数值偏大,说明旅游景区(点)数量在各地区间的分布变差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测算长三角中心城市2008—2017年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三系统的协调度,以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其时空演化,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长三角中心城市三系统协调发展呈现为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但热点城市范围在研究期内相对固定;在空间上,重心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并且始终保持“东南-西北”分布格局. (2)三系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及相对稳定的空间聚类格局,并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3)市场驱动、交通通达、外商投资、劳动聚集、资源禀赋和旅游规模对该区域三系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环境规制与旅游效益的影响系数则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9.
发展夜间旅游是延长旅游消费链、激发旅游经济活力的重要途径.以31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运用旅游空间错位指数、二维矩阵模型等数理方法,研究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与旅游收入空间错位关系,并利用ArcGIS软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1)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国内旅游收入与入境旅游收入三者间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现象;(2)集聚区与国内旅游收入总体空间错位较小,呈平衡状态;(3)集聚区与入境旅游收入空间错位较大,多数城市均处于匹配不佳阶段;(4)双收入重心空间错位差异明显,处于不同错位区的城市受限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总结实际性发展建议,为我国夜间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西南地区138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样本,借助ArcGIS软件,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网格维模型、地理联系率、地理探测器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重点村呈聚集分布态势,主要以“省会城市—交通干线”为依托,集中连片聚集分布;(2)重点村空间分布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旅游资源对其解释力最大;(3)重点村聚集在A级景区5 km范围内、距城市5~50 km处和中海拔地区,且沿交通干线分布,并与地区经济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11.
利用ArcGIS空间定位和二维矩阵图分析法,对2011年中国旅游百强景区和百强城市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进行研究。百强景区和百强城市具有幂律分布特征,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和0.995。在空间结构上,旅游百强景区呈聚集性,主要分布于环渤海地区、黄河-陇海沿线、长江流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而百强城市呈带状性,主要分布于瑷珲—腾冲线东南方。地域组合中,百强景区与百强城市存在数量匹配与等级规模匹配关系,其中数量匹配关系有4种组合;等级规模匹配是高级别城市为同级别或低级别景区提供旅游服务设施。  相似文献   

12.
综合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GIS空间分析及GMM动态面板回归等方法探讨了长三角地区城市旅游专业化水平对旅游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2001—2017年,长三角地区城市旅游专业化水平由低值集聚的"倒山"字型向"南高北低"空间格局推进,旅游全要素生产率由负向增长的"入"字型分布格局提升至正向促进...  相似文献   

13.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其总体差异及年际变化趋势,利用首位度方法分析城市旅游规模结构演化,揭示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分异演化规律,并围绕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解析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时空分异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呈现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减小态势.上海旅游的中心性是导致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主因,初现以上海为中心,杭州、南京、苏州为次级旅游发展中心的主-副中心旅游圈层结构;(2)长三角地区各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初现空间分异性,即错位型和匹配型;(3)长三角地区入境游客日趋分散,逐渐由中心城市向外扩散.  相似文献   

14.
以2001-2013年新疆旅游收入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以及首位度,对新疆15个地州市国内及入境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体系构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国内及入境旅游发展很不均衡;(2)新疆15个地州市国内旅游规模差距较大,国内旅游规模分布过度集中,但也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国内旅游竞争较激烈,竞争力优势明显的是乌鲁木齐市、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竞争力下滑明显的是喀什地区;在入境旅游规模方面,新疆15个地州市差距大,集聚化明显,但有扩散的趋势,入境旅游竞争力进一步加强.竞争力优势明显的是乌鲁木齐市、伊犁州直属县市、阿勒泰地区、哈密地区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竞争力下滑明显的是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喀什地区;(3)新疆国内及入境旅游规模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国内旅游规模由集中型分布向首位型分布演变,入境旅游规模呈首位型分布,但有向集中型,甚至分散型演变的趋势.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调整新疆旅游规模结构失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增长极理论为分析框架,探索长三角地区城市关联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期揭示区域城市间的扩散回波效应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关联的总体水平提高,由上海、南京和杭州等中心城市规模经济带来的扩散效应,促进了区域中部城市的崛起,城市发展出现由中心向外围转移的趋势;市场经济的回波效应促使无锡、徐州等城市演变为新兴经济增长城市,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发展迅速.随着城市时空关联程度的提高,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两极化现象却愈演愈烈.在中心城市扩散效应作用下,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关联程度日益增强,而回波效应却使得城市间两极分化现象加剧.  相似文献   

16.
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以及障碍度模型,探究长三角城市群2010—2020年城市韧性、旅游发展水平及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障碍因素进行诊断识别。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和旅游发展水平均波动上升,空间上呈现“东部高、南北西三面低”的分布格局;(2)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系统与旅游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2010年的0.311增加至2019年的0.404(最高峰)后回落为0.367,协调等级从濒临失调跃升为初级协调后回退为濒临失调阶段,空间上城际差异显著;(3)2010—2020年城市韧性与旅游发展各准则层障碍度结构相对稳定,城市韧性系统中社会韧性为主导障碍,旅游发展系统中旅游效益为主导障碍。最后,在厘清城市韧性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识别两个系统障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措施以期实现城市群城市韧性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根据高速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5年辽宁省高速交通优势度、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比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辽宁省高速交通优势度在空间上形成以沈阳为核心,向外围逐渐减弱的"中心-外围"分布格局,中部城市交通优势度相对较好,东部地区交通优势度总体上高于西部地区。2)辽宁省旅游经济形成了沈阳、大连两大核心区域,沿海地区旅游发展水平较高,北部、西部边际城市发展水平相对滞后。3)辽宁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经济整体上协调度一般。以沈阳为主中心地区协调性高,西部、北部边缘城市发展协调性低。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两个方面,二者发展的时空错位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矛盾.文章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对2009—2019年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进行综合测度,通过泰尔系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空间重叠性、空间错位指数及空间回归模型探究其时空格局、错位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 研究时段内,城镇化水平由“规模驱动”转向“质量驱动”,其变化取决于中低水平城市数量的替变转移上;随时间维度变化,城镇化质量提高显著,内部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规模内部差异扩大,规模结构不合理现象有所突显.2) 空间分布上:城镇化质量始终以中水平地区为主,高水平地区不断增加,低水平地区持续减少;城镇化规模始终保持“中部凸起”的分布格局,中等规模城市逐渐取代了小规模城市,成为区域主导的城镇化规模类型.3) 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空间错位: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且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现象主要由小部分城市的不匹配造成的.4)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均GDP、每万居民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对空间错位指数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均GDP和土地城镇化率对空间错位指数贡献最大,其他因素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区,选取全球人造不透水面、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夜间灯光、道路、人口等多源数据,从土地利用、人类活动、道路设施3个视角出发构建分区指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对长三角城市群地域空间进行划分,并探讨城市边缘区的时空分异与扩展特征.结果表明:使用多源数据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识别城市边缘区具有可行性,空间分区的3个指标较为合理;使用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将长三角城市群分为城市核心区、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区3类;2012-2018年间城市边缘区占长三角城市群总面积的比例由7.82%增长至11.27%,年均空间扩展强度指数为7.35%,城市边缘区面积扩展呈现集聚特征,热点区主要位于江苏省大部及浙江省北部,冷点区则分布于安徽省大部和浙江省南部.  相似文献   

20.
旅游流规模分布的分形与分维——以我国入境旅游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论证旅游流规模分布的分形结构,并给出基于容量维、信息维的旅游流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方法。方法假设验证,实证研究。结果中国入境旅游流的规模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分形结构特征,各年度容量维数、信息维数图都存在明显的无标度区;入境旅游流等级差异呈缩小趋势,规模小的旅游流发育快,地位相对增强;规模较大的旅游流发育慢,地位相对降低;旅游流规模分布趋向集中,从较正规的帕雷托分布向齐夫分布转变;危机事件对入境旅游流规模结构产生明显影响。结论旅游流规模分布属于分形结构;旅游流规模分布的容量维、信息维模型能够反映其规模分布的均衡程度,集中程度和等级差异变化;危机事件会对旅游流规模结构产生影响,影响力大小与旅游流规模呈反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