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要: 介绍人体肿瘤移植( 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 model,PDX) 模型的基本特征和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该类模型应用于肿瘤研究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目的是正确应用PDX 模型开展研究工作,分析相应的实验结果,加快肿瘤药物研发进程。  相似文献   

2.
摘要: 我国现有阿尔茨海默病( AD) 患者800 - 1000 万,患者数量随着人口老龄化逐年增加,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或者逆转AD 的药物和方法。过去基于啮齿类动物模型筛选出的用于治疗AD 的药物在人体试验中均疗效差或有严重的副作用,这与啮齿类动物模型和AD 患者病理及行为特征差异大有直接关系。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高度相似,建立AD 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意义重大。AD 病因复杂,但是致病基因突变是其已知的明确病因,应该重视利用基因修饰或者基因筛选等技术建立AD 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本文将着重介绍AD 致病基因突变相关的转基因小鼠模型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特点和现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基于临床肝癌手术标本的原位移植(patient-derived orthotopic xenograft PDOX)模型,研究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NIRF)活体成像和PET/CT在模型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将临床新鲜肝癌手术标本接种于重度免疫缺陷NPG小鼠皮下建立肝癌PDX模型,通过组织形态观察、STR分型检测和免疫组化分析对PDX模型进行评估。进一步将PDX模型肿瘤组织进行裸鼠肝原位移植建立PDOX模型,注射近红外荧光染料IR-783,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测肿瘤的发生;尾静脉注射18F-FDG,通过小动物PET/CT观察确认肝原位肿瘤的生长。结果 STR分型结果表明PDX肿瘤的人源性特征,组织形态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表明PDX肿瘤保持了原发肿瘤病理学特征;近红外荧光活体成像检测到肝脏肿瘤的发生;PET/CT可清晰观察到小鼠肝脏部位18F-FDG分子探针富集。结论 成功建立了肝癌PDOX模型,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和PET/CT影像技术可对该模型进行评估,为肝癌的治疗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对三类犬睾丸原发性特有肿瘤进行病理学诊断和分析,探讨犬睾丸原发性肿瘤的病理学特点,为诊断睾丸原发性肿瘤提供资料。方法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动物海绵状脑病实验室收集来自动物医院的临床犬睾丸肿物病例,从2013 年至2015 年共35 例,制成切片,HE 染色,根据病理学特征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比较肿瘤细胞形态特征、根据组织学特点鉴别细胞起源,总结三类肿瘤的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观察比较犬精原细胞瘤、支持细胞瘤、间质细胞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总结犬睾丸肿瘤的临床特征,为今后该类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有效资料。结论精原细胞瘤、支持细胞瘤和间质细胞瘤为睾丸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常见于老年犬,恶性睾丸肿瘤的发病率低。由于肿瘤细胞来源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摘要: 便秘是临床最常见、也非常复杂的消化道症状,便秘动物模型是进行便秘机理研究和通便药物研发的工具,本文就便秘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和模型特征进行总结,为开展润肠通便药效学实验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建立RAG2 /IL2RG 双基因缺陷的CRG 小鼠杂交群体。方法将RAG2 基因缺陷小鼠与IL2RG 基因缺陷小鼠分别进行繁殖,选取RAG2 基因缺陷雄鼠RAG2( - / - ) 与IL2RG 基因缺陷雌鼠IL2RG( - / - ) 进行配对,培育杂交后代,通过PCR 扩增基因组RAG2 和IL2RG 基因进行鉴定; 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RAG2 /IL2RG 双基因缺陷小鼠外周血T 细胞( CD3 + ) 、B 细胞( CD19 + ) 和NK 细胞( CD49b + ) 含量; 并测定8—12 周龄RAG2 /IL2RG 双基因缺陷小鼠血液生理生化及主要脏器重量指标。结果成功繁育RAG2 基因缺陷小鼠和IL2RG 基因缺陷小鼠,筛选获得稳定的RAG2 /IL2RG 双基因缺陷小鼠并成功保种和扩群; 该双基因缺陷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 细胞、B 细胞,NK 细胞比例显著降低( P < 0. 05) ; 与相同周龄野生型C57BL/6 相比9 项血清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 P > 0. 05) ; 18 项血液生理指标中红细胞( RBC) 和血红蛋白( HGB) 含量显著降低( P < 0. 05) ; 白细胞( WBC) 、淋巴细胞数( LYMPH) 、淋巴细胞比率( LYM) 、单核细胞、中性细胞数( NEUT) 降低极显著( P < 0. 01) ; 脾脏重量显著均低于野生型C57BL/6 小鼠( P < 0. 05) ; 人肝肿瘤传代细胞移植于RAG2 /IL2RG 双基因缺陷小鼠后,肿瘤移植成功率和生长速率均明显高于亲本单基因缺陷小鼠( P < 0. 05) ,成功获得了临床肝癌病人肿瘤组织的异种移植模型。结论 成功构建筛选出RAG2 /IL2RG 双基因缺陷小鼠杂交群体。  相似文献   

7.
摘要: 阿尔兹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性退行性疾病。由于发病机制复杂,发病原因多样,制约了其动物模型研究的发展,本文将阿尔兹海默症动物模型分为转基因动物模型与非转基因动物模型,并具体介绍了APP 转基因小鼠模型、APP/PSI 双转基因小鼠模型、Tau /APP/PSI 三转基因小鼠模型三种转基因动物模型,以及Aβ 诱导的AD 动物模型等六种非转基因动物模型。与此同时就其动物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比较P407( 泊洛沙姆) 和脂肪乳剂的小鼠高血脂模型的特点。方法采用灌胃法给予小鼠脂肪乳剂,腹腔注射法给予小鼠P407,之后测血清中的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C) 。结果脂肪乳剂造模后小鼠TC、LDL-C 显著升高,TG 显著降低,HDL-C 的变化没有显著性。P407-1d 组的小鼠TC、TG、LDL-C 显著升高,HDL-C 显著下降,符合临床典型高血脂的特征。结论用P407 建立小鼠高血脂模型更快速,更接近临床高血脂症。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分离小鼠肝肿瘤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为肝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提供有效的实验手段。方法以9 月龄H-ras12V 转基因肝癌小鼠为实验材料,采用传统的小鼠肝细胞原代培养的灌注分离法,并对其进行改进,即在灌注的同时,用剪刀剪去肿瘤表面阻塞的血管和组织,疏通灌注液流,达到有效消化肿瘤组织的目的。对用此改良灌注法分离的肝肿瘤细胞和肿瘤周围组织细胞进行成活率计数,并进行后续的原代细胞培养,观察第3、5、7 天的细胞生长状态和形态特征。结果通过对传统的灌注分离肝细胞法进行改良,分离的肝肿瘤细胞成活率由未改良前的10%提升到40%。原代培养的结果表明,分离的肝肿瘤细胞与肝肿瘤周围的正常肝细胞的形态和随时间延长的凋亡变化状态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改良的灌注法能够有效的分离小鼠肝肿瘤细胞,并显著提高其存活率和细胞质量,可用于后续的原代细胞培养并开展相关的实验。另外,本文对改良灌注法的详细叙述也为相关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10.
<正> 自1969年丹麦学者Rygaard首次将人类肿瘤移植于无胸腺裸小鼠以来,几乎所有类型的人类肿瘤均在免疫缺陷裸小鼠或裸大鼠体内建立了移植模型。在肿瘤研究中,已从观察肿瘤的可移植性、肿瘤的组织学特征扩展到研究肿瘤的生物学特征,诸如浸润、转移、肿瘤产物和肿瘤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在肿瘤化疗实验研究中,这些模型亦在筛选抗肿瘤新药和采取更合理的剂量以指导临床治疗两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上述人类肿瘤——免疫缺陷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多采用将人类肿瘤移植于裸鼠皮下的方法,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易于观察。此外,部分学者还将肿瘤细胞接种于腹腔、肾包膜下及脑内。通过这些方法所建立的移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炎症性肠病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疾病,包含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以腹痛、腹泻、便血等为主要病理特点。目前认为本病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感染、免疫、遗传、环境和精神等因素。炎症性肠病实验动物模型的发展为新药的研究和开发创造了条件,本文旨在对炎症性肠病的常用造模方法及理想动物模型的特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对8 例猫耳部肿物进行病理学诊断和分析,探讨猫耳部肿瘤发生的规律。方法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动物医院2009 ~ 2015 年进行手术治疗的8 例猫耳部肿物,制成切片,根据病理学观察进行诊断并分析其组织来源、年龄及发生部位的规律。结果猫耳部鳞状细胞癌、耵聍腺瘤/癌和肥大细胞瘤发生比率均各占25%、25%、37. 5%; 猫耳部肿瘤0 ~ 4. 9 岁发生占12. 5%,5 ~ 9. 9 岁占37. 5%,≥10 岁占50%; 肿瘤均发生于外耳,中耳和内耳未见。结论耳部好发鳞状细胞癌、耵聍腺瘤/癌和肥大细胞瘤; 猫耳部肿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易发生在中老年; 耳部肿瘤易发生在外耳。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建立小鼠巨细胞病毒( MCMV) PCR 检测方法,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根据NCBI 公布的巨细胞病毒设计引物,进行PCR 体系优化、敏感性、特异性测试; 运用优化后的方法,对87 份小鼠血清进行检测,对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建立的小鼠巨细胞病毒PCR 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初步检测4 个屏障设施的87 份小鼠血清, 13 份为阳性,通过测序证实为小鼠巨细胞病毒,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结论为小鼠巨细胞病毒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线栓法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中应用广泛,但影响其成功率的因素有很多种,本文意于寻求一种更加有效的模型制作方法。通过查找大量文献,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过程中,脑缺血实验动物模型为非常重要的研究途径,而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大鼠的选择、麻醉药品使用、栓线的使用和手术方法等都是影响模型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本文便是对线栓法制作大鼠局部脑缺血动物模型的方法和特点作一综述及介绍。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设计并验证能够高效切割Hipp11 位点的sgRNA,为在Hipp11 位点定点敲入外源基因提供工作基础。方法使用预测软件对Hipp11 位点的sgRNA 进行预测并挑选脱靶效应较低的两个sgRNA。构建相应载体,通过CRISPR/Cas9 活性检测试剂盒在体外检测sgRNA 的活性。选取活性较高的sgRNA 体外转录,与Cas9 mRNA 一并注射受精卵。检测出生后小鼠Hipp11 位点切割效率,计算出sgRNA 的体内活性。结果两个sgRNA 的体外活性分别为19. 2%和51. 7%,使用体外活性高的2 号sgRNA 显微注射获得8 只新生小鼠,其中62. 5% ( 5 /8) 的小鼠中检测到Hipp11 位点周围发生碱基插入或缺失。结论获得一个能够引导高效切割的Hipp11 位点通用型sgRNA,从而为基因CRISPR 技术在Hipp11 位点定点插入外源基因奠定基础。sgRNA 体外活性能够预测sgRNA 在体内的切割活性,表明体外活性验证是筛选高活性sgRNA 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摘要: 金黄地鼠( Golden hamster; Mesocricetus auratus) 又称叙利亚地鼠,金黄色,成年个体体质量120-150 g,染色体 22 对。目前世界各国饲养的不同品系的金黄地鼠,都是1930 年在叙利亚发现的同胞后代,由于同一祖先,遗传学上血缘相近。金黄地鼠被广泛用于微生物学,肿瘤学,内分泌学,组织移植等的研究,此外还被大量用于制造乙型脑炎疫苗和狂犬疫苗。成都公司长期使用金黄地鼠制造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本公司2003 年底建立SPF 金黄地鼠核心种群, 2004 年3 月建立规模化生产种群, 13 年来累计生产SPF 金黄地鼠180 万只,供应乙脑减毒活疫苗生产150 万只,累计生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2. 3 亿人份,创造产值21 亿元人民币,其中乙脑疫苗出口创汇9 000 万美元。为了长期保持SPF 金黄地鼠种群遗传稳定性和质量稳定性,我们建立了一整套标准化的饲养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体系, 10 多年来,无论是公司自检,还是送中检院国家专业实验室检测或是送国外专业实验室检测,均未检测出需要排除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2013 年我公司的乙脑减毒活疫苗制品成功通过WHO 预认证,作为关键原材料的SPF 金黄地鼠质量也得到了WHO 检查官的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