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选择不同的林分类型和立地条件,按不同经营密度分别设立固定标准地,对天然杨桦林林分生长性状(树高、胸径、材积等)、形质指标(冠长、冠宽等)、光能利用、养分及林内土壤水分变化等进行连续的定位观测.在立地分类基础上,定量分析了经营密度对林分干物质积累量、养分归还量、林地土壤含水量、林分生长及出材量的效应.结果表明:经营密度对林分生长、干物质积累、枯枝落叶分解和土壤结构的改善具有较大影响.天然杨桦林单株叶量随经营密度增大而减少,单株叶片总面积、林分平均冠长、冠幅则以中等经营密度最大;凋落物分解率随密度增大而减少,营养元素归还量以中等经营密度为最大;密度相同,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同一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量随经营密度减少而降低;山杨林和白桦林单位面积胸径年生长量随经营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林分蓄积以中等经营密度最大.  相似文献   

2.
<正>根据290块I-69杨标准地调查资料,以密度效应模型为基础,以林分胶合板材产量最大为目标,导出了最佳造林密度模型。通过对模型拟合,采用最佳造林密度模型求得I-69杨胶合板用材林造林密度为小于286株/hm2。立地指数小于等于16m的立地不宜用于营造胶合板用材林。要实现胶合板材培育的基本目标D>26.8cm,林分优势高必须大于28.9m。以选择立地指数大于等于20m的立地为佳。在立地指数18、20、22m条件下,满足I-69杨胶合板用材林培育目标的最短轮伐期分别为11、10、9a;最大造林密度为257、240、236株/hm2。  相似文献   

3.
以东北商品林中杨桦次生林为对象,采用定位观测与随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林分立地类型划分、林分生长进程规律分析和密度效应的综合评价,确定0.7为天然杨桦工业原料林优质高效经营的最适密度,该密度的林分能充分利用生境,林木生长势最强,光能利用率最高,养分归还量最多,林分蓄积生长量最大.在此基础上,以林分经营密度为自变量,上层林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疏密度和林分初始密度为因变量,绘制密度调控曲线,直观展示各变量因子间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从定量角度确定最适密度下的林分蓄积、间伐株数量、间伐蓄积和间伐强度,提出了天然杨桦工业原料林密度调控技术与模式,为科学合理地经营天然杨桦工业原料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结果表明:26龄杉木纯林群落生物量平均为183.89t/hm2,其组成层次的生物量分配序列(%)为乔木层(93.60)>枯枝落叶层(6.14)>灌草层(0.26)。乔木层年平均净生产量为6.62t/hm2·a,低于中心产区;平均木单株年平均净生产量10.93kg/a,高于中心产区,揭示现有林分密度偏小。26年生林分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为20.7m和24.0cm,其干材生物量平均达61.5%,适宜培育杉木大径材。  相似文献   

5.
根据浏阳市丘陵区杉木人工林的生长现状,采用标准地平均木树干解析法,按不同立地指数选择解析木,对树高、胸径、材积、生长率等生长指标进行分析,研究林分的生长规律及营林中存在的问题,为该类林分的抚育间伐、更新改造等经营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大径材培育生长效果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13,26,39 a不同林龄马尾松林分进行了调查.大径材定向培育的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在立地条件相似、经营措施相同的林分,马尾松胸径、树高、冠幅等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在不同经营类型的林分中,马尾松胸径、树高、冠幅等生长指标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在定向培育马尾松大径材过程中,应尽早采取得当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7.
杉木人工林不同密度管理定向培育大径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不同经营密度杉木人工林生长进程的比较分析可知,在相同年龄下,杉木林树高、胸径和材积总生长量、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均随密度降低而增大,且密度小的林分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相交的时间推迟2~4 a,林木生长的速生期有延长的趋势,呈现出较强的生长后劲.密度管理是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的关键措施,培育杉木大径材应在10 a前后,并且适时调整林分密度,以适当增加立木中大径木所占比例,促进大径木成材.保留密度以1 200株·hm-2左右较为适宜,可获得较高的大径材种出材量,提高单位面积的木材产量.  相似文献   

8.
采取固定标准地连续、定位观测与临时标准地调查点面结合的方法,在研究立地分类、林分生长进程、最适经营密度选择及密度控制技术的基础上,深人系统地分析了林木干材心腐影响因子、种群结构及优质高效经营效果,结合工业纤维林培育目标及木材纤维物理材性指标测定,提出了天然杨桦工业纤维林优质高效经营技术,可为科学合理地经营现存杨桦次生林...  相似文献   

9.
日本柳杉合理经营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鄂西南日本柳杉人工林调查,用数理统计原理,选择6种方程建立冠幅面积与胸径间的相关数学模型,求得最佳数学模型为:Cw=0.657492 0.439685D,由此得到冠幅面积预测方程及不同胸径的理论密度,最后,依所测定的树冠重叠系数(K=1.26)求得林分最大密度,并计算了经营密度0.6~0.8的日本柳杉人工林林分密度,以便于生产上对日本柳杉人工林林分密度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不同造林密度和不同利用方式经济效果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了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生长的差异,从培育建筑材和纸浆两个不同角度,对11年5 17年生不同造林密度试验林作了经济效果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初植密度较大,生物量较高的林分,以培育纸浆材的好,纸浆材林初植密度可定为4500~6000株/hm^2。轮伐期14~16年,对于平均胸径小于14cm或造材后小头去皮直径小于12cm的原木,加工成木片销售,效益好于直接售原木。培育建筑材林,初植密度可为3300~4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69个随机样点的实测资料、定量分析了侧柏人工林的光照特点,发现各空间层的光照强度变化趋势都是相似的,但从上到下依次趋于平缓,透光率变化曲线存在明显差异,乔木层呈“∧”型,而灌木层和草本层则呈“W”型,其变化幅度从上到下依次减弱。对光强与其它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发现,地面光照强度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不显著,光照对林下某些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显著影响,其影响程度从茜草到截叶铁扫帚、酸枣和隐子草依次增强。  相似文献   

12.
单作茶园与间作茶园茶树的光合效能和蒸腾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对绿色植物来说,光合能力强弱是产量高低重要标志,茶树亦不例外。本文经计算得到夏季间作茶园茶树光合能力比单作茶园提高4.6%,因而间作茶园产量也高于单作茶园。茶树的蒸腾量直接影响茶叶品质,蒸腾量大,茶树含水量少,叶片易老化,茶的品质较差;反之,茶树含水率高,叶片持嫩性强,茶的品质较高,本文计算得南林大实习林场夏季单作茶园茶树日蒸腾量比间作茶园高23.54%,这是间作茶园品质好于单作茶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14.
当前智能家居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的支持,使其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需求。为此,利用SIP协议对智能家居各种中间件技术较好的兼容性,及其本身对网络用具控制良好的支持能力,文中提出了一种以SIP协议为基础的智能家居标准化方法,给出了系统架构和中央处理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并实现了应用层软件系统。  相似文献   

15.
基于PLC的液压实验台控制系统改造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小权  何喜玲 《应用科技》2006,33(11):23-25
由于传统液压实验台采用继电器等元件作为控制系统的控制元件,存在可靠性、灵活性差等缺点,文中通过实例说明利用PLC对其进行改造,不但扩大了液压实验台的功能范围,提高了控制系统的柔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机电液综合控制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还可以实现与计算机联网,实现实验数据处理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16.
<正>作者从1980年开始,为探索现有杉木幼中龄林培育成速生丰产林的可行性,进行了多点,大面积的试验。供试的9618亩杉木幼中龄林,通过间伐、深挖、施肥等技术措施,在平均林龄9.2年生时,达到每亩平均蓄积量7.255m~3,每亩年平均生长量0.787m~3,已达到新造杉木速生丰产林的生长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为了能在495Q汽油机上使用甲醇混合燃料,对原495Q汽油机化油器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实验研究。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燃用M85甲醇时化油器的主要结构参数;把改造后的化油器装于495Q汽油机上燃用M85甲醇燃料,进行了台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发动机运转稳定,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8.
用Kane方法建立了多自白度船舶摇摆模拟台的动力学方程,与牛顿—欧拉法相比,具有计算简便、省时的特点,便于模拟台的实际动力控制。文中还进行了动力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当下日益成为显学的"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创作题材与思想内涵的批判性都涉及到对生态的思考与价值判断。通过分析鲁迅对自然生态关注的先锋性,精神、文化和政治生态的批判性,指出鲁迅关于生态的思考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生态化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多自由度船舶摇摆模拟台运动误差进行了系统分折,给出了误差运算的雅可比矩阵,得出了运动误差的正反问题运算式,并对运动误差进行了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