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27(1):F0003-F0003
一、学科带头人简介:吴长庚,1949年生,江西铅山人。1980年毕业于上饶师专中文系,现为中文系教授,1992年获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上饶师范学院副院长,南昌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江西省文艺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古代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以来从事古典文学与古代汉语教学,先后主讲过古典文学、古代汉语、文字学、古代文论、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国文化史概论等课程。  相似文献   

2.
创造系统观和创造学系统是从系统角度、基于系统思维方式、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对创造学所进行的研究、反思和再认识,它能使人们对创造和创造学的研究和认识系统化、深化和优化,从而能克服独立、片面去研究、认识、发展创造和创造学的传统做法,进而能有效促进和大力推动创造和创造学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玲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1):154-156
现代范式是一种封闭性的课程观,后现代范式是一种开放性的课程观。为促使学生向个性化发展,培养多种有用人才,满足社会多元化需要,受社会多元化发展影响的现代范式教育,必然会向后现代范式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术语一部分是对作家作品艺术精神和风貌神韵的整体直观术语,一部分是从社会人生体验中借用而来的分析小说戏曲形式技巧的术语,还有一部分是先释后用的术语。古代文学批评术语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模糊性、多义性和具象性,二是人化倾向,三是长期延续性。传统批评术语产生于汉民族的文化背景之中,打上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烙印。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着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的角度出发,结合发展的概念及儿童发展的特点,提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以教促学"、"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给文学带来了开放性的理论空间 ,也给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带来新的困难 ,教学方法的改革任务也随之摆到了我们眼前。明确学科性质 ,注重人文关怀 ;激活作品内容 ,实现育化功能 ;加强实践训练 ,增强研究能力。这是提高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三个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兵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过重要影响。从文学史范畴看 ,有些兵书可从文学史角度研究 ,如先秦兵书与先秦文学 ;从文学创作范畴看 ,兵学对文学作品有着除题材之外的更全面影响 ;同时 ,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从哲学高度、解放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而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做了梳理  相似文献   

9.
文艺的本质问题是文艺的本体性问题,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们已有了许多科学的论述。正确而深刻地认识这个问题,是繁荣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大理论前提,对于文艺的实践,文艺的评价,以及文艺运动的发展,都起着根本的指导作用。几十年来,我国无产阶级文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光辉指引下,取得了许许多多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时代课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未曾对这一课题作出正确的解答;我们过去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如邓小平同志说的“是不完全清醒的”。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正确地解答了这一时代课题,他在1992年初的南巡谈话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就是对这一时代课题的集中解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断有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体现了深刻的辩证哲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春音 《科技信息》2009,(14):27-28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创造或创造力乃人的本质或人之内在本性的体现。在此意义上,人人都有创造力。这是由于人的内在本性中存在着一种“似本能”的自我实现趋向,而创造力便是这一趋向的副产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造力本质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本质观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二者都强调人的本质在于创造,所不同的是前者的立足点是人的生物本性,如“似本能”;而后者则更看重人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是文学系的一门主要的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对我们传承中国历史古文化的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学生的文史基础较差,而且对这门课程关注的程度也不够,再加上其他新兴科目的开发与增加,更是缩短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课时和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有必要加强对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的重视,加强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改进,进而提高学生的古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3.
建构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理论:动因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提高“”的审美能力、“史”的认知能力、“论”的理解能力等方面阐述了建构中国古代学审美理论体系的动因,从注重古人创作和审美的实际、用今人的观点来透视、把定向观照和多向思维结合起来等方面探讨了建构这种理论的方法。目的在于使中国古代学理论的研究既有传统性又有现代性,既有本土性又有世界性。  相似文献   

14.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它既有自然的观赏和实用价值,以及艺术上的审美价值,也有伦理道德的比附意义,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的象征。梅从单纯的表意符号发展为具有审美价值及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渐变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它既有自然的观赏和实用价值,以及艺术上的审美价值,也有伦理道德的比附意义,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的象征.梅从单纯的表意符号发展为具有审美价值及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渐变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灾荒文学的本质就是折射这一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不但刻录了灾荒的历史痕迹,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抗灾意识与生生不息的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生态观和生命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与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与孝相关的议论性散文主要侧重对孝进行理论性诠释,揭示了什么是孝和怎样行孝的问题。古代与孝相关的诗歌、小说、戏曲和部分记叙性散文主要是通过塑造孝子形象对孝进行文学性诠释,其中一部分作品以史实为据塑造孝子形象;另一部分作品则通过虚构塑造孝子形象。这两类孝子形象对孝的文学性诠释都异曲同工地与古代议论性散文对孝的理论性诠释相吻合,二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对孝的完美诠释,这种诠释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悲与怨是中国古代文学最执著,最感人的情结,优秀的传世之作大率与之关联纽结。文章对古代各体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悲怨之情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归纳,并从心理学、社会历史以及哲学、宗教、文艺思想等诸多方面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学分为雅文学和俗文学,我们在教学中应正视古代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上的雅俗之别,应该认识到"俗"与"雅"的分类只不过是相对的划分。对于俗文学的教学应该处理好三个层次关系,在审美情趣上应力求高雅,在艺术形式上应力求通俗,追求雅俗共赏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杨柳及其所衍生的意象,包含了思乡、盼归、寄远、爱情等丰富的文化意蕴,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独立的艺术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