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小说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也是现代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到灯塔去》伍尔夫意识流作品的代表作。通过分析作家在《到灯塔去》中意识流创作手法的运用,着重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
在《达罗卫夫人》和《到灯塔去》两部小说中,伍尔夫探讨了现代人有效的生存状态,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的同时,主要人物都不忘回归自我,任意识随意流淌,展现完全真实的内在自我,在自我宣泄和与他人交流中达到平衡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3.
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29年在《一间自己的房子》中首次提出双性同体的创作概念,其指的是文学创作者的一种理想状态。本文通过对其著作《到灯塔去》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发现其创作中早己具有双性同体思想,旨在还原伍尔夫1929年之前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论及伍尔夫批评意识系列论文中的第一部分,属"真实在瞬间,瞬间在别处"的首篇。维吉尼亚·伍尔夫集小说家与批评家为一身,在论及人物的性格刻画中,伍尔夫像俄国理论家帕乌斯托夫斯基阐述想象理论一样,使用的是叙事故事的方式。故此本文从其小说《到灯塔去》的叙事实践入手,探析其批评意识,特别是叙事方式及想象构成。  相似文献   

5.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尔夫是公认的女权主义先驱者和女权运动的精神领袖,但她不愿将自己囚于单一性别的一极。她提出了关于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双性同体的大脑是最佳的文学创作状态。伍尔夫的家庭背景影响及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促使其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在伍尔夫三部具体作品《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屋子》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伍尔夫是公认的女权主义先驱者和女权运动的精神领袖,但她不愿将自己囚于单一性别的一极。她提出了关于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双性同体的大脑是最佳的文学创作状态。伍尔夫的家庭背景影响及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促使其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在伍尔夫三部具体作品《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屋子》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7.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最出色的意识流小说。作家通过象征手法的使用,结合诗人的语言、散文家的抒情和小说家的构思,在主题、结构、人物、场景等方面都达到诗化效果,并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揭示了文中物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本质的重新审视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维吉尼亚.伍尔夫集小说家与批评家为一身,本文从其小说《到灯塔去》的叙事实践入手,探析其批评意识,特别是叙事方式及想象构成。此乃研究论文《真实在瞬间,瞬间在别处》的第二部分,以拉姆齐夫人的晚餐为聚焦点,集中探讨此人物符号的诗意与征服力量,在批评与叙事的双向互动中揭示心灵在流动意念中泛显的光芒。  相似文献   

9.
伍尔夫对“生活”的意义有着独特见解。其文学创作观的独到之处在于突破主客观真实 ,超越孤立自我 ,在艺术中达到“自我”与“他者”的社会融合。伍尔夫的四部小说《达洛卫夫人》、《去灯塔》、《海浪》和《幕间》表现同一创作思想主题 ,表明伍尔夫为此而作出不懈的探索所付出的努力 ;体现了伍尔夫要求超越现实 ,打破自我与他者的界限而达到融合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论难题,伍尔夫在小说叙事活动中采用了一种超感官知觉叙述策略。这种叙述策略,把人的审美体验从纯粹的、主观化的感官域扩充至非感官域的超感官知觉域,她的每部小说在构成上也因此展现为从繁杂和割裂的自存性叙事转向综合和协同的依存性叙事。在《海浪》和《弗勒希小传》里,她力图用超感官知觉叙述的同质化功能,去谋求人与世界的共存;在《达洛卫夫人》和《到灯塔去》里,她力图用超感官知觉叙述的连续化功能去谋求人与集体的共通;在《远航》和《奥兰多传》里,她力图用超感官知觉叙述的统一化功能,去谋求人与自身的共融。伍尔夫采用超感官知觉叙述,其目的是克服西方现代性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局限及其多重二元分裂性后果。  相似文献   

11.
陈静 《南昌高专学报》2003,18(4):38-39,42
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被誉为"诗化小说"或"一首心理诗".小说中大量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描写让人心醉.小说的诗化性体现在情节的淡化上和三个独立而又有联系的故事结构上.小说还充分地展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对理性真理的某种对立.  相似文献   

12.
刘亚波 《科技信息》2010,(5):195-195,179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的代表作,人们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评论。本文作者另辟蹊径,选取作为边缘人典型的莉丽为阐述的主要视角,通过分析这个一直在追求自己独特个性的独身女子,展现传统男权社会的两性对立和作者所向往的理想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的代表作,人们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评论。本文作者另辟蹊径,选取作为边缘人典型的莉丽为阐述的主要视角,通过分析这个一直在追求自己独特个性的独身女子,展现传统男权社会的两性对立和作者所向往的理想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静 《科技信息》2013,(17):199-199,282
本文将对伍尔夫在《达洛维太太》这部作品中使用的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和多角度叙述方式这四种技巧作一浅析,从而探讨她如何使用意识流技巧来达到她表现生活,塑造人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重要的现代派文学作家,她的反传统思想和写作手法影响了一代人.但在作品<到灯塔去>中,对传统文体的背弃和传统意识的继承和发扬并置共存,其手法和角度的独特不仅体现了伍尔夫怀旧的愿望和特有的创意,更体现了作家对文化传统的惯性皈依.  相似文献   

16.
唐离 《世界博览》2014,(11):89-89
正崭新的景色、异域的声音和气味唤醒了弗吉尼亚的感官,打开了她的味蕾。让她发现了英国食物有多么乏味。"微带炫耀地揭开那只棕色大钵的盖子,一股橄榄、油和肉汁的香味扑面而来。厨娘在这道菜上整整花了3天的时间。拉姆齐夫人看着钵子里面,钵子的壁闪闪发亮,大量可口的棕黄色的肉块,加上了月桂叶和调味酒。"这是《到灯塔去》中的重要情节。在小说中,弗吉尼亚·伍尔夫总是善于描  相似文献   

17.
左璐 《科技信息》2010,(26):I0152-I0152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小说创新的代表。死亡是伍尔夫作品中主题之一。然而伍尔夫作品的价值还在于她并未局限于死亡意识,作品中的人物用自己的人生选择超越了死亡意识。本文通过小说《海浪》人物分析,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之间的矛盾。伍尔夫在创作中努力探索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作品中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进行了完美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在男权话语的框架内,女性生理上的特点与所谓的女性气质决定了女性在社会中的社会角色,于是家庭成为女性问题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焦点。女性主义的研究成果表明,所谓的女性气质以及由此决定的女性被限制于家庭中的社会角色,是男权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而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一书中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述与分析,试图帮助女性摆脱家庭的束缚,从边缘走向中心,为研究女性与家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本。  相似文献   

19.
弗吉尼亚.沃尔夫在其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以她独特新颖的艺术审美视角,独具匠心地创作了小说结构的象征以及大量的实物象征意象,揭示了这些新颖物象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各自多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充分地展示出和谐平衡的辩证诉求。  相似文献   

20.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中的经典代表作品。作者通过莉丽对女性自身从遗弃到反省再到超然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在男性占主导的社会中女性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的困惑艰辛,从而道出只有拥有双性理念才能彻底解放的女性主义核心。而同样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的《守望灯塔》,是简妮特.温特森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小说记录了银儿从学会讲述故事到发现爱,并成长为双性同体艺术家的历程,文章同样时刻贯穿女性主义核心。其小说非线性叙述和互文性的角度凸显了温特森多维交织的叙述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