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儿世界”的两个层次——论大观园与太虚幻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贾元春……忽想起那大观园中景致,自己幸过之后,贾政必定敬谨封锁,不敢使人进去骚扰,岂不冷落。况家中现有几个能诗会赋的姊妹,何不命他们进去居住,也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大观园女儿国就在元春一道谕旨之下建立起来了。为了建立这个女儿国,把原来在园中居住的“玉皇庙并达摩庵两处一班的十二个小沙弥并十二个小道士”“挪出大观园”(二十三回)。而“采访聘买得十个小尼姑、小道姑……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妙玉”则留在栊翠庵。如果建立女儿国就这么草草了事,那“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便无从上演。故而元春——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中的丘行素是一个饶有意味的小说形象.据考证,蒲松龄与人物原型丘行素交游甚密,丘行素本人的真实面貌与品质特征与其小说形象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柳湘莲是<红楼梦>中较为重要的人物.他特立独行、自尊自爱、侠骨柔肠.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丁度文武兼通、性情刚直,这一点与柳湘莲极为相似.正是缘于此,丁度成了曹雪芹先生笔下柳湘莲原型的不二人选.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一个修辞的海洋.大量修辞文本的存在将小说点缀得生动形象,成为无法超越的文化瑰宝.然而,这些修辞文本在英译过程中却会受到不同译者的心理文化结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效果.从<红楼梦>的两部最为成功的译本中对于回目修辞的处理可以看出修辞心理学在修辞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是真正的悲剧.<红楼梦>的悲剧美在艺术上表现出朦胧美、意境美和诗意美.  相似文献   

6.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在<米德尔马契>中女主人公多萝西娅·布鲁克形象上与圣女形象层层叠照.通过对多萝西娅的婚姻选择进行分析,多萝西娅在以圣德雷莎为中心的神话原型的影响下,与圣女形象在融合与游离的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最终多萝西娅否定了神话中圣女的婚姻模式,放弃了心中的圣父形象,重建了符合现实生活的男女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7.
<诗三百>中出现了众多女性形象,由于解读者所站立场不同、所选视角不同及身份和地位等的不同而使得<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将<诗经>中出现的各种女性形象划分为不同的类形并加以分析,有利于不同读者对<诗经 >相关篇章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先秦文献中,描述西域昆仑的人物中出现频率最高,事迹陈述最详者应属西王母.古代典籍里最能够帮助我们认识神话西王母的首推<山海经>,该文通过分析<山海经>等古籍,从西王母的形象,居处及神职三方面浅析西王母的原型.  相似文献   

9.
<推背图>是中国民间流传的预言来事的作品,语言筒炼,内涵丰富,发人深省.它用图谶、谶言和颂辞的方式,将人物和事件深藏于历史的现实中.正是这种传统的谶谣文学样式,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不论是作品的功能性、目的性,或是结构内容,以及制谶的方式、方法,两部作品都有相似之处.因此,有理由认为,<推背图>对<红楼梦>在艺术构思方面的确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曹雪芹在构思<红楼梦>时,借鉴了<推背图>中的谶谣方式来预言其作品中众多人物的不幸命运.把谶谣方式引入文学作品,且用故事情节贯穿始终,这的确是一个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感叹句类型丰富,数量较多.从感叹句这一视角可以看出<红楼梦>的语言面貌基本和现代汉语一致.前贤的研究表明,有些感叹句在形式上常常以副词作为感叹标志,本文主要探讨<红楼梦>中以"真"、"好"、"太"为标志的感叹句,这三种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也是主要的感叹句式.  相似文献   

11.
<呼啸山庄>自问世以来在东西方引起了极大反响和关注.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勃朗特发掘、激活的两个原型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分析中国古代小说和<红楼梦>判词的叙事角度,再比较两个常见的<红楼梦>英译本对判词视角的翻译方法,指出译者在增补叙事人称这一点上做出了不同选择,体现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最优秀的一部.莎士比亚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弄人形象.本文通过对这个形象的分析,揭示了这个形象的本质和这个形象在剧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分析了弄人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在莎士比亚现实生活中的对应.  相似文献   

14.
台湾杜世杰先生的<红楼梦考释>是一部重要而抢眼的索隐派著作,在海内外红学界很有影响.他认为<红楼梦>涵民族大义,其主旨是"怀金悼玉".为了证成自己的观点,杜世杰对威蓼生<石头记序>提出的"一声两歌,一手二牍"反复引用,曲为之说;他还认为秦可卿影射董鄂妃,秦可卿房中的摆设样样都标明是帝王家,说明可卿之身份是后妃.其实,杜世杰是让虚成实,钱锺书先生早就有了精彩的解说.<红楼梦考释>的非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5.
<榆树下的欲望>(1924)是尤金·奥尼尔(1888-1953)早期的杰作,剧中的故事情节与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将对剧中所体现的神话及圣经原型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6.
文章指出,《红楼梦》委实存在着大量的增删斧痕及种种矛盾。特别是有关元春问题的增删极为突出——增添大观园是为元春省亲作陪衬,以此作为“省亲别院”,而增添元春省亲则是为了深化主题。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评点中,王伯沆关于<红楼梦>情节设计的技巧,明确提出了"化出"的方法,认为人事叙述可以变化而得,场景描写也可以从别处"化出".而这种方法体现的无疑是古代小说创作中的一种重写行为,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8.
优美的江南山水环境对<红楼梦>的园林美学观和人生观产生了重要影响.<红楼梦>作者认为,园林虽然是人工所为,却应以天然之美为标尺和理想.所谓天然之美就是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基于对江南山水强烈的归化意识,作者将神、人、山水一体化,在三位一体的江南山水之上寄托了一代文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之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以<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为例,就其中的祭日、祭祀场所、祭典等问题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20.
明清小说中描述的死亡现象,常常具有宗教的意义.如<三国演义>里的关羽之死、<水浒传>里的鲁智深之死、<红楼梦>里的贾瑞之死,都包含着某种佛家或道教文化观念,体现出古人对死亡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