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汽车追尾是高速公路典型而严重的交通事故 ,而利用激光技术和雷达技术可以检测汽车间距 ,确保安全距离 ,还可以避免发生汽车追尾事故的技术方案 :既可以降低汽车追尾发生的可能性 ,又可以明显减少行车安全距离 ,从而显著提高高速公路交通流量  相似文献   

2.
汽车防撞控制的关键是确定可能与汽车碰撞方向的物体的位置和状态,以便必要时提出危险警示和采取应急避让措施,防止发生碰撞。由此,提出计算机实现汽车防追尾碰撞系统的自动控制,该系统包括传感器单元;计算机控制单元;执行元件单元等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3.
追尾碰撞是目前较为多发的一种交通事故形态,主要会对车内乘员颈部带来移位损伤,即挥鞭伤。从挥鞭伤产生机理、试验评价体系的构成、前排座椅静态测量方法、动态测试波形选择、假人定位等多方面入手,研究分析了2013版Euro-NCAP试验法规,给出了具体的试验操作方法,并针对新增加的后排座椅的静态评价进行了重点解读。  相似文献   

4.
车载距离探测技术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比较了超声波、无源红外线、激光雷达、连续波雷达、脉冲雷达、电容式距离传感器及视频成像系统的主要参数;讨论了追尾碰撞报警/避免系统对距离探测技术的限制,要求及其在实际应用时所受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激光雷达、连续波雷达,单脉冲雷达及视频成像距离探测技术可应用于追尾碰撞报警/避免系统中。  相似文献   

5.
6.
为实现急弯路段的追尾碰撞风险主动防控,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追尾冲突动态预测方法。首先,基于无人机、毫米波雷达等采集的车辆运行数据,提出了适用于急弯路段交通流特征的追尾冲突判别模型及冲突等级阈值划分标准,分析了急弯路段的追尾冲突空间分布特征。然后,筛选车型、大车比率、断面速度差等13个交通流特征指标作为输入变量,以粒子群算法为基础,分别构建了其与BP神经网络、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算法的追尾冲突动态组合预测模型,并根据混淆矩阵和曲线下面积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性能,利用黑箱解释方法分析冲突发生概率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相较于平直或一般弯道路段,急弯路段的追尾冲突TTC(Time to Collision)值更小,出弯缓和曲线段冲突更为严重,且弯道内侧碰撞风险最高;粒子群-随机森林模型的追尾冲突预测性能最佳,灵敏度达90.70%;急弯路段追尾冲突受车辆平均车头间距的影响程度最大,当平均车头间距为25 m左右时,冲突发生概率最小,向心加速度均值、速度均值等因素亦对其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曹长剑  尹岩  刘建军 《山西科技》2012,(1):74-75,77
高速公路追尾事故的本质是一种力学现象。首先阐述了研究高速公路追尾事故的必要性,分析了高速公路追尾事故的特点与原因,然后运用碰撞理论与人机工程学相关知识对高速公路追尾事故的受力和车上乘员伤害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高速公路追尾事故的被动安全问题提出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8.
汽车防碰撞报警与制动距离的确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车辆防追尾碰撞系统中,报警与制动距离的设置对实际系统的正常使用有很大的影响,这段距离一般根据两车之间的相对速度和加速度得到,而实际上,驾驶员的驾驶风格和路面状况也要影响安全距离的大小。给出了一种用于车辆防碰撞报警与制动的安全距离模型,这种模型考虑了驾驶员的驾驶风格和路面状况对安全距离的影响,以适应驾驶员的不同特性和路面的不同状况。数值分析表明,这种模型更有利于实际使用。  相似文献   

9.
研制了一种自动控制的汽车防追尾碰撞系统。汽车正常行驶时,该系统处于非工作状态,当后车车头非常接近前车车尾时,该系统将发出防追尾警告,在发出警告后,如果驾驶员没有采取制动减速措施,该系统便启动紧急制动装置,以避免发生追尾事故。汽车防追尾碰撞系统具体组成如下:(1)行车环境监测系统由测量车间距离和前面车辆方位的激光扫描雷达及能够判定路面状态的道路传感器所组成。通过发出脉冲激光对前方道路状况进行监测,并能监测弯道上的障碍物。最小的激光扫描雷达监测范围为120m。(2)防追尾碰撞判断分为两步:①从激光扫描雷达所测的距离及…  相似文献   

10.
根据高速公路跟驰安全临界条件,分析了高速公路追尾机理特征;利用追尾碰撞运动原理,研究了高速公路追尾碰撞4种情形,推理出了其追尾风险量化指标。考虑驾驶员反应时间、制动减速度随机的影响,采用蒙特卡洛方法,计算出了高速公路跟驰追尾风险值。以此为基础,利用模糊聚类方法,确定了追尾风险评价等级阈值范围,从而为高速公路行车安全预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靠泊船舶、橡胶护舷和卸载平台组成的避碰系统的计算分析模型,利用能量法计算任意时刻的船速、橡胶护舷的反力和吸能以及船舶允许的最大靠泊法向速度.研究结果表明,船舶允许的最大靠泊法向速度与船舶的排水量成反比,并且与橡胶护舷性能和卸载平台的最大承载能力有关.通过改善橡胶护舷的性能和增强卸载平台的最大承载能力,可提高系统的避碰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传统主动安全控制系统人机交互性能较差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SICK LMS151 激光雷达的主动防撞系统。该系统采用Freescale MC9S08DZ60 单片机为中央处理器, 具有双执行模式的特点, 既可自身处理数据并控制执行器执行预定操作, 也可作为网关将数据结果通过USB 端口有线传输和无线WiFi 信号两种
传输方式上传到上位机进行处理, 并支持用户远程警戒参数配置。实验表明, 该系统较好地解决了主动安全系统人机交互性较差的问题, 增强了主动安全控制器与用户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单片机的汽车防撞预警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设计了一用于单片机教学的新型实验教学系统——汽车防撞预警系统。该系统以SPCE061A微处理器为控制核心,实现了超声波测距、语音播报、声光报警和自动刹车等功能,硬件电路设计简单、人机对话界面友好和成本低,运行过程中测量准确、性能优良,对学生综合专业实践起到了非常好的训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超声波来测距,并结合红外避障技术的优越性,以51单片机STC89C52RC为控制核心,通过倒车雷达,实现测距的功能.显示电路测出的距离精确地显示出来;报警电路实现遇到障碍时的声光报警;车尾测障电路实现在驾驶员盲区范围内的防撞;汽车电控刹车电路实现汽车的自动刹车.此设计实现了汽车倒车雷达的各种基本功能,能够主动防御.为了提高超声波测距的探测精度,用推挽形式将方波信号加到超声波换能器两端,可以提高超声波的发射强度.输出端采用两个反相器并联,以提高驱动能力.此系统有效地降低倒车防撞系统的成本,其可靠性和抗干扰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5.
基于广义势场的多机器人避碰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多机器人避碰算法存在的计算复杂、缺乏普适性等的局限性,以传统人工势场法为基础,将协商和意愿引入人工势场范畴,提出了多机器人系统运动规划的广义势场算法.该算法以物理空间障碍为基础构造排斥势场,以意愿为基础构造吸引势场,并通过排斥势场与吸引势场的拓扑积构成人工势场.在人工势场中,通过对势场中微团运动趋势的求解就可得出所需的路径规划.实验证明,该算法不仅具有人工势场法系统模型构造简单、能够进行最优路径规划的优势,而且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了系统死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工况紧急程度对驾驶员避撞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同济大学8自由度高仿真驾驶模拟器研究了临撞工况紧急程度对驾驶员避撞行为的影响.通过不同初始车头时距(1.0 s,[1.0 s,1.5 s),[1.5 s,2.5 s])和不同前车减速度(0.30g,0.50g,0.75g)的组合,建立了不同紧急程度的前车减速临撞工况,运用驾驶员感知反应时间、油门释放反应时间、制动转移时间、制动延误、最大刹车踏板压力、最大减速度等指标比较了不同紧急程度下避撞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①随着工况紧急程度的增加,驾驶员更快地释放油门及达到最大刹车踏板压力,并且施加更大的制动力度;②当初始车头时距为1.5 s左右时,驾驶员感知反应时间约为1.2s,而当初始车头时距增大到2.5 s以上时,感知反应时间变得非常大,甚至达到了3 s;③驾驶员开始释放油门与开始制动间的转移时间不受工况紧急程度影响,保持在0.8 s附近;④在低紧急程度下,驾驶员表现出多阶段刹车行为,使得驾驶员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达到最大刹车踏板压力.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一种基于冲突检测的食品安全标签防碰撞控制方法.对标签批量读取,进行数据的层次化融合,描述食品安全标签的冲突信号生成模型,分析食品安全追踪标签冲突信号的超宽带特征,实现对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的安全控制.通过食品安全标签射频识别技术(RFID)进行冲突分流控制,达到防碰撞控制的目的.仿真实验表明:文中方法可加快防碰撞的识别效率,降低标签防碰撞的机率,提高防碰撞检测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随着水上运输行业的愈加繁荣、船舶密度越来越大、航行情况越来越复杂,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日渐严峻,由此船舶避碰系统成为了水上交通安全领域研究的重点。通过总结国内外专家关于船舶避碰系统研究成果,并对这些研究成果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将船舶智能避碰系统划分为船舶领域、船舶碰撞危险度评价、船舶规避决策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介绍了这三个组成部分其模型构建的主要流程,阐述了它们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专家学者的典型成果,着重探讨了其不同构建方法、特点。叙述了模型的本质特征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船舶领域模型、船舶碰撞危险度评价模型、船舶规避决策模型三个模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