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综述羧酸衍生物的烯醇盐氧化二聚成键的规律,重点是立体选择性的过程。近期进展是利用手性辅助试剂,如各种不同的手性酯和手性酰胺不对称合成立体专一性的1,4-二羰基化合物.为不对称合成琥珀酸衍生物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应用Me_2NSiMe_3为试剂合成了4个黄烷酮烯醇硅醚,收率很高。黄烷酮烯醇硅醚用氧化银氧化主要发生脱氢反应,生成黄酮,同时有少量3,3″-偶联反应产物双黄酮生成。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假紫罗兰酮与间氯过氧苯甲酸的反应,反应的主要产物是9,10-环氧-6,10-二甲基十一碳-3,5-二烯-2-酮,并用IR,UV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4.
5.
6.
面包酵母的立体选择性还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包酵母是一种廉价易得的实验材料 ,可将酮类化合物还原为具有高光学活性的醇 ,也可还原醛、烯烃化合物、叠氮化合物等。反应条件温和 ,操作简单 ,因此 ,面包酵母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生化试剂 相似文献
7.
8.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
烯烃自由基双氧化或胺氧化避免了使用过渡金属作为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这里,我们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对以异羟肟酸为底物的烯烃自由基双氧化及胺氧化的立体选择性进行了研究.对于分子内反应,立体选择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六元环或五元环的骨架结构.由于异羟肟酸结构的特殊性,六元环自由基中间体采取人们通常所认为极不稳定的船式构象,两个大位阻的取代基所在的碳采取重叠式构象,使得顺式产物的形成极为不利,大大提高了反式选择性;而在五元环中位阻作用不是很明显,化学选择性较低.对于分子间的反应,立体选择依赖于反应前体的构象分布.在最稳定的构象中,底物取代基与碳中心自由基存在轨道相互作用,不利于氧气的顺式进攻.可见,底物结构的特殊性不仅提高了六元环反应的反式选择性,还有利于分子间的反式加成. 相似文献
9.
10.
研究了将五环[5.4.0.02,6.03,10.05,9]十一烷-8,11-二肟2和五环[6.3.0.02,6.03,10.05,9]十一烷-4,7-二肟8氧化为硝基的反应,实验表明,这两种肟的直接氧化未能成功.对2,最合适的方法是用N-溴代琥珀酰亚胺(NBS)作为氧化剂;对8,最合适的方法是用溴和臭氧分步氧化. 相似文献
11.
吴向阳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6)
为筛选丙烯二聚催化剂,探讨丙烯二聚反应的活性中心及反应机理,制备了一系列Zn或ZnMg 、ZnNi 双组分改性ZSM5 沸石催化剂,采用IR、NH3TPD 研究了其表面酸性,用脉冲微反技术评价了它们的丙烯转化活性和二聚选择性- 结果表明:在指定反应条件下,ZnMg/NH4ZSM5(IM) 样品的丙烯转化率达94-2 % ,二聚选择性近100 % - 在此样品上丙烯二聚按正碳离子机理进行,其活性中心是B 酸中心;强B 酸减少,丙烯二聚选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2.
用 Zr Cl4、Zr( CCl3CO2 ) 4、Zr( OEt) 2 Cl2 分别与 Et2 Al Cl组成 Ziegler-Natta型催化剂催化1 -丁烯二聚 .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 1 -丁烯二聚的影响 .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 ,这三种催化剂对 1 -丁烯二聚的转化率顺序为 Zr( CCl3CO2 ) 4>Zr Cl4>Zr( OEt) 2 Cl2 .在最佳条件下 ,Zr( CCl3CO2 ) 4-Et2 Al Cl-Ph3P催化 1 -丁烯二聚的转化率为 95.1 % ,二聚物的选择性为 85.4 % .产物中有 C6 烯烃生成 ,证明锆配合物催化 1 -丁烯齐聚的金属锆碳键机理 相似文献
13.
采用IR技术,研究一系列不同钴含量的ZSM-5沸石样品,结果表明,钴改性ZSM-5沸石试样,B酸下降,L酸增多,L/B比值随钴含量增加而增加。浸渍载钴沸石样品,除1545cm~(-1),1490cm~(-1),1450cm~(-1)峰外,还出现1616cm~(-1)峰,它表征一类缺电子中心,说明它在合适的微环境条件下,有利于二聚产物环化、脱氢芳构化。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均相体系Ni(acac)2-Et2AlOEt(Al/Ni=2)催化丙烯二聚反应的动力学规律,推导出动力学方程也考察了 Al/Ni值对动力学规律的影响。发现存在一合适的 Al/Ni范围,在此范围内Al/Ni的变化不影响反应级数,而超出这一范围时反应情况变得复杂。还发现当 Al/Ni过大时,反应初速度不随Al/Ni的增大而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反应体系中活性组分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5.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B3LYP/6-31G*水平研究了一些三环硅芳香化合物(1-硅蒽、2-硅蒽及9-硅菲)的可能的[2+2]、[4+2]及[4+4]二聚反应的微观机理和势能剖面,并与硅苯、1-硅萘及2-硅萘的类似反应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2+2]和[4+4]反应为同步的协同过程,而[4+2]反应为非同步的协同过程.无论从热力学还是从动力学来看,1-硅蒽的[2+2]和[4+2]反应都远比[4+4]反应容易进行.两种不同的进攻方式(endo进攻与exo进攻)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的差别不大.1-硅蒽(2-硅蒽)的反应性高于硅苯和1-硅萘(2-硅萘),因此其稳定性低于硅苯和1-硅萘(2-硅萘). 相似文献
16.
流感病毒基质蛋白1(matrix protein 1,M1)位于病毒包膜之下,形成一层壳状结构(衣壳),可与病毒的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包膜和病毒遗传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在病毒的组装与复制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不过,除N端有晶体结构外,全长M1蛋白的结构尚未解析.因此,人们对全长M1蛋白如何二聚化、然后多聚化形成病毒衣壳的过程知之甚少.为了解M1蛋白的二聚化机制,首先从M1的N端片段晶体结构出发,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获得M1的全长结构模型;其次,对可能的M1二聚体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其二聚化界面的氨基酸,由此发现了一种通过M1蛋白C端片段结合而形成的二聚体;最后,为验证模拟结果,用电镜三维重构方法分析了全长M1二聚体的构象,并提出了M1多聚化的机理模型. 相似文献
17.
以水滑石为载体,负载一系列手性α-氨基酸席夫碱来催化潜手性酮硅氢加成反应,继而水解得到手性二级醇.结果表明,在催化苯乙酮和三乙氧基硅烷的硅氢加成反应中,转化率达95%以上,ee值达57%. 相似文献
18.
王克强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7(3):43-46
对脂肪酮的密度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用图论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一个结构基础明确的定量关系,据此可预测脂肪酮的密度,并且其预测值都很接近实验值.本方法不仅阐明了脂肪酮的密度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而且提供了一种预测脂肪酮密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合成了双[水杨醛(对硝基苯)亚胺]镍配合物(A)和1-(3-三乙氧基硅烷丙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功能化离子液体;再将离子液体负载于MCM-41等三种分子筛上;然后,通过浸渍法制备出固定化离子液体基-双[水杨醛(对硝基苯)亚胺]镍复合催化剂(A-ILMCM-41);最后,用间歇釜式反应器分别考察了A与A-ILMCM-41催化丙烯二聚的反应性能.通过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确认了双[水杨醛(对硝基苯)亚胺]镍配合物和1-(3-三乙氧基硅烷丙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离子液体的化学结构;发现了离子液体与MCM-41的化学键合作用;证实复合催化剂中双[水杨醛(对硝基苯)亚胺]镍配合物在化学组成上是独立的.对比A-ILMCM-41非均相和A均相催化丙烯二聚的实验结果发现,在同样的工艺条件下,使用A-ILMCM-41,可使二聚体中目标产物4-甲基-1-戊烯和2,3-二甲基-2-丁烯的选择性分别提高8.0%和10.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