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非化学配比对BaTiO3缺陷及晶粒大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原子分数为0.25%的La掺杂的具有不同Ba和Ti原子数配比R的BaTiO3材料,通过正电子寿命测量和电镜观测,研究了R对材料缺陷及晶粒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Ba过量明显地使材料中的Ti空位增多而使晶粒变小,Ti过量使材料中Ba空位增多,同时使晶粒变大,但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2.
BaTiO_3 基半导体陶瓷的晶界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一固定的低电阻率PTC配方,在实验手段允许的范围内,以及在能保证瓷体半导化的温度范围内波动时,改变PTC瓷片的烧成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均未实现由PTC效应向晶界层电容效应的转变;通过涂敷受主氧化物进行热处理,并且热处理温度较低时就能实现由PTC效应向晶界层电容效应的转变.基于本实验的现象和数据,对解释PTC效应的Heywang模型,Daniels钡空位模型和较为普遍公认的晶界层电容器的双层模型进行总结和修正,提出了双势垒层模型,采用这一模型可圆满解释本实验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3.
设计并比较了在酸碱性不同的两种共沉淀工艺条件下制备超细BaTiO3粉料其性能的差异,借助化学分析,XRD分析,SEM分析,TG-DTA分析以及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等测试手段,分别从粉料组成、纯度、细度、分散状况等方面进行比较,指出酸工艺条件下获得的超细粉料的性能优于碱性共沉淀工艺  相似文献   

4.
采用固相反应合成了Ba(Mg1/3Nd2/3)O3(BMN),Ba(Zn1/3Nb2/3)O3(BZN)复合钙钛矿型粉末,并用它来改善工业BaTiO3陶瓷的介电损耗特性.实验结果表明1300~1400℃烧结后,可获得致密度为90%左右的瓷体.同时经频谱阻抗分析实验,表明这类材料随频率从1kHz增加到1000kHz,介电损耗显著降低,品质因数大幅度改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高纯超细BaTiO_3粉体的制备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它们在BaTiO_3电子陶瓷的应用研究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尽管BaTiO_3粉体的合成方法很多,但醇盐水解法有其不可争辩的优点。本文就醇盐水解法合成BaTiO_3粉体的制备技术及其发展作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6.
要硬脂酸凝胶法制备了BaTiO3微粉和陶瓷.XRD、介电、压电和热释电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在室温下都呈立方钙钛矿结构,没有铁电性,但陶瓷有低温铁电性.XRD对这些样品所测的晶粒尺寸都有常规BaTiO3的铁电临界尺寸以下.基于表面层的成份偏析,我们对其晶粒生长困难给出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7.
采用在成膜过程中加直流电场和不加电场两种方法制备了BaTiO3+PVDFI合薄膜,在10kV/cm电场下制备的复合膜热探测优值p/ε达到1.5×10-7C/m2·K,而无电场制备的复合膜只有1.2×10-8C/m2·K.实验表明在成膜过程中施加强直流电场,可以使铁电颗粒的c轴转向,平行子电场的方向.BaTiO3颗粒的择优取向使复合膜易于极化,从而提高了复合膜的热释电性,并改善了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研究了钛酰化物溶液的制备、保存以及钡原料来源等关键工艺对正丁醇钛—乙酸钡水解法合成粉体BaTiO3的影响。XRD、ICP—AES以及TEM分析表明,采用此工艺方法合成的BaTiO3粉体,纯度达到99.80wt%,一次粒子粒径分析在10~100nm之间,少数粒子超过100nm,二次粒子粒径界于20~300nm之间,多数小于150nm  相似文献   

9.
详细论述了BaTiO3基PTC材料的制备过程,以及制备过程中所应注意的问题。介绍了该材料在某些方面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0.
BaTiO_3半导陶瓷的制备工艺和居里温度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烧结温度和降温速度两方面研究了制备工艺对BaTiO3 半导陶瓷材料特性的影响 ,得到了最佳的烧结工艺条件 ,并研究了Sr,Pb等居里点移动剂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 .  相似文献   

1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钛酸钡和掺锶钛酸钡薄膜,结合DTA-TGA,XRD和SPM等分析手段,重点考察了锶掺杂对薄膜的结晶温度、粒径和晶胞参数的影响,发现随着锶含量的增加,Ba1-xSrxTiO3薄膜中晶体的晶胞参数逐渐减小,且锶的掺入可降低薄膜的结晶温度、减小粒径和粗糙度.  相似文献   

12.
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BaTiO3,用XRD、SEM分析了BaTiO3的表面形态、结晶度和粒径等,在紫外光下,以甲基橙为被降解物对其光催化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钙钛矿型BaTiO3,颗粒较均匀,结晶度好,其粒径约为52.4nm,样品有严重的团聚.在紫外光下,BaTiO3对甲基橙溶液有较高光催化活性,当甲基橙溶液初始浓度为10mg·L-1、pH=3、光催化剂用量2.5g·L-1、通空气量20 L·h-1、光催化反应1h后,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率可达81.63%.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复合氢氧化物熔剂法(CHM),以BaCO3和TiO2为原料在200 ℃、48 h的生长条件下成功合成出立方相BaTiO3纳米晶体,研究了加入不同剂量去离子水对晶体生长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对产物的晶相、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获得的BaTiO3晶粒平均尺寸可从70 nm增加到400 nm,加水还可以将BaTiO3晶粒由立方形调节为近似球形.  相似文献   

14.
利用自主设计的小比例尺模型槽,采用粗砂(1~2 mm)和细砂(0.075~0.25mm)按照不同质量比例制作模型,在人工降雨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的颗粒组分对砂性土泥石流形成形态的影响.模型试验研究发现,随着细砂含量由20%增加至100%,泥石流破坏形态由分级块体滑落向整体流滑型转变.利用GeoDog软件分析位移场,利用孔压计测量孔压变化.研究发现:分级块体滑落破坏过程存在明显的潜在滑动面的发展,孔压随裂缝的产生而耗散、随雨水渗入裂缝而升高,呈波浪式下降;整体流滑型突发性强,破坏前没有明显滑动面出现,孔压呈一次性陡降.通过测定启动过程单位时间启动量发现,流滑型破坏单位时间启动量大于分级块体滑落型.分层块体滑落形成机理为土体渗透系数大,雨水快速渗透破坏坡脚,使上部土体失去支撑而分层坍塌;流滑型破坏机理为土体渗透系数小,后部高度饱和呈流态化推动坡脚土体快速下滑.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初步分析了缩尺试验条件下降雨诱发泥石流形成形态机理,为降雨诱发泥石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制备陶瓷涂层时,实验采用陶瓷原料粒度为5~40μm,对陶瓷骨料的粒度和级配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涂层的耐磨性能与颗粒级配有关,在保持涂料配方不变的情况下,粗细颗粒含量的比值存在一个临界点,在此临界点之前,随粗颗粒的增加,涂层的耐磨性提高,当粗细颗粒比值超过临界点时,涂层的耐磨性能随粗颗粒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6.
利用已建立的热轧板带晶粒尺寸的仿真模拟系统对各工艺参数与产品晶粒尺寸间的关系进行了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晶粒尺寸与工艺参数间关系的BP网络模型,进而以晶粒尺寸最小为目标对实际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仿真计算表明,采用优化工艺可得到更细小的晶粒。  相似文献   

17.
用交流阻抗谱法测量了771℃时共晶成分的NaClKCl熔盐中加入TiO2和BaCO3时体系电导率的变化,准确给出了771℃时共晶成分NaClKCl熔盐的电导率为1868Ω-1cm-1,确认了在NaClKCl熔盐中,TiO2与BaCO3反应生成BaTiO3时熔盐不参与反应·实验数据表明,771℃时TiO2与BaCO3在共晶成分的NaClKCl熔盐中的溶解过程可在10min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8.
采用sol-gel法制备了La^3+掺杂BaTiO3纳米陶瓷.用DTA-DTG,XRD,PAT和PIA等对目标产物进行分析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在800℃下煅烧2h得到粒径约为50~70nmBaTiO3纳米粉体,La^3+的掺杂可以降低BaTiO3纳米晶体的烧结温度并使其晶格发生收缩畸变,当0≤x≤0.2,产生弱束缚电子从而导致电阻率降低;当0.2≤x≤0.4产生钡空穴从而导致电阻率升高.  相似文献   

19.
BaTiO3微粉的溶胶凝胶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BaTiO3超微粉,利用XRD技术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下BaTiO3微粉的结晶结构。根据Scherrer原理计算了BaTiO3微晶的晶粒尺寸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制备适合电泳沉积用的稳定悬浮液,在BaTiO3水基悬浮液中添加聚环氧琥珀酸(PESA)和一聚丙烯酸(PAA)基复合分散刑(TH-904).对BaTiO3水基悬浮液进行Zeta电位测试和粒度测试,研究了2种分散刺对Ba-TiO3分散性能的影响.仅仅通过调节悬浮液的pH不能得到适合电泳沉积用的稳定的BaTiO3悬浮液;而在pH为10.3时添加质量分数为1.5%的PESA或在pH为11.3时添加质量分数为0.3%的TH-904就能获得稳定的BaTiO3悬浮液.结合电泳沉积对悬浮液电导率的要求,选用PESA来制备电泳沉积用的稳定的BaTiO3悬浮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