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瑞 《科技信息》2008,(7):40-40
诗中三味,即“虚、拍、韵”。诗中三味不仅表露出诗歌最本质的特点,也告诉人们诗歌的作习技巧,同时,它还是诗歌审美的重要标准。诗中三味在艺术内涵上统一了律诗和自由诗,是诗歌习作和诗歌审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诗言志"、"诗缘情"和"诗达义"三个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体系框架。古代既有"言志"之诗,又有"缘情"之诗,而"言志"诗和"缘情"诗又都包蕴着思想意义,"志"、"情"、"义"是构成古代诗歌本体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命题显示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多元化特点,共同诠释了古代诗歌的本质属性,建构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离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在唐代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频繁的离别既丰富了离别诗的素材,又构成了唐代离别诗繁荣的基础;唐代用人制度的改革则是唐代离别诗兴盛的直接原因,科举制、军功授官制、荐引制的实行都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离别诗的兴盛;唐代对诗歌的重视是离别诗繁荣的政治原因,统治阶级对诗歌的重视一方面提高了诗歌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则增强了诗歌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刘春的诗歌风格一直处于变动的、多样化的样态,既富于诗意,又泛溢着哲思,诗中有思,思中有诗,诗与思完美结合,互动互补,以诗与思的多维建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诗歌精神和审美风范,构造了一条独属于他自己的诗歌道路。  相似文献   

5.
从朦胧诗到校园诗再到各种新奇怪异的诗歌群体的出现,中国新时期诗歌以不断发展的多元势态,冲击和拓展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心理。然而,由于在根本上缺少诗歌精神的理性内核,时至今日,在校园诗、农业诗、工业诗、爱情诗、女性诗等创作倾向中,可以显而易见价值迷惘、浮泛浅薄等通病。  相似文献   

6.
何其芳的诗歌作品和诗歌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但何其芳谈论翻译诗歌的言论及其创作所受译诗之影响却很少有人论及。有鉴于此,文章首先探讨了何其芳谈论翻译诗歌的学术思想,然后论述了何其芳的创作及其后来的诗歌语言观念受到了译诗的影响,由此给何其芳研究带来新鲜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关于梅尧臣诗歌的批评接受,在宋代以来,得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其"送别诗"可谓独树一帜,打破了往日悲伤惆怅的氛围,于诗体进行革新同为送别诗类,杜甫诗歌的内容篇幅远在梅诗之上,且批注颇有类似之处。以方回的诗学批注为基础,将梅尧臣与杜甫的送别诗进行对比观照,既可分析同样诗歌题材的前后沿承问题,又可探究梅诗独有的诗歌品性。  相似文献   

8.
张宇初《岘泉集》收录了大量诗歌,作为一位道士诗人,他的诗取材广泛,大致可分为宫廷赐宴诗、题赠诗、游记诗、闲适诗,是道教文学重要的内容。文章对张诗分类择要予以赏析,试图挖掘诗歌的道教美学与清虚旨趣。  相似文献   

9.
诗体是对诗的属性的制度化的具体呈现,指诗歌作品的语言秩序及语言体式.诗是最讲究"体"的文体.外国诗歌和中国古代诗歌都形成了相对定型的诗体,如西方诗歌流行十四行诗体.中国古代诗歌形成了格律诗体.新诗是打破"无韵则非诗"作诗信务的特殊文体.长期轻视诗体建设.新诗已经有了近百年历史,现在已经具备了进行诗体建设的条件.百年间在新诗诗体建设上已经有了很多经验与教训.很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诗体建设.诗的体式包括诗的韵律形式和语言的排列形式,在诗体建设中,特别要重视诗的形体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早就存在以数字入诗的现象,但杜牧却将这一手法加以充分的运用。在他现存的诗歌中,有一半以上的诗歌中用到了数字。在他的以数字入诗的诗歌中,运用数字的方式多种多样,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习作提示】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在课文中,通过这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与诗同行,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贝壳。在生活中,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也能写出有趣的诗歌来。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试着写一首诗歌。【习作指导】老师:同学们,诗是生活中每一个动人的瞬间,诗是大自然每一次快乐的舞蹈,诗是心坎里每一分暖暖的深情,诗是思绪中每一次飞扬的畅想。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儿童诗则是诗歌王国中最为自由的一种体裁,是诗歌王国里的小精灵。通过这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12.
陈鸿雁 《科技信息》2007,(1):131-132
本文阐述了从美学角度去翻译诗型广告。文章首先从诗歌的定义和特点得出诗型广告的特征,从音美、意美及辞美三个角度讨论了诗型广告的翻译,说明在翻译诗型广告的过程中也应像诗歌一样重视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还原诗歌之美,品出诗歌之味。本文将从诗歌的韵味、意味、情味及未竟之余味四个方面来论述"诗之味",从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和结合意象分析,并对语言进行赏析,再结合想象来挖掘"诗之味",使诗歌教学更有诗味。  相似文献   

14.
大庆新时期石油文学作品集诗歌卷《青苹果》的出版,让我们看到了大庆诗群的发展。吕天琳的诗像一组无标题音乐或无主题变奏,其实所谓的无主题或无标题,只是淡化了主题和标题;乔守山的诗,像用诗的形式写的哲学散文;赵守亚诗歌具有泥土气息,对乡情民俗的留恋和观照继续成为他关注的热点;余兆荣的诗歌的成功在于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在于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王勇男的诗歌似乎一直优雅地保持着学院派的理想主义姿态;李学恒的诗与某种直接从主观体验入手追求空灵意境的诗歌相比,给人一种厚重的立体感和沧桑的真实感。  相似文献   

15.
袁延兵 《科技信息》2010,(2):203-203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以禅语入诗,以禅趣入诗,以禅法入诗",从而使其诗歌佛性十足,正确理解这三个方面,是理解王维诗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歌赏析例谈 明振来(阳新高中,湖北 阳新 435200)  古典诗歌的赏析与教学,要遵循诗的特征。诗为何物?“诗者,志(情、意)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何以言志?“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这些古人之论道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根本特征:诗的功  相似文献   

17.
许浑是晚唐时期制作诗序最多的诗人,诗序一般很短小,点明作诗背景或原因,很少抒发感慨。诗序缺少中唐时代群聚赋诗的激情展露,而是遁入私人化的情感空间,挖掘内心感受,与李商隐、杜牧处于相同的主观化趋势之中;从诗序与诗歌关系看,存在序轻诗重的情况,但诗序使许浑诗歌总体上显得主旨明晰,诗序的简明扼要与诗歌的珠圆玉润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8.
宋之问最早是以宫廷应制诗闻名诗坛的,他在两贬岭南、经历人生变故之后,诗歌题材、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其贬谪途经湖湘时所作的几首贬谪诗并联系其在岭南所作的贬谪诗来看,宋之问诗歌艺术的嬗变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开拓、情感的表达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巴恩斯通对中国新时期诗歌的译介全面深入,在海外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译诗不仅强调对原诗的再现,而且注重译诗本身的诗歌性和审美性。巴恩斯通对中国新时期诗歌的选、编、译有明确的方向性,译介的诗歌往往有强烈的抗争精神。他的译诗不仅强调原诗中"意象"的再现,同时也对原诗中"声响"的再现问题给予了同样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要研究撒克逊诗歌?第一,不列颠土著布雷顿人在被征服之前,用凯尔特语创作了许多优秀诗歌。无疑,英诗的伟大传统汇合着凯尔特诗歌的血脉,每年仲夏的皇家威尔士文学艺术节可以为证;第二,在为英国语言文学带来巨大变化的诺曼王朝君临英格兰的前夜,有一个撒克逊时代(400?——1066),这个文明的过渡期已出现了多种诗歌体制,如史诗、宗教诗、哀歌、迷语诗、抒情诗与训谕诗,它拥有长达六百年的诗歌成就;第三,撒克逊诗歌是诠释历代英诗的关键,其撒克逊风骨正是后世诗人所长歌不已的英诗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