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杜甫是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关心社稷百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杜甫的这种精神,在他的诗歌中有集中的反映。文章以杜甫的一生轨迹为线索,以他的诗歌为内容,论述杜甫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儒生"自命,一生坚持"奉儒守官"。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杜甫形成了积极用世、忠慈仁爱的性格和襟怀。而当他的忠君、济世的仁政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又变得激昂与深沉、忧患与恻隐。这就使得儒家的仁者情怀与关注民生疾苦的精神统一于杜甫的身上。杜甫在诗歌中毫不隐讳自己积极入世的态度和忠君济民的打算;在他的思想中,合理的政治应当表现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和谐:君主应当爱护人民,使之安居乐业,而人民则理所当然地应该忠诚和拥戴君主。儒家思想文化和特定的社会人生际遇使杜甫只能永远是直面现实的伟大诗人。  相似文献   

3.
"中庸"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对"奉儒守官"、"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的杜甫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以杜甫对六朝诗歌的评价为中心,通过与陈子昂、李白以及元结文学主张的比较,侧重分析杜甫诗歌理论中所体现的"中和"思想。杜甫主张"历代各清规","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以他所坚守的儒家标准,使其文学主张取得了"好古而不遗今,务华而不去实"的"中和"效果,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杜甫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4.
朱琦是近代广西诗歌史上的一位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重要诗人,“岭西五家”和“杉湖十子”之一。他的诗以杜甫为法,从各个角度全面地反映了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起义前后的社会现实,寄予了深沉的感叹,具有浓厚的“诗史”特征,风格沉郁悲壮,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可谓杜甫诗歌的传人。  相似文献   

5.
刘东昇 《科技信息》2009,(28):I0149-I0150
杜甫现存1400多首诗歌中,无论是直接咏马还是题画马诗就达二十多首,杜甫用马寄托了自己理想愿望和对生世遭遇的反映,诗人绘制的马的意象图不仅是其人生的缩影,而且是自我价值追寻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杜甫自大历三年(768年)起漂泊湖湘,在湖南留下了他诗歌创作的最后的辉煌篇章.杜甫的湖湘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思想情感,对其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考察诗人暮年诗歌创作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杜甫诗歌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七律最为出色,影响深远。七律也是金代诗人元好问最擅长的诗体。他的诗歌思想内容与风格和杜甫相似,艺术表现手法也继承杜诗的精髓,同时亦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8.
蒋士铨是清代文坛上享有盛名的诗人之一。他从十五岁学诗,用四十多年的心血,写下了二千五百多首诗歌。这些诗,从思想内容看,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残,在一定范围内展示了清中期社会的历史画面,真实地记录了诗人一生坎坷的经历和思想感情。在艺术上他继承了李白的浪漫主义和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兼取苏黄,饱览百家,综合诸家之长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诗歌形式上,他的格律诗远追唐,近效宋,既严谨又潇洒。他又善于向民歌学习,并融合宋词和元代散曲的格调,写了大量的“新体诗”。他自称这些诗为“今体诗”。在古体诗中,他除了能熟练运用七言、五言古风抒情叙事外,还写  相似文献   

9.
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李白、杜甫的诗歌思想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爱人民,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本文主要从诗歌创作方法、诗歌风格、诗歌表现意象三个方面比较了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杜甫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很注意色调的运用,他的诗本身就是五色缤纷的世界,用形象事物特有的光彩来描述人生旅途的见闻和感慨。在杜甫诗歌中,色彩又是意境创造的重要方式,也是理想人格的有效载体。杜诗色彩的运用极富特点,有着完整的、成熟的、自成体系的用色技巧。后代诗人在用色方面大多是继承了杜甫的手法,再没有人能在体系上全面超过他。这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追求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素有“诗圣”之称的杜甫,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诗歌艺术方面有着无所不能的才华。同时,忧愁类风雨意象贯穿杜甫大半生时光,在不同人生阶段体现诗人互相渗透而且侧重不同的忧患心理,展示了诗人理想的失落、人生的凄寒、对故乡的渴望、对事实的慨叹以及风餐雨卧的漂泊状态。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于王士禛的认识一般都专注于其神韵理论及他的所谓"神韵诗歌",而忽略其现实题材诗歌。研究王士禛的战争题材诗歌,我们可以看到,王士禛主动向杜甫学习,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作品以反映战争为主;他的战争诗不但反映了战争给后方人民带来的各种深重灾难,同时还表现了对和平的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13.
杜甫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很注意色调的运用,他的诗本身就是五色缤纷的世界,用形象事物特有的光彩来描述人生旅途的见闻和感慨。在杜甫诗歌中,色彩又是意境创造的重要方式,也是理想人格的有效载体。杜诗色彩的运用极富特点,有着完整的、成熟的、自成体系的用色技巧。后代诗人在用色方面大多是继承了杜甫的手法,再没有人能在体系上全面超过他。这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追求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杜甫在三峡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共创作T480首诗歌,几乎平均每两天产生一首诗歌。因此可以说杜甫在三峡是他体力最衰竭、生活最穷困、环境最恶劣的时期,然而却是他诗歌创作最为旺盛、激情最为高涨的黄金时期,也是他整个"沉郁顿挫"艺术风格走向最成熟。最全面、最为炉火纯青的时期。文章从多方面详细论证了杜甫"三峡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巨大贡献及其影响,它对全面、深入地了解杜甫的思想和艺术有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开启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宋末方回提出杜甫为江西诗派“一祖”之前和之后 ,都有人反对这种说法。但在客观上 ,杜甫对江西诗派 ,尤其是对黄庭坚 ,确实产生了很大影响。江西派诗人如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师法杜甫 ,主要偏重了艺术方面 ,并且着重学习杜甫晚期诗歌“剥落风华”的风格和律诗的句法。学杜而不似杜 ,正是善于学杜的表现。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因素 ,充分说明了杜甫确实是江西诗派诗歌艺术的不祧之祖。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卞之琳是一位具有独特诗风的诗人。他的诗短小精悍又哲思深远,并且在新诗的格律化方面有颇有建树。他将诗歌规律与诗歌所反映的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诗歌的形式和韵律都为主题服务,同时,又通过诗歌的形式和韵律使主题可观可感,强化了读者对主题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在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虚词能有效地增添诗歌的声情韵致,显现诗句的意脉流动,丰富诗歌的审美情趣。古代诗人中杨万里是继杜甫之后善用虚词的高手,恰到好处的虚词也是"诚斋体"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值得作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杜甫诗歌中所使用的马与鹰这两种物象入手,简要分析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所运用的意象同诗人的创作思想、艺术手法以及创作环境等之间的联系。试图通过对杜诗中一些意象的解读,去弄清诗人的创作与时代、社会现实及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杜甫报国忧民意识的思想意蕴与精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有过致仕的经历,但更多的时候是身在江湖,但这并未让诗人熄灭政治热情。战乱和动荡给诗人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冲击,更让诗人深切地体会到人民的苦难。杜甫深厚的仁民爱物情怀,让他在漂泊无定的人生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报国忧民意识。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直接继承者,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他一生勤奋创作,实践了“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理论.写了许多抨击弊政,同情人民疾苦的优秀诗篇.除了那些锋芒毕露的讽谕诗之外,即使是写个人闲情琐事,偶而有感,也不忘“惟歌生民病”的宗旨.《新制布裘》和《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两首诗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人民饥寒交迫的处境,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民之情,与其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